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郭坤元+何美軍

摘要 對粉葛的病害和蟲害的癥狀、病原及相關防治措施進行了調查和研究。通過田間實際調查恩施地區粉葛病蟲害發生情況,發現了一種不同于其他地區的粉葛蟲害——紅頭豆芫菁,并對粉葛紅頭豆芫菁的防治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旨在為粉葛病蟲害的科學有效防治提供技術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 粉葛;病蟲害;防治措施;紅頭豆芫菁
中圖分類號 S435.6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3-0135-02
粉葛(Pueraria thomsonii Benth.),是豆科葛藤屬中形成塊根的栽培種,系多年生纏繞藤本植物。《中國藥典》 2005版記載其性味甘、辛、涼,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疹、升陽止瀉、通經活絡、解酒毒等功效。我國主要分布在華南地區,華中地區、西南地區、華東地區及東北地區也有分布。
粉葛是我國傳統藥食同源蔬菜品種,也是我國出口蔬菜之一,很受世界各國的消費者喜愛。我國葛根的人工栽培面積達到533.33萬hm2,葛根有望成為世界第六大食糧作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農村勞動力成本的不斷升高,葛根單位面積產值增幅小,葛農的收入減小,這將嚴重影響到葛根產業的發展,出現了葛根加工企業收購葛根困難的局面。
1 粉葛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1.1 粉葛銹病
1.1.1 癥狀特點。主要體現在葉面上,初期為淡黃色或淺褐色的斑點,逐漸變大形成皰斑,隨著時間的延長,皰斑的表皮逐漸破裂,并且散出黃褐色的粉狀物。發病嚴重時,粉葛的葉面會布滿皰斑,表面散滿銹色的粉狀物,葉片甚至發生變形,最終逐漸干枯凋亡。若將粉葛的塊根挖出,則發現其膨大程度明顯小于正常的塊根。
1.1.2 病原及發病特點。不同的豆科植物發生銹病時的癥狀具有類似性,觀察情況與其描述的豆科銹病特征基本一致[1]。粉葛銹病由豆類銹菌引起,葉面皰斑破裂所散出的粉狀物為夏孢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夏孢子將變成冬孢子,冬孢子可隨植物的殘部在農田里越冬,在第2年春季,由風傳播。溫暖多雨的氣候容易引發粉葛的銹病發生,適宜的濕度是其發生流行的決定因素。
1.1.3 防治措施。因為濕度是銹病發生流行的決定因素,所以在粉葛種植期間要增強株間通風透氣性以降低濕度。此外,可用豆類銹病通常使用的50%萎銹靈或者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等農藥防治。如莫賤友等[2]指出粉葛銹病可用15%粉銹靈(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或乳油)1 500~2 000倍液(450~600 g/hm2,藥液用量按900 L/hm2計,下同)、50%三唑酮硫磺懸浮劑1 000~1 500倍液(600~900 g/hm2)、70%托布津+75%百菌清(1∶1)1 000~1 500倍液(600~900 g/hm2)、40%三唑酮多菌靈1 000倍液900 g/hm2等藥劑交替噴施。在實際操作中應對葉片的正反面均勻噴濕以確定藥液實際用量,噴藥的次數和時間根據發病程度而定。
