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玉丹+周躍
摘要:導致高一學生學習地理困難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教材、教師以及學生自身。本文從探析原因入手,進一步提出解決高一學生學習地理困難問題的對策: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青年教師充分利用好崗前實習期;充分了解初升高學生的心理狀況;利用多種手段,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學習地理 困難 原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5-0209-03
一、高一學生學習地理困難原因的研究現狀
根據所閱讀論文中有關原因的分析,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都在原因中有所涉及。首先從教材來說,初高中教材銜接不夠,高一地理內容本身偏難,知識點安排順序不恰當都是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因素。其次從教師方面說,教師的教育理念保守,片面追求考試成績,不了解學生的差異等也成為學生學習困難的因素。但是,在這些文章中并沒有指出高一教師隊伍的年輕化所帶來的問題,本篇論文就此著重論述。最后,從學生這一方面說,學生對地理這門學科認識不足、學習方法不當、學習興趣不足以及學生地理知識儲備不足,都成為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但是學生處于轉型期所出現的問題大多數作者都沒有涉及,這也將是本篇論文要重點論述的方面。
二、高一學生學習地理困難的原因
(一)教材方面
1.初高中知識銜接不夠
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如今地理學制的狀況是初中兩年快速完成教學任務,時隔一年之后學生再去接受高難度的知識。從時間上來說,這種初高中地理學習狀態的斷層給學生的學習帶來許多麻煩。從知識排列上來說,初中和高中的知識排列是一種螺旋式的上升狀態,也就是說有一些知識點的歸屬是相同的,高中的知識是初中知識的升華 。譬如,初一地理的天氣與氣候與高一地理的地球上的大氣是相對應的,初中這部分僅僅是要求學生識記部分氣候名稱和天氣符號,主要是以認識為主。而高中這部分知識需要學生理解大氣運動的一些原理,學生要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變一定是需要一些量的積累。但是,這種積累的狀態剛開始就被打破,這對高中的學習是非常不利的。
2.高一地理內容本身偏難
必修一是重自然地理的闡釋,有關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環境對人類活動產生的影響。這是整個高中地理的基礎,其內容最大的特點是抽象。這就需要學生有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常年積累。初中到高中知識的跨度是很大的,學生的能力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培養起來,當學生的能力和課本知識理解所需要的能力不匹配的時候學生就會感覺學習困難。
除此之外,必修一的知識還需要其他學科做支持,比如說黃赤交角與數學上的二面角,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和線速度與物理知識的聯系,風的受力作用與物理學上的合力。本應該這些學科給地理學習一些幫助的,但是這些知識的安排時間都靠后,比如說風的受力分析需要用到物理的合力支持。但是,風這一部分內容在第一學期上半學期就需要講授,而物理上合力要在第一學期的下半學期才可以學到。學科之間知識的互補性不能充分有效地發揮,造成了學生學習困難。
(二)教師方面
1.教師隊伍年輕化
大部分新入校的教師都是從高一帶起,不否認他們在教學理論上比一些年齡較大的教師有優勢,同時他們對于教學硬件的操縱也比一些老教師熟練。這些都是關于教學的輔助支持,而真正要做的是如何把課標要求的這些內容傳授給學生,能被學生所吸收消化。對于大部分年輕教師來說會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接受的大學教育與實際教學工作脫節。大學接受的知識是系統化理論化的知識,這從一個大環境下為我們教師教授的內容提供支持,但是在我們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教材與大學所學的內容結合從而進行知識的重組,將知識進行系統化。在這一過程中,新的教師會對所教授的內容感到陌生,教材內容不熟悉,現學現賣的這種情況會使得講授生硬,對于本來接受起知識就很困難的學生來說無非難上加難。
第二,從教師專業發展階段來說,新教師都處于角色的適應階段,在這一階段中教師很少會關注學生的狀態,相反,在教學過程中更關注自己,是不是得到同事們的認可,學生是否喜歡自己。福勒和布朗把教師的發展分成三個階段,首先關注生存,其次關注情境,最后關注學生。很顯然新教師處于第一階段,等到他真正地去關注學生的時候,學生已經走過了高一這個時段。
2.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
