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娟+劉建明+董平
摘要 通過對惠農區鹽堿地改造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為惠農區鹽堿地改良、利用提供思路,并提出發展建議,以提高耕地質量,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對惠農區農業生產發展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 鹽堿地;改造現狀;對策;寧夏石嘴山;惠農區
中圖分類號 S15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3-0185-02
寧夏共有鹽堿地17.53萬hm2,其中銀北地區10.2萬hm2,占該地區耕地總面積的58%以上。因此,改造利用鹽堿土是消除灌區內鹽害的一項重要措施。加大銀北地區鹽堿地改良力度,進一步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是確保糧食安全、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1]。
1 惠農區鹽堿地改造現狀
惠農區位于黃河西岸,銀川平原青銅峽河西灌區最下游,寧夏引黃灌區最末梢,水情受制因素大。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惠農區特殊的灌排條件:灌溉方面由于處于惠農渠、官泗渠、昌渠、滂渠和第二農場渠幾條干渠和支干渠的末梢,而且渠系長,上游灌溉面積大,加上黃河水情的影響等原因,造成多年來惠農區灌溉矛盾一直十分突出;排水方面由于處于灌區下游,灌區上游的重要排水干溝三排、五排、六排、七排4條排水干溝(支干溝)全部從惠農區穿過,加上惠農區灌區地勢低洼,地下水位偏高,排水十分困難。通過水利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特別是2003年的抗旱打井工程建設,大大改善了惠農區的灌溉排水條件,有效緩解了惠農區長期以來形成的灌排難問題,使惠農區形成了以引黃水、揚黃水、回歸水、地下水相結合的多元灌溉體系,同時形成了明溝、暗管排水相結合,自流、強排相配套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排水體系,為鹽堿地改造創造良好的條件。惠農區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已于2010年結合測土施肥項目的實施,對土壤鹽漬化情況做了大量調研工作,根據結果顯示,目前現有耕地1.92萬hm2,鹽漬化(輕鹽漬化、中鹽漬化、重鹽漬化)耕地面積是1.59萬hm2,占耕地面積的82.8%。其中:輕鹽漬化耕地面積是1.19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62.0%。從各鄉鎮分布來看,輕鹽漬化耕地分布面積最大;中鹽漬化耕地面積是3 183.5 hm2,占耕地總面積的16.6%。根據中鹽漬化面積大小排序,各鄉鎮中燕子墩鄉、禮和鄉以及尾閘鎮的中鹽漬化面積分別為875.1、768.1、571.9 hm2,分別占全鄉鎮總面積的19.1%、18.6%和24.2%;重鹽漬化耕地面積是822.8 hm2,占耕地總面積的4.3%。其中,燕子墩鄉重鹽漬化最為嚴重,面積達273.7 hm2,占全鎮耕地面積的6%。
2 存在的問題
2.1 渠系來水不足,灌溉矛盾突出
因為石嘴山市地處引黃灌溉的下游區域,經過眾多干渠、支渠分流后,待流經惠農區時水量不足,無法滿足當地農區灌溉的基本用水需要,尤其在灌溉高峰期時水量更少,全區域農田能灌溉的次數極少,通常為2~3次,尤其是近幾年干旱少雨,嚴重時幾乎沒有水源可以灌溉,導致灌溉矛盾突出。
2.2 水資源貧乏,灌溉水污染
寧夏是水資源嚴重缺乏的地區,人均占有量不及全國平均值的1/10;農業生產是用水大戶,農業用水量占全區總水量的90%以上,用水效益比較低,平均每1 m3水生產的糧食相當于全國平均的60%。近年來,惠農區隨著工業排污增加,灌溉用水污染日益嚴重,每年一到灌水季節,爭灌搶灌矛盾突出,有的地方農作物只能灌水1~2次,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產量。
2.3 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嚴重
就惠農區現有水利工程情況來看,多數灌排工程建設于20世紀70年代,根據現代工程標準,其工程標準低,基礎設施不完善、不配套,渠道漏水問題嚴重;此外,由于渠道土層穩定性較差,經過多年的沖刷腐蝕,惠農區大部分的溝道邊坡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引水、排放能力嚴重受到影響;在電排站方面,由于前期建設年代早、標準低,加之多年超負荷運行,導致目前很多電排站機泵等相關設備老化嚴重、運行效率低且故障率高,在基礎設施管理方面不規范,加上相應的維護資金匱乏,進一步導致電排站無法充分發揮其排水作用,地下水位抬高,進而加劇了土壤鹽漬化程度。
2.4 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薄弱
目前,水利工程管理是惠農區灌溉工程中的薄弱環節,仍停留在重建設、輕管理的階段。所謂的管理機構只對揚水站和干支渠進行日常管理,不包括對排水工程的管理,雖然每年對渠道進行淤泥清理,但由于管理不到位,其效果往往不佳。在這種管理模式下,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灌區工作的順利開展。
2.5 資金投入不足
鹽堿地改良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范圍廣、工作量大、難度高,需要充足的資金保障才能夠順利推進。然而,目前惠農區各級財政資金比較緊張,無力支撐該工程所需的資金需求。此外,部分農戶對鹽堿地改良項目支持的積極性不高,在籌資籌勞方面配合不到位,也對該項目的推進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3 對策
3.1 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3.1.1 加強灌排系統的整體改造。首先,應當以骨干支溝的治理為重點,對整治改造工程進行整體規劃,應當涵蓋溝道淤泥清理、塌坡整治、防固設施建設、綠化改造等多個方面,全面完善排灌系統管理機構體系,不斷提升排灌管理標準,將排灌工作落到實處[2];其次,加強骨干支渠改造砌護力度,有效結合補水工程、干渠末梢段裁彎取直工程等措施,不斷提升灌溉的保證率;最后,將防洪治理工程建設作為工作重點,充分利用洪水資源,通過對溝道的整治、合并、加固等措施將洪水轉換為灌溉的充足水源,保障灌溉用水來源。
