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掌根
摘要 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基于嘉興市經濟發展的現狀和轉型升級的戰略背景,深入分析新時期現代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和主要制約因素問題,提出了嘉興市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的總體思路與對策建議,以期為其他地區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 現代農業;農業轉型升級;發展方式轉變;浙江嘉興
中圖分類號 F3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3-0255-03
Abstract Accelerating the transition and upgrading of agriculture as well as transform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 was not only a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of im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but also a inevitable choice to realiz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strategic background in Jiaxing City,the advantages and the main restriction factors of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 were analyzed and a frame-work guideline,together with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suggested related to accelerating agricultural transition and upgrading as well as transforming the development mode in Jiaxing City,in order to provide experience for other areas.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Jiaxing Zhejiang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轉型升級是整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沒有農業的轉型升級,整個經濟轉型升級就不可能實現,“四化”同步也難以實現[1]。轉型升級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體通過結構轉變與體制轉軌的互動作用,促進經濟發展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逐步演變的過程。轉型升級,既有從宏觀層面上的轉型升級,也有從微觀層面上的轉型升級。農業轉型升級主要包括農業經濟轉型和農業產業升級2個方面[2]。一方面,農業經濟轉型實際上是經濟運行體制和機制的更新,其實質在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另一方面,農業產業升級實際上是一個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層次提升的問題。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逐步進入改革深水區、發展進新常態,農業產業內外環境飛速變化,因此加快農業轉型非常關鍵。為此,通過調查嘉興市農業轉型升級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對于如何加快新時期農業的轉型升級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
1 嘉興市農業轉型升級的有利條件和主要制約因素
1.1 有利條件
1.1.1 具備較強的經濟基礎,為農業轉型升級創造基礎條件。根據國際經驗,當國民經濟達到一定水平時,經濟轉型將是必然趨勢,對于西方發達國家來說,當人均GDP在3 000美元以上時,科技與管理將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對于亞州國家來說,當人均GDP超過5 000美元時,經濟加速轉型將是必然[3]。嘉興改革開放30多年,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快速推進,城鄉一體化邁上了新的臺階。2010年嘉興市人均GDP 7 703美元,2014年超過10 000美元,達11 959美元,一產、二產和三產的GDP比重從2010年的5.50∶58.45∶36.05調整到2014年的4.33∶54.02∶41.65, 2013年從業人員中一產、二產和三產勞動力比重為18.47∶59.73∶21.80;目前,嘉興市人均GDP已超過1萬美元,并且在經濟市場化、工業化、信息化、國際化方面飛速發展,這些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重大機遇,為新時期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動力。
1.1.2 現有農業產業格局良好,為農業轉型升級創造條件。近年來,嘉興市以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統領農業經濟工作,大力發展現代都市型生態農業,農業生產得到了快速發展。糧食等戰略產業得到了持續穩定增長,2014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20.322萬hm2,總產量134.14萬t;畜牧業通過減量提質工作,成效明顯,2014年全市生豬存欄82.19萬頭,比年初下降71.6%,牧業比重由上年的35.5%下降到33.5%。蔬菜、水果、水產、花卉苗木、食用菌等主導產業迅速發展壯大,主導產業產值已占到農業總產值的75%,農業結構不斷優化;休閑觀光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全市休閑觀光基地達到81家,實現總產值8億元;農產品市場建設明顯加強,嘉興市已逐步成為華東區重要的農產品物流中心,共有343個農產品批發市場,其中有14個年交易額在1億元以上,全年總交易額超過780億元;通過主體培育工程,各類經營主體自身實力和示范帶動能力不斷增強,2014年全市已有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26家(其中省級25家、國家級4家),實現年銷售收入234億元;農民專業合作社916家,合作社帶動農戶數占總農戶數的60.8%;各類家庭農場1136家;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標準農田、農田地力、農業“兩區”建設扎實推進。累計投入各類資金50.65億元,建成糧食生產功能區1 067個,面積5.256萬hm2,已有8個綜合區、10個示范區、41個精品園通過省級驗收。設施農業面積發展到8 466.67萬hm2,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76%;農業科技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市已建種子種苗基地83個,良種覆蓋率95%以上。全市累計流轉土地7.448萬hm2,流轉率46.1%。2014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 676元,2011—2014年年均增長12%。