對于必修一這些抽象的知識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它具象化。單憑教師講授是完全不夠的。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發展,很多地理內容都可以采用小動畫的形式讓學生理解。當然具備能力的老師還可以自己制作。但是,有些教師不愿意去搜集這些內容,自信地以為自己完全可以駕馭得了。除此之外,對于越難的知識越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現實狀況是對于原理的闡釋大都是以教師講為主。眾所周知,一個人集中精力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不能交替變換教學方法,達到學生集中精力時間的極限之后,學生可能就處于一種游離狀態了。
(三)學生方面
1.學生的地理空間想象能力較差
地理空間能力大體上包括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從西北師范大學辛巧榮做的有關高一學生地理空間能力現狀的問卷調查以及數據分析得知,學生對于地理空間的感知能力是比較好的,因地理空間分布的直觀性,對于學生的挑戰較小。但是此時學生的地理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是不樂觀的,比如告訴學生同一條緯線上日出日落時間相同,學生就很難想象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狀況。高一學生的地理空間能力正處于由直觀感知向抽象思維的轉換,因此,在這個轉換期如何正確培養學生的地理空間能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2.學生處于初升高的尷尬境地
學習環境的改變對于學生來說是個挑戰,當學生進入一個新的環境時首先要適應環境,適應環境的過程當中有些學生適應快,有些學生適應慢。如果學生不能對所處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積極適應,學生就會厭倦高中生活。我們經常聽到高一學生剛入學的幾個月抱怨上課像聽天書一樣,甚至有些學生會有厭學、棄學的情緒。從這一方面說,環境的改變給學生的學習生活造成了極大的挑戰。
就地理這門科目來說,學生還只停留在簡單認識地理事物的基礎上,高中伊始就讓學生接觸邏輯性較強的自然地理這部分,學生在短時間內找不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因此,學習方法的欠缺是學習地理的一個障礙。除此之外,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認識也不足,初中時學生認為地理是一門副科,甚至有些省市不把地理當作考試科目,學生在認識上就懶散,對于學習地理的主觀能動性差,面對難度系數較高的內容來說,學生學習的困難程度無疑是雪上加霜。
三、解決高一學生學習地理困難問題的對策
以上從三個方面分析了學生學習地理困難的原因,對于教育的三要素,教師、學生以及教育中介來說,還是由教師引導著學生和所教授的內容發生碰撞。因此,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先從教師的角度出發,教師怎樣處理教材的內容,教師怎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轉型期的學生來說教師又應該怎么特殊處理,所以對于解決此問題的措施應著重從教師的角度進行考慮。
1.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
素養提高的提倡經久不衰,但是很少人能真正地去踐行。對于提高知識素養來說,教師對于知識的貯存不是僅僅停留在在校期間,終身學習就要求我們要活到老學到老,所以教師要提高自己的學習素質。比如說,身為一個地理老師,在信息化的時代不應該僅僅是停留在會做PPT,而是應該廣泛地去涉獵一些軟件。例如簡單的flash制作,讓課本上靜止的圖動起來的ArcGIS軟件的操作,Echarts的使用。其次,教師教育素養的提升也是重要的方面。教師的職業屬性區別于其他職業,通過知識去影響學生,對學生的靈魂加以塑造。
2.青年教師充分利用好崗前實習期
教師之于學生的重要性猶如醫生對于病人,但是教師沒有硬性規定要在上崗前一定要有實習期。因此教師一定要為自己創造機會,去實踐和操作真正的課堂。例如,大多數教師在教授自己第一堂課的時候都會緊張,嚴重的緊張到說話都打顫。假如這一節課就是正式入職的第一節課,學生就會對教師產生信任危機,“這老師行不行”,如果在以后的教學中再出現知識點不熟悉,知識點講不明白等狀況,學生就會對教師有意見。尤其是高一的學生。但是,如果在實習期的時候能在有經驗老師的幫助下掌握教學流程,試圖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尷尬的狀況,提前適應課堂的氛圍,用眼神與學生進行交流等問題,到正式上崗的時候這些問題就不會成為阻礙,甚至這些基礎性的技能學會了,就會讓自己在講課的時候多一些自信,要讓學生感覺地理教師是可信的。
3.充分了解初升高學生的心理狀況
篩選式的中考模式使得在初中的佼佼者都聚集在一個學校,在初中的優勢沒有了,學生這個時候就會處于一種失落的狀態。教師在這個時候就不能只關注自己所講授的知識了,應該在講授知識的過程中滲透一些積極情緒的因素,或者說應該以鼓勵學生為主。事實情況是,很多教師以為這些工作都應該讓班主任去系統完成,和自己無關。其實,我們在教授知識的同時也是對學生一種價值觀的培養,尤其是地理這門科目。例如在講地球公轉地理意義的時候可以這樣向學生傳遞觀念,太陽公轉引起四季交替,你總會送走冬天,迎來你的春天。