3.1.2 不斷推進平地、畦田建設工程,以實現提高灌溉利用率。通過平地、畦田等措施不斷開展集中、連片、綜合整治工作,以建設高產穩產的農田產區。
3.1.3 重視排灌系統基礎設施管理制度改革,積極探索所有權及使用權的轉讓機制。由于目前惠農區灌排系統中普遍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的問題,如何能夠實現管理機制的完善與提升是一項重要課題。本文認為可以通過使用權與所有權的有償轉讓,將日常管理維護工作做到實處,對于大型水利設施暫時無法進行轉讓的,則可考慮采取誰使用誰管理的原則。此外,各級管理部門應當確保每年排灌系統基礎設施的維護經費充足,形成制度、人員與資金三方面共同發展的局面,形成長效維護機制。
3.2 強化鹽漬化耕地改良
鹽漬化耕地改良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協同工作方能取得良好的改良效果。
3.2.1 提升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推進農田機深松輪耕發展。充分利用國家對農機的補貼政策,積極鼓勵農戶購置自動化深松耕作農機具,不斷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對全區范圍實施機深松耕作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布局,保證機深松耕農田相對集中,方便機械作業。
3.2.2 全面推動可持續農業發展。提倡有機農業,增施農家肥,少施復合肥,不斷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進而改良土壤的鹽漬化程度。此外,提倡秸稈還田等良性循環工程,實現農業生態良性循環,不僅利于提升農產品的品質,而且可以有效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此外,積極發展建設生態農業產業園區,鼓勵采用測土配方施肥、低殘留農藥施用等標準化生產方法,發展生態農業示范作用,為惠農區鹽漬化改良工程的推進起到帶頭作用[3]。
3.3 加大鹽漬化耕地開發
全區鹽漬化荒地資源十分豐富,應進行有效開發,其中蘊藏著巨大的市場前景,尤其在發展“適水”產業和“立體農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其具有凈化水源、涵養水分、美化環境、調蓄洪水以及調節氣候的功效,有利于不斷提升農業綜合效益,為發展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新農業奠定堅實的基礎,還具備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作用。
3.4 加強生物能源基地建設
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的指導方針下,全區應當積極探索建設生物能源基地,借助惠農區鹽漬化土壤特點,通過引進轉基因玉米、甜高粱等耐鹽堿新品種,在鹽漬化改良的同時,不斷開發生物能源原料基地,充分發揮鹽堿荒地的潛在價值,積極推動“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將鹽堿荒地改良工程與生物能源產業化工程同步推進。
3.5 加強工業脫硫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灌溉淋洗是改良鹽土的傳統方法,但由于堿化土壤具有土粒分散、性能低的特性,因此傳統改良方面效果不佳。此外,通過石膏進行鹽漬化改良已經具有百年的歷史,且改良效果較好。由于脫硫副產品的組成成分及特性與石膏較為相近,所以采用脫硫副產品進行鹽漬化改良是一種變廢為寶的可取之法[4]。由于惠農區高產煤炭資源,在對煤炭進行脫硫處理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脫硫副產品,如對大量的脫硫副產品處置不當則很容易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然而,將脫硫廢棄物用于鹽漬化土壤的改良,不僅解決了廢物處置問題,而且能夠使廢物發揮其潛在的價值,更高層次上解決了惠農區的環境問題,拓展了惠農區經濟的發展模式,同時也可以改良惠農區大面積的堿化土壤,從而促進區域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最終實現惠農區工業、農業的“雙贏”。如2009—2010年惠農區施用脫硫廢棄物改造鹽堿地,平均施脫硫廢棄物7.5~10.5 t/hm2,可改良土壤結構,效果很好。
3.6 施用其他改良劑
腐植酸類改良劑是一種很好的離子交換劑,對鈉、氯等有害離子有很強的吸附作用,能代換堿性土壤上的吸附性鈉離子,同時腐植酸本身具有兩性膠體的特性,可以調整土壤的酸堿度。另外,施用土壤保墑增溫抑鹽劑,主要是一些長碳鏈的有機化合物,如瀝青、重油、動植物油殘渣等,將這些物質經加工處理制成乳劑,用水稀釋噴于地面,可形成一層連續性的薄膜,具有抑制蒸發返鹽、提高地溫的作用。2011年通過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項目,示范推廣應用土壤土壤鹽堿調理劑后,使土壤理化性狀得到明顯改善,有效降低了土壤鹽堿化程度,提高耕地質量,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對惠農區農業生產發展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4 參考文獻
[1] 王遵親,祝壽泉,俞仁培,等.中國鹽漬土[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1.
[2] 馬玉蘭.寧夏測土配方施肥技術[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170-210.
[3] 何文壽.植物營養學通論[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4:67-103.
[4] 劉陽春,何文壽,何進智,等.鹽堿地改良利用研究進展[J].農業科學研究,2007,28(2):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