1.2 主要制約因素
隨著城鄉統籌綜合配套改革的推進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嘉興市農業農村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雖然全市整體農業產量增收情況良好,但對比于當前飛速發展的社會經濟,以及人民快速提升的消費需求,其在投入與產出、數量與質量、成本與效益等多個環節仍然存在諸多不足問題[4],在全市農業轉型升級進程中仍存在很多突出矛盾。比如:農業生產過程中造成生態環境的污染、土地資源的退化,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不過關等;此外,全市農業產業結構不完善,種養業循環不暢、無法實現優勢互補問題凸顯,養殖業對水資源污染嚴重;加之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造成農村勞動力結構嚴重不合理,為當地農業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從某種程度上看,也增加了農村勞動力成本,使得老齡化、空心化、兼業化問題顯現;縱觀我國農業現狀,農業成本要遠高于發達國家,進而對農業效益帶來很大壓力,如果不能改變目前的局面,則很難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5-6];現代化農業進程發展不到位,目前仍舊與傳統農業并存,雖然當前農機技術已經上升到了新高度、農機設備已經在逐步換代,但技術推廣還未深入到每個農戶手中,致使出現農業投入品利用率不高,變相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成本,對農業經濟效益的提升作用還遠遠沒有發揮到位;從目前全市農業經營主體結構來看,雖然新型經營主體在蓬勃發展,但絕大多數還是小規模經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勞動生產效率的提高;此外,農產品市場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雖然已初步形成,但還沒有從根本上做到農業市場化,眾多農戶仍具有較強的跟風性,常出現產出過剩、供大于求的問題;最后,全市整個農業生產鏈尚不健全,在生產、加工、流通及消費全流程方面并沒有完整、流暢的體系,無法形成強有力的市場競爭效果。
2 嘉興市農業轉型升級的總體思路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發展新型工業化、統籌城鄉發展方略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鄉村方針,將農業創新作為轉型升級的主要動力,將結構調整作為主攻方向,充分運用現代化科學技術、經營形式以及發展理念全面推動農業轉型升級,不斷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農業勞動力利用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雙向提升農業產量與質量,力爭建立起持續、高效、健康的農業生態環境[7-8]。
3 加快嘉興市農業轉型升級的對策和建議
3.1 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戰略轉變,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為了更好適應國內外農業市場日漸激烈的競爭趨勢,在不斷加速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的同時,還應逐步將重點轉移到培育發展新型戰略性產業、農業主導產業上來,不斷將主導產業做大做強,充分發揮其主導地位優勢,力爭突破因價格波動帶來的農業產品淺層次調整的局限性。此外,基于市場需求導向,不斷調整、完善農業產業結構,逐步在區域布局、農業生產、合作經營以及產業基地等方面形成專業化格局[9]。嘉興市地處長江三角區核心區域,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具有優越的氣候、技術以及人才資源,還具備較強的資金基礎,為全市農業轉型升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應當大膽進行農業功能拓展、產業鏈延伸,以及新領域探索等嘗試,進而拓展農業產業鏈,拓寬產業新視野,最終提升農業的綜合效益[10]。加快設施農業、電商農業、旅游觀光農業的發展,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民農業生產積極性;積極引導和幫助傳統畜牧養殖業向新型園區養殖業轉型,倡導立體化養殖和生態型農業。積極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和休閑農業發展,讓現代農業“接二連三”,既能接入加工業的“二產”,也能連接休閑農業的“三產”,延伸現代農業的產業鏈條,讓三產融合成為拉動嘉興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極[11]。
3.2 加快農業空間布局轉變,構建現代農業產業功能體系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功能體系應將重點放在“兩區”的建設上來,首先是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其次是建設現代農業園區。重點向著農業功能區布局更加優化、農業生產園區生產更加專業化、水產養殖與畜牧養殖更加規模化,以及生產園區更加標準化、集約化發展。此外,緊緊圍繞以改善糧食生產條件為前提,以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為重點,堅持應用良種、建設良田、配套良機、推廣良法的基本原則,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更加有力的資金扶持,不斷完善發展現代農業所需的基礎設置,不斷強化管理手段,共同建設高標準、高要求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將其建設為高產高效種植模式的示范區、“統一”服務的先行區、旱澇保收的穩產區、先進適用技術的應用區,為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創造條件、夯實基礎。
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功能體系、創建現代農業園區,應當以發展精品農業為重點,以推動農業主導產業為方向,不斷優化主導產業布局,不斷提升精品農業品質,將資源性優勢逐步轉化為產業優勢,進而轉化為經濟優勢。此外,加大對農業基礎裝備的投入力度,不斷發揮科學技術對現代農業生產帶來的積極促進作用,優化布局、聚焦生產要素、完善經營機制,不斷帶動經濟效益的長足發展。
3.3 加快農業經營主體轉變,構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管理體系
