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華+薛森
摘要: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的重要支撐,是現代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當前中國生態文化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體系建設亟待加強,需要從提高生態文化產品的生產供給;推進生態文化全民宣傳教育;創新生態文化服務的傳播體系;加強生態文化服務的保障機制建設;建立生態文化服務的評估體系等方面加強生態文化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關鍵詞:生態文化 生態文化服務體系
中圖分類號:D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5-0231-02
一、生態文化的思想精髓
自然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命的支撐;生態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化;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充分理解生態文化的思想精髓,是生態文化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前提。
1. 自然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命的支撐
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類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人類進行各種物質生產活動,皆以自然生態系統的存在為前提。人類通過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依賴和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不斷獲取自身的發展進步。自然生態系統,是維系和衡量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重要標尺,為人類生命的發展延續提供有力支撐。
2. 生態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化
從古至今,人類對自然的觀念經歷了歷史性的轉變。從原始社會敬畏、屈從于自然,到農業社會有限地利用、改造自然,工業社會征服、控制自然,再到生態文明時代奉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是人類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文化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遵循人與自然的平等、相依、共生的道德準則,是最具有可持續性的文化形態,準確而深刻地揭示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本質。
3. 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
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追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宗旨的文明形態。生態文化,秉持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生態文化對自然生態系統的深刻認知,要求人們樹立起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生態文化傳遞著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念,倡導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契合了生態文明新時代的前進方向和發展要求,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適應和引領生態文明建設。
二、生態文化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
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時代的主流文化,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當前建設生態文化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任務艱巨而緊迫,意義重大。
1.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時代的主流文化
文化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文明進步的重要支撐。生態文化是人類對工業文明的反省,是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選擇。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取得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付出了資源日漸枯竭、環境污染嚴重的慘痛代價。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資源、環境難以為繼的現實,不斷呼喚人類生態文明意識的覺醒和生態文化的崛起。生態文化傳遞著真善美的生態文明價值觀,引導著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引領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轉變,是生態文明時代的主流文化。
2. 生態文化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
公共文化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以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向全體公民提供公共文化設施、產品和服務。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要體現時代發展的價值追求。生態文明時代,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對地球生命系統和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然包含對生態文化的引導、培育和發展建設。
在全社會培育良好的生態文明風尚,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永續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在繼承和創新中國傳統生態觀念的基礎上,發展同時代要求相符合的生態文化,提高全民生態文明素養,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重要任務。因此,必須將生態文化作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態文化的需求,全社會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態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
3. 生態文化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重要而緊迫
當前中國處于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的歷史階段。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仍是發展面臨的巨大瓶頸。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中共中央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不斷強調“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重要支撐”,加強生態文明頂層設計。
