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今后5年里,各種中美合拍片還會前赴后繼出現,中外投資人和制作方會嘗試各種不同的組合,努力探索成功的配方。
今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馬特·達蒙被主持人吉米·坎摩爾調侃了一整晚。由馬特·達蒙主演、剛在北美上映,但票房表現并不理想的中美合拍影片《長城》,也連帶著“躺槍”。雖然主持人只是調侃,《長城》海外票房失利卻是不爭事實。
然而,3月2日的《好萊塢報道》頭條寫著“馬特·達蒙主演的《長城》損失7500萬美金,中美合拍未來存疑”,這話說得不免有些聳人聽聞。放眼望去,不管是美國的各大片廠還是各小制作公司,抑或中國幾大電影公司和各電影基金,大都手里攥著幾個中美合拍的本子,躍躍欲試準備大展拳腳,只等導演和明星簽下,開機指日可待。筆者在美國的這些日子里,只要是在好萊塢電影制作發行公司開會,每天幾乎都會碰到中美合拍片的案子,而且都是大預算,并已經談定了中美投資方和主創。說到底,誰都看好中國市場和中國資金,也都相信加上好萊塢的創意和技術,沒有不成功的道理。就算《長城》這次被北美市場冷落,可美國大片在本土市場跌跟頭的也比比皆是,重要的是要拍成可以在全世界第一、第二大票倉大賣的片子,這樣的目標太吸引人。
《長城》引出的話題中,比較有意思的一個是中美觀眾看待這部片子時不一樣的態度。國內一些評論認為《長城》在藝術上是失敗的,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導演。美國人對《長城》的定位很簡單,就是由馬特·達蒙主演的“好萊塢”特效大片,至于是不是中美合拍,是不是中國大導演,大多數觀眾并非那么在意,這不是他們進電影院的理由。把電影的成敗一股腦兒歸于導演本來就是片面的,更何況《長城》是典型的“好萊塢大片”,不管是故事、角色、風格、制作團隊、制作流程,導演能控制的非常有限。合拍片并不會因為是“合作拍片”就會所有創意和執行都“有商有量”,討論著來。電影不可能是商量出來的,也不可能是討論出來的,藝術沒有對錯,只看誰說了算。
記得一位美國資深電影制作人說過——電影就是Show Biz(演藝事業)。把這兩個字合在一起很重要,Show和Biz缺一不可,而且永遠在角力,但必須相輔相成、旗鼓相當才可能成功。好萊塢的成功在于他們從Show里面摸索出了Biz,再從Biz里做好Show的文章。可很多時候因為“好萊塢機器”太過強大,有創意的個人難以抗衡,會被淹沒。筆者認識一位年輕的西班牙導演,幾年前因導演一部低成本西班牙影片成功,被好萊塢電影公司看中,買下他其他故事的版權。他很快簽下經紀公司,搬到洛杉磯,有車有房,只需專心寫劇本即可。可他卻強烈感受到好萊塢的強勢,一個劇本來回改兩年還沒有進展,而他最擔心的不是拍不成電影,而是自己慢慢會被同化。同樣的道理,放諸四海電影人皆準。
可以確定的是,有龐大的中國市場和中國資本在,至少今后5年里,各種中美合拍片還會前赴后繼出現,中外投資人和制作方會嘗試各種不同的組合,努力為中美合拍探索成功的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