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


摘要 在小麥不同生育時期噴施10%國光矮豐可濕性粉劑,研究不同噴施時間和噴施次數對防止小麥倒伏的效果。結果表明:化控藥劑10%國光矮豐可濕性粉劑在越冬前或拔節前使用對小麥相對安全,利于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從小麥產量構成要素和理論產量而言,化控劑的合理施用應該選擇在11月25日至翌年2月20日噴施1次10%國光矮豐可濕性粉劑500倍液。但是具體施用的時間仍可進一步研究優化。
關鍵詞 小麥;化控;10%國光矮豐可濕性粉劑;淮北地區
中圖分類號 S482.8+9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3-0139-02
近幾年,由于小麥播期偏早、密度過大,加上前期氮肥施用量過高,常常造成小麥出現倒伏現象。本文研究小麥化控防倒伏技術,以期為小麥安全生產提供技術支持。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選擇10月5日播種的早播麥田,施45%復合肥(23-12-10)750 kg/hm2、尿素150 kg/hm2。播種方式為條播,播種量135 kg/hm2。
1.2 試驗材料
化控藥劑選用10%國光矮豐可濕性粉劑。供試小麥品種為濟麥22。
1.3 試驗設計
為研究化控劑10%國光矮豐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對防倒伏的效果,本研究設置不同噴施時期和噴施次數的試驗處理,化控劑施用方法為葉面噴施。根據噴施時期和噴施的次數,本研究共設置8個處理,分別為處理1:11月10日噴施1次10%國光矮豐可濕性粉劑500倍液;處理2:11月25日噴施1次10%國光矮豐可濕性粉劑500倍液;處理3:2月20日噴施1次10%國光矮豐可濕性粉劑500倍液;處理4:清水噴施(CK,即對照處理);處理5:在11月10日和11月25日共噴施2次10%國光矮豐可濕性粉劑500倍液;處理6:11月25日和2月20日共噴施2次10%國光矮豐可濕性粉劑500倍液;處理7:11月10日和2月20日共噴施2次10%國光矮豐可濕性粉劑500倍液;處理8:11月10日、11月25日和2月20日共噴施3次10%國光矮豐可濕性粉劑500倍液。3次重復,隨機排列[1-3],小區面積32.5 m2 。
田塊選擇播期偏早、群體偏大、肥力水平較高的田塊,試驗期間除噴施化控劑或清水外,其他田間管理按照當地一般大田高產栽培技術規程進行管理。
1.4 調查統計
根據小麥生長特性和農藝性狀特點,每個小區定2點(每點1 m行長)對基本苗和越冬期、拔節期、孕穗期、成熟期的群體莖蘗數進行了調查統計[1],并對小麥株高、基部的第1節和第2節間長度、每穗粒數和穗數進行了測定。小麥基本苗的調查時間為11月10日,越冬期長勢的調查時間為12月15日,株高、第1節間和第2節間長度、產量構成要素及產量測定的時間為翌年5月25日[1,4-5]。
2 結果與分析
2.1 基本苗調查
從表1可以看出,11月10日調查的8個處理基本苗在225.0萬~231.0萬株/hm2之間,田間長勢基本一致,符合小區要求。各處理之間的基本苗數量基本一致,化控劑首次噴施的時間為11月10日,因此田間小麥苗的一致性為化控劑試驗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2 越冬期調查
從表2可以看出,莖蘗數方面,未噴施化控藥劑的處理(CK)總莖蘗數最少,平均為1 126.5萬個/hm2,平均單株莖蘗數也最少,為5.1個;噴施1次的處理(處理1、2、3)平均莖蘗數是1 164.0萬個/hm2,單株莖蘗數平均為5.3個,位居第三;噴施2次的處理(處理5、6、7)平均總莖蘗數是1 207.5萬個/hm2,單株莖蘗數平均為5.53個,位居第二;噴施3次的處理(處理8)的總莖蘗數、單株莖蘗數均最高,分別為1 236.0萬個/hm2、5.7個。此外,年前噴施化控藥劑對于單株的分蘗和群體的增加有明顯的促進作用[1]。
