趙偉華
摘要:文學是社會現實的反映,無論文學形式、題材還是表達手法等多方面的變遷與發展,都離不開文學的背景和傳統。不同的國家、民族以及文明體系,有著不同的文化傳統,文化決定了文學的發展會呈現不同的模式。在研究比較文學的時候,核心在于文化的差異,或者說異文化。近年來,我國學者在比較文學的發展上進行了不少的嘗試,但往往也會出現很多尷尬。我們需要做的是開創具有中國特色的跨文化研究,為中國的比較文學發展作出貢獻。
關鍵詞:比較文學 跨文化 嘗試 中國特色
中圖分類號:I0-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5-0096-02
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世界文學也在不斷交流、比較。對于中國比較文學來說,進入21世紀后,因為有了之前數百年的發展作為基礎,在對于比較文學這一概念的界定上,已經逐步擺脫了簡單的望文生義,即把比較文學看作為簡單的中西文學比較。從目前來看,對于比較文學一個比較肯定的解釋就是跨文化的文學闡釋。擺脫了之前的文學誤區后,我們基本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清晰的學科定位,這種闡釋將使中國比較文學在全球化語境背景下的發展中更加具有特色和優勢。在比較文學中,跨文化是不可避免的問題,因而也就必須面臨異文化的問題。不同的地理條件、歷史條件、經濟條件等都會對文化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問題歷來不僅僅是文學家們探討的核心,也是很多學科研究的中心問題。在比較文學的研究過程中,無論面臨什么樣的文化對比,最終還應當回到文學的本位。對于比較文學來說,最終的目的依舊是進一步深化文學闡釋。
一、中西方的比較文學
(一)比較文學的基本含義
如果把比較文學看成一門獨立的學科,那么比較文學出現的時間就在上世紀初前后。關于比較文學的具體定義,和很多文學名詞一樣,它同樣有很多種解釋,不同學者對比較文學的定義來源于不同的出發點。常見的觀點中,一般認為比較文學就是對兩種或者更多種的民族文學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同時對于文學和其他藝術種類進行意識形態等方面的比較研究,也被列入比較文學的范疇內。在西方,主流的比較文學研究派別又可以分為影響研究、平行研究等。
研究比較文學,首先需要明確比較文學是一種文學研究,無論如何探討比較文學的含義,最終都必須回到文學的本質上。對于比較文學的研究,需要考慮到不同文化甚至不同學科,基于這些背景,探討人與人之間文學溝通的各種歷史與現狀。同時,我們也必須明確,在探討比較文學時,必然會面對不同文化,因此思考問題的出發點會有不同。所以在面對不一樣甚至是完全相對的觀點時,需要始終保持互相尊重和理解。
(二)比較文學的歷史
比較文學作為一個名詞第一次出現在著作中,是1816年法國學者諾埃爾和拉普拉斯合編的《比較文學教程》,但本書僅僅是提到了比較文學這一文學名詞,并沒有詳細涉及比較文學的內涵或者方法論等。讓比較文學這一文學用語逐步流傳開來的是法國歷史學家維爾曼,同時維爾曼也是一名著名的歷史學家。知識淵博的維爾曼于1829年出版了《18世紀法國文學綜覽》,該書是他之前在巴黎大學開設相關講座的講稿整理而來。在演講和書的記錄中,維爾曼多次使用比較文學一詞,并且對比較文學做了很多闡釋和實例,可以說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為比較文學的流傳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因此后人也尊稱維爾曼為比較文學之父。
(二)中西方的比較文學
比較文學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兩方面,從狹義的方面看,比較文學就是把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學拿來進行比較。而廣義的比較文學,則是把文學同其他各種學科來進行比較,甚至包括自然學科在內。到上世紀末,英國有學者提出,比較文學就是關于跨越兩個以上文化的文本研究,這種研究是跨學科的,甚至是跨時空的一種關系研究。由此看來,比較文學不僅僅是跨文化,更是跨越了語言、學科。它產生于文學文化的交往基礎,發展到今天,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已經成為一門文學研究的綜合性學科門類。中西方歷來都有許多學者熱衷于比較文學的研究,西方學者中,歌德可以稱為比較文學的先驅。從目前來看,世界上的比較文學學派可以分成法國和美國兩個派別。在法國比較文學學派中,更加注重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影響和干預。而美國比較文學學派則主要更加注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比較,并且這種比較是基于相同的歷史條件下,找出文化差異性的規律和原因。
中國是文明古國,歷代很多文人墨客也喜歡比較文學。但如果引用現代真正意義上的比較文學,如果談及中國的比較文學發展過程,首先想到的就是清末著名文學家、革命家梁啟超,在其代表作《飲冰室詩話》一書中,梁啟超就曾把黃遵憲的長篇詩和西方的史詩作比較。
除此之外,還有學者認為《水滸傳》是社會主義小說,具有社會主義思想,并且可以和托爾斯泰、狄更斯相比。還有學者把李白和拜倫相比,把李賀和雪萊相比。雖然從現代意義上的比較文學來看,這些比較只是一些簡單的依附,但也足以說明,近代中國社會雖然動蕩不安,但在民族覺醒的時候,中西文學比較文學已經有了開端。而后,像我們熟知的作家,如魯迅、矛盾等人都曾細致研究過不同國家的文學發展情況。到上世紀30年代時,中國逐步開始介紹國外有關比較文學的理論,例如陳銓的《中德文化研究》、錢鐘書的《 談藝錄》、朱光潛的《詩論》等都在很多方面對中國比較文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從總體上看,中國比較文學研究學派更加強調跨文化的研究,這就不可避免談到異文化的問題。
