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潔+程志超+王芹
摘要 莖枯病是蘆筍生產中的重要病害,本文介紹了莖枯病的癥狀、發病規律及綜合防治方法,以為該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 蘆筍;莖枯病;發病規律;防治方法
中圖分類號 S436.4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3-0134-01
莖枯病是蘆筍的主要病害,其發生程度重、危害大,常規防治以化學農藥防治為主,防效不理想,要通過采取加強栽培管理等多種措施進行綜合防治。
1 癥狀
莖枯病發病部位主要在莖桿和枝條上。莖部初生病斑為紡錘形或線條狀暗褐色斑,周緣水漬狀。隨病情加重,病斑逐漸擴大,中央赤褐色凹陷,其上散生很多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斑繞莖一周后,莖干枯,似火燒狀,嚴重影響產量,甚至造成絕收,是蘆筍生產中的毀滅性病害。
2 病原菌
病原菌為天門冬擬莖點菌,半知菌類球科孢目莖點菌屬。分生孢子器形成于子座中,單生或2~3個聚生,扁球形至三角形。主要危害蘆筍,病菌生長適溫為10~30 ℃,菌絲生長和孢子萌發最適溫度25 ℃。喜高濕,夏秋多雨或多霧發病重。在黃淮海地區,每年發病高峰在7—8月,病原菌在地上部存活時間長,但進入地下3~5 cm,病原菌很快就會死亡[1]。
3 發病規律
病原菌的越冬場所是地表、雜草、枯莖等,病菌主要通過風雨傳播。病害發生主要有2個階段,一是病害擴展期,即開始發病的30~40 d內;二是病害嚴重期,即發病40 d以后。一般感染的高峰在嫩莖長出的1周內,嫩莖長到40 d以后,組織開始堅實,侵染較難。病情的發展還與環境條件有關,清園消毒后病原菌少的地塊發生輕,干旱年份發生輕,田間群體分布合理的發病輕,健壯的筍株發病輕。
4 防治方法
4.1 避病栽培的農業防治措施
4.1.1 種子消毒。新購的種子要進行高溫消毒與藥劑消毒。
4.1.2 清園,降低病原菌基數。清園每年進行2次,一次在冬春采收前,一次是在停采后清棵換頭時,主要是清除地面上的枯莖及病株。換頭和清棵后的莖可作薪柴燒掉,或作飼料,也可作高溫堆肥,但必須充分腐熟。清園后全田要松土,將地上殘屑埋入地下,并用藥劑進行地面消毒[2]。
4.1.3 留母莖采收,延長采收期,避開病發高峰。留母莖采收,可以延長采收時間。大棚蘆筍2月初開始采筍,4月中旬每株留母莖2個,可將采收時間延長至8月下旬。此后清園重新留秋莖。留莖時選擇晴好天氣,一次留齊,以防交替感染,并施好交接肥和秋發肥。盡量避開7月底莖枯病發病的高峰期。留母莖采收既可降低發病程度又可增產。
4.1.4 打頂整枝,去弱留壯。打頂控高可以使田間通風透光,降低溫度,造成不利于莖枯病發生的小氣候,還能因去掉頂端優勢而降低營養的消耗,有利于鱗芽發育,培養壯筍。同時,去掉下部老化枝、細弱病莖和晚發的頂部分枝,并及時運出田外焚燒,防止病菌再次侵染[3]。
4.1.5 加強肥水管理。增施有機肥,注意平衡施肥,不偏施氮肥,適當增加鉀肥比例,增強植株抗病性。要保證田間溝系配套,及時排水降漬,降低田間濕度。
4.2 合理用藥
4.2.1 地面殺菌。清園后,進行地面噴藥消毒處理。方法是將藥液均勻噴于地表,在采收前和秋季換頭時噴藥,可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0%角斑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25%苯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
4.2.2 藥劑涂莖與噴霧相結合。藥劑涂莖:當留母株的嫩莖長到30 cm左右時,對分枝以下部位進行藥劑涂莖,涂莖時帶上橡皮手套,用海綿蘸上藥液,涂抹嫩莖四周表皮。莖高55~60 cm時再涂1次。涂莖主要選用50%多菌靈40倍液,在夏、秋季留莖時采用。涂莖要注意嫩莖四周涂勻,不能漏涂。要嚴格掌握濃度,防止造成藥害。
噴藥:留母莖的嫩莖出土3 d后就開始噴藥,以后每隔5~7 d噴藥1次。隨嫩莖生長,可加大間隔期。一般嫩莖生長40 d后,噴藥重點開轉移到新梢幼嫩部分。夏、秋季節陰雨、大霧、潮濕天氣,空氣濕度大,適宜病害發生。急型莖枯病2 d就能大面積發生蔓延,要抓緊時機用藥,不但用藥次數要多,而且由于空氣含水量大,還要適當加大用藥濃度。下雨前要抓緊時間搶噴藥,雨后要及時補噴,晴天干旱時,病害發生較輕,可降低用藥濃度,相應減少用藥次數。要注意混合用藥和交替用藥,并做到噴霧均勻周到,要重點噴嫩枝、新梢等尚未木質化的部位。可選擇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 600倍液、64%殺毒礬500倍液噴霧防治[4]。
5 參考文獻
[1] 張岳平,陳光宇,羅紹春,等.蘆筍重要真菌病害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12(31):114-119.
[2] 盧松茂,羅金水,李麗容.蘆筍莖枯病菌鑒定及寄主范圍研究[J].福建熱作科技,2010(3):4-6.
[3] 孟凡,楊迎青,蘭波,等.不同地理來源蘆筍莖枯病菌對殺菌劑抗藥性的差異[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13(5):61-65.
[4] 阮宏椿,石妞妞,杜宜新,等.不同蘆筍品種苗期對莖枯病的抗性鑒定及其農藝性狀觀察[J].福建農業學報,2013(3):24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