然而,在現實發展中,人們的生態環境意識薄弱,生態文化建設滯后,生態文化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體系建設亟待加強。弘揚生態文化,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化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三、生態文化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路徑
把生態文化納入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推進全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支撐。按照結構合理、發展平衡、網絡健全、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則,以政府為主導、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努力建設公共文化產品生產供給、傳播體系、資金人才技術保障和運行評估為基本框架的覆蓋全社會的生態文化服務體系,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和享有生態文化的基本權益。
1. 提高生態文化產品的生產供給
生態文化產品,包括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兩種形式,是進行生態文化基本公共服務的依托和保障。生態文化產品,以人類與大自然關系和諧為題材,反映人與自然、環境內在關系為主題。生態文化產品關注的內容,包括生態系統的失衡、人類精神生活的失落,以及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有序等。
政府及相關部門要積極鼓勵、倡導全社會創作生態文化產品。通過挖掘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思想和資源,創作文化作品,鼓勵優秀的生態文化書籍、影視作品、繪畫雕塑、歌曲舞蹈等作品創作,弘揚生態文化主旋律,宣傳和培育生態文化,為全社會提供生態文化精神食糧。
2. 推進生態文化全民宣傳教育
全力推進生態文化全民宣傳教育,做到生態文化宣傳教育全方位、多領域、系統化、常態化。依托國家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和森林、沙漠、濕地、海洋等公園、動物園、植物園及風景名勝區等,因地制宜面向公眾開放,加強生態文化知識的普及和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生態文化的認知意識和參與度。充分利用各種節日、各種活動開展生態文明宣傳工作。利用“市民文化節”、農村文化小廣場惠民項目、“農民文化節”公共服務平臺等方式,積極鼓勵全社會力
量加入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提高人民群眾在生態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提高生態文化的影響力和凝聚力。
將生態文化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高度重視學生群體,尤其是中小學生生態文化教育,堅持生態文化教育的早期投入和培養,從青少年抓起、從學校教育抓起。教育部門組織編制規范化的生態文化教科書,將生態文化教育課程納入教學大綱。著力推動生態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全面提升中華民族青少年生態文化意識,培育新一代中華生態文化的傳承人。
3. 創新生態文化服務的傳播體系
生態文化的傳播體系,關乎生態文化公共服務的實際效果。做好生態文化基本公共服務,改革和創新生態文化的傳播體系至關重要。創新生態文化的傳播體系,要綜合運用部門宣傳和社會宣傳兩種力量、兩種資源,發揮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兩個平臺,形成優勢互補、協同推進的生態文化宣傳格局。
現階段,要充分依托高新技術,有效利用網絡媒體的新興力量,推動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發展,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國土資源、住房城鄉建設、教育、文化、社科等各類行業報刊、互聯網等作用,增強生態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努力構建和發展覆蓋全面、富有效率的生態文化現代傳播體系。
4. 加強生態文化服務的保障機制建設
生態文化基本公共服務,要充分體現國家責任,強化各級政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體意識、責任意識和自覺意識。加強生態文化立法,提高生態文化建設的法制化水平,需要依靠法律來規制和保障,真正形成以法治思維、法律制度和法治手段來推動我國生態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局面。理順生態文化管理體制,加強各級政府對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統籌協調,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破除城鄉差距、地域差距、人群差距。
在生態文化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資金、人才的保障機制必不可少,關系到生態文化建設長遠目標的實現。生態文化建設,是當今中國國情發展的必然之選,也關系到中華民族可持續發展的整體利益,必須給予高度重視,從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加大保障。首先,要加強資金投入,對文化系統內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效顯著、創作生態文化作品的個人、示范引領作用明顯的企事業單位、宣傳生態文明的品牌活動進行通報表彰,在資金安排上予以傾斜,突出樣板的鼓舞和帶動作用。其次,培養一批拔尖生態文化工作的建設者,為生態文化服務儲備人才和技術保障。
5.建立生態文化服務的評估體系
生態文化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利國利民。為提升文化服務質量,保證全體人民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應建立相應的責任體系,以評估促進發展,形成生態文化建設與生態文明社會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
生態文化服務的評估體系,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建立。從生態文化示范區、生態文化教育基地、生態文化精神產品等方面評估生態文化服務開展規模和水平;從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主旋律,對生態文化服務內容進行評估;從生態文明教育普及率、從人民群眾的生態價值觀、生態道德觀、生態發展觀、生態消費觀、生態政績觀等方面評估生態文化服務價值。
參考文獻:
[1]中國生態文化發展綱要(2016—2020年).
[2]楊和榮.關于建立國家生態服務價值評估體系的建議[EB/OL].http://www.gxtj.gov.cn/gzdt/tjdt/qq_273/201603/t20160317_121530.htm.
[3]李國新.對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考[J].克拉瑪依學刊,2016(4).
[4]李國新.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北京設計”[N].中國文化報, 2015-06-23.
[5]周國文.人類的環境狀況與生態文化自覺之向度[J].齊魯學刊,2016(5).
[6]張甜.以生態文化引領生態文明建設[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4).
[7]楊立新.論生態文化建設[J]. 湖北社會科學,2008(3).
責任編輯:孫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