從總體上看,無論是中國的強調跨文化研究,還是西方的影響研究、平行研究,比較文學研究的研究都不同于單純的文學理論或文學批評,他們都有著自己的研究對象。但他們的共性在于,都是以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學作為研究對象。并且這種研究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比優劣,而是要從一個宏觀的視野把自身的文學作品與不同文化背景下誕生的文學作品關聯在一起。
二、比較文學與異文化的關系
比較文學的研究目的不是為了比優劣,在研究比較文學的過程中,必然會面臨跨文化的問題。對于異文化來說,廣義上的異文化指的是與主流文化不同的文化。但在本文中,筆者研究的是比較文學的相關問題,因此在本文里異文化指的就是與中國文化傳統所不同的文化,泛指跨國文化、跨民族文化等。
(一)異文化是比較文學研究中必然面對的問題
在比較文學研究過程中,以中國比較文學來說,最常見的是中西方文學的比較。在近代中國,我們可以稱之為比較文學的啟蒙階段,例如梁啟超等人,他們雖然進行了比較文學的探索,但是往往是簡單的依附。例如在前文提到的把李白、李賀等與拜倫,雪萊相比。因為在民族覺醒時期的中國,受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的影響,一些知識分子主張大力學習西方的先進文化知識,甚至帶有盲目學習的沖動。但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同樣不能忽視。因此在進行文學比較時,希望把中國的代表文人與西方文學巨匠相比。在現代比較文學來看,也許這都不能算是嚴謹的比較文學,只能是簡單的依附。而如果我們仔細探尋依附的實質,不難發現還是當時的自卑。而后到新文化運動時期,雖然新文化運動對學習民主與自強,促進中國人的思想解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同樣,我們也不得不看到新文化運動過程中的一些極端表現,一些極端的革命者認為造成中國不斷被列強欺壓的原因在于中國傳統文化對人的桎梏,即儒家文化對人格的桎梏。在這種心理下,產生了全面否定中國文化的現象。從現代比較文學來看,這些心理都是不可取的。
在研究比較文學的過程中,異文化是不可避免的問題。而正是有了這些“異文化”,才會產生文學的“比較性”。如果我們把文學限定在狹義的文學創作,無論是詩歌還是小說,抑或是散文,乃至現代的電影劇本等等,文學創作的基礎都是人們的社會生活。而文化一樣是人類社會生活的產物,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都會產生不同的文化,因而對文學創作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二)在尊重文化差異的基礎上進行比較文學研究
新時期以來,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文學界在外國文學研究領域取得了豐厚的成果,較之過去有很大的進步,學界也有人認為這是百年學術史發展過程中研究領域最為開闊的時期。這一局面的形成與文學研究大環境的改變有很大的關系,但不同學科之間的互動交流也是很關鍵的。
新中國成立后,尤其在改革開放以后,中國人真正感覺到在世界上站了起來,改變了原有“不斷挨打”的局面。對于比較文學研究來說,學術環境越來越好。同時隨著國內教育的發展,培養出一代又一代多語言學者,為我們翻譯了大量西方文學著作,為我們在進行比較文學研究的時候提供了很多便利。同時,由于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們在進行比較文學研究的過程中,基本上都可以站在一個宏觀的角度來比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學作品,這對比較文學的研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擺脫了近代時期中國比較文學的簡單依附問題。
比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學。在現代,隨著電影事業的發展,很多人也喜愛把電影比較納入比較文學的范疇。新時期的異文化,已經不單單是某一種文化,甚至是兩種乃至多種文化的共同體。當今世界文化輸出大國當屬美國,我們在研究美國的小說、散文、電影等時,不難發現其中有很多種文化交織的背景。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越來越多西方人也認識到中國文化的魅力,在很多西方現代文學作品中都有比較正面的中國文化元素,這對我們進行比較文學研究也是一種啟發。
對于未來的中國比較文學研究來說,不僅僅要站在一種宏觀的角度,更需要在尊重文化差異的基礎上進行學術研究。過去我們走過彎路,曾過于貶低自己,強調西方的優越性。也曾過于鄙視外國文化,強調以我為尊。無論是哪一種研究心態,都不能站在客觀的角度來進行文學研究。因此,探討異文化與比較文學的關系,核心觀點就在于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來進行比較文學研究。
三、結語
文學的比較從古至今都在西方和中國盛行,但真正意義上的比較文學含義仍舊要從法國人維爾曼于1829年出版的《18世紀法國文學綜覽》一書說起。中國人雖然在很早開始就探尋比較文學,并且也嘗試比較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但受到大的文化環境的影響,往往不是貶低自己就是過于自大。到現代以后,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在面對異文化的時候我們已經可以站在一種客觀的角度來進行比較文學研究。同時,隨著全球交往的增強,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的互動也在不斷增強,在這種開闊的學術研究環境中,比較文學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得以呈現出良好態勢。
參考文獻:
[1]徐新建.文學研究的跨文明比較[J].中國比較文學,2016(1).
[2]韓曉清.比較文學究竟是跨國的還是跨民族的[J].西北民族研究,2016年(1).
[3]查明建.論比較文學翻譯研究[J].同濟大學學報,2016年(4).
[4]曹順慶,馬智捷.國際比較文學發展的新理論與新格局[J].西北師大學報,2016年(5).
責任編輯:孫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