為了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和預防來年病害發生,應在粉葛采收結束后,燒毀田間殘留的植株以清除殘留孢子。
1.2 粉葛根腐病
1.2.1 癥狀特點。粉葛根腐病屬于土傳病害,主要危害粉葛塊根及莖蔓基部,該病可在苗期發生,也可在根系形成初期發生。①苗期感病后,根的尖端或中部表皮會出現褐色的水漬狀病斑,病害嚴重時植株的根系會褐腐壞死。病株地上部的表現為,植株矮小、萎蔫,生產緩慢,基部葉片出現過早變黃、脫落等現象。②塊根形成期發病,感病初期塊根表皮出現紅褐色稍凹陷的斑點(形狀為近圓形至不規則形),發病后期根表皮密布病斑,相互交錯形成褐色大斑塊,根表面形成龜裂紋,皮下組織變褐色,出現干腐現象。塊根的橫切面能清晰發現維管束變紅褐色,后期則呈現糠心型黑褐色干腐[2-3]。
1.2.2 病原及發病特點。粉葛根腐病是由短體線蟲(Pratyl-enchus sp.)和腐皮鐮刀菌(Fusarium solani)復合感染引起。該病從4—5月至翌年1月都有發生,發病最多為5—9月,該時期發病較多主要受多雨天氣的影響。帶土的病種苗、種塊及水流是該病發生的主要途徑。發病嚴重的田塊發病率可達50%~80%,發病輕的田塊發病率為10%~20%。
1.2.3 防治措施。粉葛根腐病屬于土傳病害,其防治難度大,成本高。如采用土壤施藥,一方面因土壤體積大、影響因素多,防治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長期用藥會導致土壤農藥殘留逐漸增加,污染土壤,影響粉葛產質量。因此,該病的防治應以農業防治為基礎,重點增強植株的抗病性,并有效結合化學防治。①實行輪作制度。避免連作,采用適宜當地種植的其他作物進行輪作,尤其是豆科以外的作物。②定植前的土地準備。在移栽前及時深翻土地進行曬土,也可撒施生石灰用以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數量。③種苗繁育過程中,扦插繁殖選取無病健壯葛藤;塊根繁殖在冬季采挖粉葛時,選擇生長粗壯、無病蟲害、不受傷、個體完整的根頭作種栽用。莫賤友等[2]提出育苗前可用2.5%適樂時2 000倍液(或2%石灰水)浸泡種苗20~30 min,以減少初侵染源。④田間管理過程中,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基肥一定要深施,不能與葛苗接觸;移植過程中要特別小心,不要損傷葛根外表。病株率達10%以上的田塊,可在農業防治的基礎上,采用適當的化學防治技術。⑤粉葛采收結束后,對植株病殘體進行徹底清除燒毀,以減少土壤中的病原菌和線蟲的數量,減少侵染源。
2 粉葛的主要蟲害及防治
粉葛莖枝皮層比較堅韌,葉表面蠟質層較厚,因此蟲害發生相對較少。各地區由于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各有不同,蟲害種類以及程度也有不同。廣西葛的蟲害相對較少,苗期主要有小地老虎,中期主要有尺蠖類、夜蛾類和紅螨等[2]。
鼎湖粉葛的主要蟲害有斜紋夜蛾、煙粉虱、紅蜘蛛、紫莖甲、金龜子,陳泊韜等[4]闡述其生活習性、防治措施。
2.1 重慶地區粉葛蟲害及其防治
重慶地區葛根蟲害主要有葉甲、卷葉蛾、天蛾、葉螨、蚜蟲和毛蟲等,主要防治措施:①趨光性強的卷葉蛾和天蛾的防治采用頻振式多功能殺蟲燈誘殺;②蚜蟲采用鋪掛銀灰色膜進行驅趕;③食葉性葉甲、卷葉蛾、天蛾、毛蟲、蚜蟲可采用艾美樂、敵殺死、快殺敵等藥劑進行防治(可參考DB 50/T 40-2001);④螨類害蟲可采用果滿紅、強龍、強敵 312等藥劑進行防治(可參考DB 50/T 40-2001)[5]。
2.2 恩施粉葛蟲害情況