4.利用多種手段,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定義是通過教學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包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僅對于教師來說,教師怎么教才能促進學生的學。完整的教學過程包括備課、上課、課后復習等環節,也就是說在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教師仔細揣摩。
從備課這一環節來說,教師應該以課程標準為藍本,明確一節課應該達到的目的。進而以此為中心組織課堂教學的內容。必修一重點是自然原理的闡釋,對于難理解的內容需要教師制作或者廣泛搜集一些動畫。除此之外,在課堂上邊畫邊講也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因此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應該設計好程序,使得講和畫之間協調配合。對于其他學科應該支持地理學習,但是此時不能支持的教師要提前做好準備,在備課的時候準備一些基礎性的東西。例如物理上的合力。總之,教師對于教材內容處理得當與否關系到課堂教學有效性程度高低,因此教師要仔細揣摩。
就上課這一環節來說,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性,首先應認識到上課的幾個環節,課前預習、課前導入、上課中重難點突破,鞏固小節、布置作業。
在課前預習這一環節教師可以以學案的形式給學生一個本節課的知識框架,對于所講的知識點以填空的方式使得學生對所學習的內容有一個簡單的了解。在導課的時候教師要根據所講的內容設計導課的內容和形式,例如,在學習冷鋒的時候可以依據周圍環境的天氣變化向學生提問,讓學生意識到地理是和生活實際相關的,用地理知識解釋實際天氣變化原因也能提起學生的自信心。當把講課的重心轉入重難點的時候采取問答法的方式是比較好的,第一,讓學生處于一種緊張狀態不走神,第二,啟發引領學生所得到的答案往往印象深刻,在這一過程中還必須充分利用好學案,學生可以在聽的過程中解決自己解答學案所存在的問題。對于必修一難理解的內容來說,復習鞏固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必須通過大量的練習來鞏固知識點。比如說有關區時、時區的計算、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計算等。總之,針對難點的內容,教師必須精益求精去設計課堂,這不僅僅是關乎學生知識點掌握的問題,而且在掌握知識點的過程中讓學生建立自信,在高中生活中有一個精彩的開篇。
四、結語
高一學生學習地理困難,看不懂、學不會已是一個普遍問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本文從三個維度闡述了促成問題產生的原因,教材、教師、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主要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原因如下:第一,教材短時間無法變更,只能由教師去認真地處理;第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是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因此,在解決此問題時主要從教師的角度出發。總之,解
決這些問題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能在初升高的轉型期盡快適應新的生活,不能因為不良的開始影響了最終的結果。
參考文獻:
[1]萬正耀.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研究 [D].新疆師范大學,2010.
[2]徐志梅.中學生地理空間能力及其培養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3]周舟.高一學生學習地理困難研究[D].廣州大學,2011.
[4]吳志平.高一地理學習障礙研究 [J].考試周刊,2014(74).
[5]辛巧榮.高中生地理空間能力培養策略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3.
[6]馬占清.高中生地理學習困難的原因分析及其教學對策研究 [D].西北師范大學,2014.
[7]余浩.人教版與魯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教學建議以必修一為例 [J].文學教育,2013(12).
[8]梁常正.如何讓高一地理不再難學 [J].考試周,2010,25.
[9]牛衛華,張梅玲. 西方有關學習困難問題研究的新進展[J].心理科學,2000(23).
[10]單華杰.高一地理難學的原因與對策研究 [J].地理教學.2007(6).
責任編輯:孫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