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妹
《2014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中有一組值得體育教師關注的數據:20歲及以上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中,有56.5%的人是通過自學掌握體育鍛煉技能的,而在學校獲取體育鍛煉技能的人群比例僅為19.5%。
面對這樣嚴峻的數據,體育教師是否應該反思體育教學的現狀?思考體育課程教學是否應該與學生的課余鍛煉接軌呢?
一、我國體育教學的現狀
當前,學校體育教學面臨著許多難題,因為體育引發的校園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催生出“不出汗、不臟衣、不氣喘、不摔跤、不擦皮、不受傷、不長跑,無強度、無對抗、無沖撞”的“七不三無”體育課,體育教學中出現“考什么、練什么”的做法,讓學生喜歡體育又不喜歡體育課。這種體育教學模式無法讓學生有效掌握鍛煉技能,教學效果不佳。
二、改革體育教學的機遇
1.相關部門重視體育教學
黨和政府歷來注重青少年學生體質工作,教育部門對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視程度更是做到了事無巨細。在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中,雖然總課時減少,但增加了體育課時。如把小學三年級至六年級體育課課時從每周3節增加至每周4節,高中體育課課時從每周2節增加至每周3節,并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在沒有體育課的當天,必須保證學生有一個小時的課外體育鍛煉時間。
我們有理由相信,體育課時的增加一定會改善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并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養成終身體育意識。
2.大數據時代為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機遇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在《大數據時代》中告訴我們,今天,我們習以為常的思維方式和探究方式受到了極大的挑戰,除了原本的因果關系以外,思維方式也會影響人們的思考和決策。當我們擁有了全局性大量的數據樣本之后,就可以站在全局的高度去做出判斷。
最近幾年,“頂層設計”這個詞在教育領域掀起了一陣熱潮。體育教師是否應該跳出局部環境的束縛和影響,統攬全局地進行思維和決策呢?大數據時代為此提供了可能。過去,我們可能無法統計全國體育鍛煉的狀況,但是現在,實實在在的數據就擺在我們面前,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三、考慮學生需要,改革體育教學
教學有法,但是“學”遠比“法”重要。體育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當沒有體育考試壓力時,學生表現出來的體育運動興趣,才是推動他們終身進行體育鍛煉的動力。
怎樣能讓學生主動進行體育學習呢?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家書院常務副院長郭華教授認為,教師應該多關注課堂的根本問題,即課怎么上,什么樣的課是學生喜歡的課。每一節課前后,教師都要自問:“今天教什么?學生學會了什么?學生還有其他問題嗎?”
說到底,體育教學就是應該在大數據的分析與指導下,更加清晰地設計課程目標,減少“跟著感覺走”的現象。
在看到不足的同時,我們更應效仿江蘇省錫山中學“巔峰體育課程”的做法。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錫山中學為了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體育鍛煉技能,把有限的體育教學時間用在與學生課余體育鍛煉高度相關的運動項目上,既貫徹實施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在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實施“體育、藝術2+1項目”的意見,又讓學生掌握了一至兩項終身受用的健身技能。
體育學科本身就是一門與社會生活實際聯系比較緊密的學科,體育教學只有回歸社會,融入生活,才能還原體育課堂教學社會化的本質,按照學生生活實際和學習實際取舍教材,讓體育課堂變成自由自在的廣闊天地。如果體育教師脫離了社會環境和學生實際,強迫他們進行鍛煉與學習,過于循規蹈矩,必然導致課堂封閉、嚴肅、單調,從而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扼殺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教師只有關注學生課余體育鍛煉的現狀,最大限度地讓體育課堂教學與學生課余鍛煉接軌,才能改善被動體育的尷尬局面。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是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但如果不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技能,終身體育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體育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體育鍛煉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體育教學,從而鍛煉學生的體育技能,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
(作者單位:山東省鄒平縣新世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