葉齡方面,8個小區的葉齡基本一致,在7.2~7.3葉之間,說明噴施化控藥劑10%國光矮豐可濕性粉劑對葉齡沒有影響。
次生根方面,噴施化控藥劑可明顯促進次生根的生長,未噴施化控藥劑的處理(CK)平均次生根為6.5條,噴施1次的處理(處理1、2、3)平均為7.3條,噴施2次的處理(處理5、6、7)為7.9條,噴施3次的處理(處理8)為8.9條。同時,凡是噴施化控藥劑的處理葉色濃綠、葉片厚度明顯增加;未噴施化控藥劑、噴施1次和噴施2次的葉片平均長度分別為37.5、31.7、27.8cm。
2.3 小麥節長、株高和產量構成要素
從表3可以看出,化控藥劑對于株高的控制效果顯著,沒有化控的株高是82.5 cm,第一、二節長度分別是7.50 cm和8.90 cm;化控1次的株高平均是76.2 cm,第一、二節間平均長度分別是6.37 、7.90 cm;化控2次的株高是72.4 cm,第一、二節間長度分別是5.80 、7.37 cm;化控3次的株高是69.0 cm,第一、二節間長度分別是4.30、6.10 cm;由此可見,化控劑對小麥的株高和節長均有顯著的影響,未使用化控劑(CK)處理小麥的株高和節長均最大,而使用化控劑最多的處理(處理8)小麥的株高和節長均最小。
不同處理對小麥產量構成要素和理論產量的影響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化控劑好的合理施用能夠增加小麥的穗數和理論產量,但是化控劑施用次數過多(3次)則明顯降低小麥穗數和理論產量。化控劑噴施1次和2次,小麥的穗數平均分別增加55.0萬、71.5萬穗/hm2,而化控劑噴施3次,小麥的穗數則降低了34.5萬穗/hm2。化控劑噴施1次,小麥的理論產量能夠增加306.5 kg/hm2,而化控劑噴施3次,小麥的理論產量則降低了652.4 kg/hm2。各處理對小麥的千粒重無顯著的影響,而化控劑的施用則降低了小麥的每穗粒數。因此,化控劑的過量施用會減少小麥的產量,而合理施用(1~2次)則對小麥的產量影響不大,合理的施用甚至能夠增加小麥理論產量[6]。從小麥產量構成要素和理論產量而言,化控劑的合理施用應該選擇在11月25日至翌年2月20日噴施1次為宜。
3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主要針對化控劑的噴施時間和噴施次數對小麥農藝形狀和產量構成要素的影響進行了分析,通過調查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結論:在小麥越冬前進行1次化控處理,能夠促進壯苗的形成,利于安全越冬。化控處理對播種過早的小麥效果更為顯著,地上部的控制利于次生根的形成,提高小麥抗逆性[1]。化控劑的施用能夠有效抑制第一、二節間的伸長,降低節間長度,提高抗抗倒伏能力,但是化控劑的使用次數超過2次,則顯著降低小麥的穗數,明顯降低了小麥的理論產量,合理的化控能提高小麥產量[1]。從小麥產量構成要素和理論產量而言,化控劑的合理施用應該選擇在11月25日至翌年2月20日噴施1次為宜。
4 參考文獻
[1] 馬連.2011年小麥化控試驗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6):158-159.
[2] 邵云,張黛靜,馮榮成,等.3種化學調控劑對西農979抗倒伏性的影響[J].西北農業學報,2011(4):53-57.
[3] 王成雨,李靜,張一,等.化控劑對冬小麥莖稈抗倒性能、植株整齊度及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業氣象,2015(2):170-177.
[4] 曹慶軍,楊粉團,王一鳴,等.植物生長調節劑及其在大田作物上的應用分析[J].吉林農業科學,2015(5):26-30.
[5] 李春喜,姚利嬌,邵云,等.麥巨金微乳劑對小麥抗倒伏性及產量形成的效應[J].麥類作物學報,2009(6):1060-1064.
[6] 蘇玉環,劉保華,王雪香,等.植物生長調節劑麥巨金對冬小麥產量及抗倒性的影響[J].河北農業科學,2014(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