通過對恩施地區粉葛種植地的觀察,于2016年5月25日、8月10日在恩施市三岔鄉粉葛種植基地均發現一種前人研究不曾報道的蟲害(圖1)。根據《中國芫菁科分類研究(鞘翅目:多食亞目:擬步甲總科)》中的描述以及圖片對照,筆者在恩施地區粉葛種植地所發現蟲害與紅頭豆芫菁(Epicauta ruficeps Illiger)(圖2)的主要特征完全一致。
2.2.1 形態特征。頭紅色,刻點細密,中央縱溝與頭同色,觸角基部具1對光滑的“瘤”與頭同色,雄蟲的“瘤”較大明顯;下顎須各節被黑色長毛;觸角細長,雄蟲觸角超過體長的 1/2,除末端2、3節外,各節外側具黑色長毛;雌蟲觸角約達體長的1/2,無長毛,第3、4節兩側平行,第5節長為寬的3倍。前胸背板長寬略等,中央具1縱溝,后端中央具1個三角形凹洼。鞘翅基部略窄于端部,長度蓋過腹端,翅縫端部合攏。雄蟲前足脛節具1內端距,細而尖,外側密布黑色長毛,后足脛節2端距較短,內端距細而尖,外端距寬而鈍;雌蟲前足脛節外側無長毛。體背、腹面完全被黑毛,僅前足腿節和脛節內側被灰白毛[6]。
2.2.2 生活習性。紅頭豆芫菁是一種雜食性害蟲,蠶豆、大豆和馬鈴薯等的葉片和花瓣是其主要的取食部位,尤其喜食植物的嫩尖和嫩葉。紅頭豆芫菁活潑善爬,并且能作短距離的飛翔,因此其成蟲群集具有很強的危害性。通常靠近渠埂、地堰和地頭、路邊的作物密度較大,受到該種蟲害的危害也相對較重。一般每頭成蟲每天可食4~6株豆類、薯類作物的葉片,一旦發病,該蟲害具有很大的危害性[7]。
2.2.3 發生危害規律。該蟲害的發生與氣象條件、農業環境關系密切;由于紅頭豆芫菁幼蟲以蝗卵為食,其危害程度與上一年土蝗的發生也有一定的關系;鄰近草坡草灘的地塊,紅頭豆芫菁發生危害重。
2.2.4 綜合防治措施。做好預測預報工作的基礎,在實際操作中要做到適期防治,科學用藥。在防治紅頭豆芫菁的具體措施上,可采取農業措施、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法[7]。①深翻土壤。在每年粉葛收獲后及時對土壤進行深翻,破壞越冬的紅頭豆芫菁幼蟲(假蛹)的環境條件,從而減少來年病害的發生。②化學防治。針對鄰近草坡草灘、背風向陽的地塊可進行噴施藥劑處理,藥劑可選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2 000倍液、25%氰·辛乳油1 500~2 000倍液、20%滅幼脲懸浮劑 800~1 000倍液,用藥量為600~750 kg/hm2。針對丘陵山坡地區的化學防治,藥劑可選用1.5%樂果粉劑或25%乙酰甲胺磷可濕性粉劑噴粉,用藥量為15.0~22.5 kg/hm2。
在進行化學防治時,要盡量避免藥劑與根系接觸,以免發生藥害。在粉葛采收的前80 d禁止使用化學農藥進行防治。
3 參考文獻
[1] 盛成.豆科植物病蟲害及相關防治方法[J].現代園藝,2013(5):55-57.
[2] 莫賤友,郭堂勛,胡春錦,等.葛的栽培方法及其主要病蟲害的防治技術[J].作物雜志,2006(3):48-51.
[3] 林蘭穩,李兆雄,何熊威.粉葛根腐病菌的生物學特性及防治研究[J].生態環境,2004(3):382-384
[4] 陳泊韜,盧劍嫻,蘇桂南.鼎湖粉葛的主要病蟲害及防控措施[J].作物研究,2012,26(5):543-545.
[5] 周徒桂,褚興華.無公害葛根標準化生產技術[J].南方農業,2007,1(4):55-57.
[6] 李曉婷.中國芫菁科分類研究(鞘翅目:多食亞目:擬步甲總科)[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
[7] 申春新等.豆芫菁的發生與防治[J].植物醫生,2012(5):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