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璽+翟紅霞
摘要 對寧夏回族自治區彭陽縣沙棘木蠹蛾的發生趨勢、發生趨勢、危害程度及發生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具體的防治措施,以為沙棘木蠹蛾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 沙棘木蠹蛾;危害;原因;防治措施;寧夏彭陽
中圖分類號 S76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3-0137-01
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 Hua,Chou,Fang et Chen)在彭陽縣有沙棘林的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每年都造成大量沙棘死亡并且在不斷地擴散。由于該蟲主要為害沙棘根部,防治難度大,彭陽縣主要采用懸掛誘捕器誘殺成蟲的辦法進行監測和防治沙棘木蠹蛾,2015年在危害較重的區域,懸掛誘捕器防治面積達1 426.67 hm2。在危害特別嚴重的區域,彭陽縣采取更新造林、補植厭食樹種增加混交比例,已經對66.67 hm2以上接近毀滅沙棘林進行了更新。
1 基本情況
1.1 受災面積
2015年沙棘木蠹蛾受災面積5 066.67 hm2,其中輕度發生面積1 333.33 hm2、中度發生面積2 200 hm2、重度發生面積1 533.33 hm2。
1.2 發生趨勢
2016年項目區預測發生面積1 333.33 hm2,其中輕度(林木被害率在10%以下)發生面積600 hm2;中度(林木被害率為11%~20%)發生面積400 hm2;重度(林木被害率在20%以上)發生面積333.33 hm2。2016年擬防治30個林班104個小班,共計1 333.33 hm2。
1.3 區域范圍
災害發生范圍主要在白陽鎮、新集鄉、草廟鄉的沙棘林中。
1.4 嚴重程度
全縣現有沙棘林面積逾1萬hm2,占總森林面積的 7.6%。近年來,沙棘木蠹蛾在主要沙棘林區大面積發生,發生面積逾8 000 hm2,其中逾66.67 hm2已完全枯死,并且其危害正呈加劇之勢。沙棘木蠹蛾主要以幼蟲為害沙棘的主干和根部,初孵幼蟲主要鉆蛀樹干的韌皮部,造成樹木表皮干枯,極少數鉆蛀木質部;幼蟲于入冬前轉移至地下危害,鉆蛀根部,樹根大部分被蛀空,導致整株枯死,嚴重被害的沙棘由于水分輸導受到影響,極易引起日灼害,表現為主枝和小枝韌皮部開裂,露出木質部,進而開裂處韌皮部干縮,開裂增大,木質部很快變為深褐色,從而引起枝枯。在全縣沙棘被害率達30%左右,部分甚至高達50%以上,零星枯死的沙棘林亦隨處可見,嚴重影響了全縣造林成果[1-2]。
2 原因分析
2.1 隱蔽性強,自然死亡率低
沙棘木蠹蛾是為害沙棘的蛀干害蟲,其幼蟲生活隱蔽,整個生活周期內大部分時間是在地下根干部危害,幼蟲期天敵種類相對較少,且幼蟲危害持續期較長,蟲齡不整齊,自然死亡率較低。
2.2 擴散蔓延迅速
成蟲的生殖能力和擴散能力較強。調查發現,成蟲攜卵量最高達647粒。對于沙棘木蠹蛾這樣生活史周期較長的害蟲,能在短時間內造成大面積危害,其種群的擴散機理有待進一步研究。
2.3 世代交替嚴重
沙棘木蠹蛾4年1代,跨5個年度,危害具有連續性和致命性,如果感染往往不可防治,特別是受2種蛀干害蟲(另一種為紅緣天牛)復合危害下,用單一的防治措施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
2.4 防治難度大
一是沙棘木蠹蛾幼蟲主要集中在樹干基部和根部,而使用有效藥劑都是劇毒的,大量使用會造成環境污染;二是沙棘萌蘗繁殖力強,常造成連片叢生,由于沒有作業道,防治人員出入困難;三是除治成本高。
2.5 治理經費嚴重不足
隨著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工程、移民遷出區生態恢復等重點林業生態建設工程的實施,全縣沙棘有林地面積迅速增加到1萬hm2,沙棘木蠹蛾危害面積逾8 000 hm2,中度危害以上面積逾4 000 hm2,每年需要防治費100多萬元。每年籌措到的防治資金約1萬元,遠遠不能進行全面有效的防治[3-4]。
3 防治措施
3.1 組織措施
按照工程治理項目的具體要求,成立災害防控領導小組,下設防控辦公室,負責具體防控方案的制定與實施、防控藥劑和藥械采購、防治效果檢查、災害監測數據匯總以及宣傳報道等工作。項目實施區實行目標責任制,明確目標任務,層層簽定責任書,實行定人員、定地點、定任務、定指標、定責任和包面積、包費用、包措施、包效果的“五定四包”責任制度,做到領導責任到位、目標責任到位、政策措施到位、檢查懲罰到位,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同時,在防治期間在有線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上就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進行廣泛的報道,在鄉鎮駐地和人口密集的地方發放或張貼宣傳資料、刷寫宣傳標語,提高全民參與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積極性。
3.2 技術措施
3.2.1 強化監測。林業局依托國家級中心測報點,設立中心監測點,各鄉鎮、林場設立蟲害監測點,以林業站專業監測為主,護林員兼職監測調查為輔的原則,形成系統的蟲情測報網絡,對全縣沙棘林進行監測預警,實行定點、定人、定任務、定期監測沙棘木蠹蛾的分布、危害、防治范圍、種群消長、遷徙、擴散等情況及時準確地預報。為防治前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據,避免盲目防治。一是踏查法。根據上年蟲情,觀察蛀孔、危害狀況、枯梢等情況,監測沙棘木蠹蛾發生情況。二是性誘劑法。6月中旬至8月中旬,在踏查的基礎上,選擇有沙棘木蠹蛾危害的林分作為監測標準地。按50 m×50 m范圍設置沙棘木蠹蛾誘捕器1個。每2 d檢查1次并統計誘捕的成蟲數量。三是燈誘法。沙棘木蠹蛾成蟲具有較強的趨光性,6月中旬至8月中旬設置誘蟲燈誘集成蟲,每天開燈時間為20:00—24:00。每周檢查記錄誘蟲數量。
3.2.2 造林設計。在造林設計時,應堅持適地適樹原則,合理搭配樹種,實行針灌混交、喬灌混交、喬灌草混交,避免營造單一的純沙棘林;通過優化林分及樹種結構,實行合理密植,利用混交林減輕沙棘木蠹蛾危害。
4 參考文獻
[1] 王祥,許志春,張連生,等.樹干涂毒環防治下樹轉移沙棘木蠹蛾幼蟲研究[J].中國森林病蟲,2007(2):31-34.
[2] 駱有慶,宗世祥,許志春,等.沙棘木蠹蛾綜合控制技術研究[J].林業科學,2007(11):146-150.
[3] 賈峰勇,許志春,宗世祥,等.沙棘木蠹蛾幼蟲化學防治的研究[J].中國森林病蟲,2004(6):16-19.
[4] 成小芳,張金桐.沙棘木蠹蛾生物學特性及綜合防治[J].林業科技開發,2010(6):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