農業轉型的本質在于經營主體的轉變以及經營管理體系的轉變,應以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不斷將經營管理體系打造成產業化合作服務與集約化家庭生產經營相結合的新型經營管理體系。根據中央對于加快農業轉型升級的指示,應當將傳統的家庭經營模式向借助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多層次、多元化、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轉變,鼓勵建立農戶合作社。此外,通過完善土地流轉流程,建立起依法、自愿、有償的土地流轉機制,推動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模式的發展,逐步摒棄傳統家庭式種植方式,減少種養業農戶數量,不斷擴大節約化種養業規模。同時,大力培養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使得專業大戶逐步成為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除此之外,大力推進農村專業合作社建設進程,通過農村專業合作社不斷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能力,將傳統的資本主導農業產業不斷向合作主導農業產業推進[12]。此外,各級政府應當積極引導社會各界力量為農業轉型升級提供投資渠道,投資機會,積極鼓勵產業延伸、資本運作、品牌嫁接等多種途徑進行農業開發投資,為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
3.4 加快農業科技支撐方式轉變,構建現代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通過科技手段加速農業轉型升級是一種強有力的方法手段,圍繞著特殊農業產品,以技術推廣載體的創新為突破口,兼顧提高農業土地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以優質、高產、安全、高效為重要目標,不斷強化科技教育在農業產業轉型中的重要地位,通過產學研、農科教等多維度共同建立支撐農業轉型升級的技術推廣體系[13-14]。大膽進行技術創新與技術革命,利用目前先進的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以及新材料技術,加強培育優良品種,積極推廣集約化種養,在農業產品安全生產、綠色生產方面強化科技含量,在農業機械化運作、產品精深加工以及物流現代化技術等方面進行新產品、新途徑的研發與推廣。此外,積極鼓勵引導發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龍頭企業,組建一支新型農機推廣服務隊伍,其中不僅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的專家人士,還包括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農科員、科技特派員以及農民技術員,為全市農業轉型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服務支撐。與此同時,加大對農業科技技術的推廣力度,通過科普會談、實地交流等多種途徑進行農民培訓,切實提高他們的基本技能和綜合素養。總體來說,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布局:首先,夯實農村教育,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素質、有技能的勞動大軍,以滿足農業快速轉型升級的現實需求。其次,基于當地主導優勢產業,加強培育新型農民的力度,對農民進行有規劃的職業教育。同時,提升農民的管理能力,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管理型人才。再次,通過政策扶持等多途徑引進產業龍頭企業,并創造條件引進職業經理人、經紀人等,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鮮活血液。最后,加強農村“兩委班子”和黨員的培訓,使其領頭羊的作用充分發揮,帶領當地農民共同走向致富之路。
3.5 加快要素配置方式轉變,構建現代農業資源要素市場體系
以培育統一的農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為重點,按照市場化、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深入推進要求,進一步加快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和生產要素市場化進程,注重提升農產品市場建設的水平,大力發展農產品產地和銷地批發市場,大力發展農產品批發、拍賣、期貨、物流等現代流通業態,積極培育土地、資本、信貸、技術、人才等農業要素市場。大力鼓勵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和合作社聯社、農產品行業協會,提高農業產業化與組織化水平,鼓勵和組織工商企業投資農業新興戰略性產業,增強農業市場競爭力。要加快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加強農業的跨省區的合作,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和有實力的專業合作社到國外建立基地,開拓市場,培育一批競爭力強、外向度高的農業龍頭企業和標準化農產品出口基地,培育一批農業投資公司、農業發展基金、大規模農業集團公司、農產品國際貿易綜合商社和農業跨國公司,引導全社會的投資資金投向現代農業。
3.6 加快新型城鄉體系轉變,構建現代農業支持保護體系
目前,阻礙現代農業發展的最大阻礙是城鄉二元結構和體制問題。因此,全面推進新型城市體系改革,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機制,將從根本上轉變現有農業發展現狀,也將成為推動現代農業建設的最堅實的動力,同時也是構建現代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的重要舉措[15]。應不斷改善工農之間的關系、城鄉之間的關系,建立起新型城市化與新型農業化之間的優勢互補、良性互動機制。不斷優化土地資源、人口資源以及資金資源在城鄉之間的配置,加快城鎮化建設,積極鼓勵更多勞動力向非農業產業轉移,土地增值以及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堅定不移地走土地改革道路,以建立自由土地流轉的市場機制為目標,以建立城鄉統一有形的土地市場為突破口,以強化用途管制、明晰產權、嚴格控制總量為先決條件,引導農民投身到土地市場化交易中,不斷將宅基地、林地使用權、自留地等集體資產全面盤活,實現資源轉化為資產、資產進一步轉化為資本的目標。此外,不斷完善農村金融體制制度,積極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向農村范圍延伸,根據農村特有情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提供多種金融服務,通過增加小額信貸投入等多種途徑,不斷滿足農村經濟發展需求。與此同時,注重在農村法律政策上的完善,政策上應當不斷加大對農業生產的扶持與補貼,加大對農業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為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提供基本的環境基礎。在法律法規層面,加快農民集體建設用地的資本化,務工經商農民的市民化,農村集體資產的股份化,農民公民權利的平等化,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使更多的農民和農村人口成為安居樂業的市民。
3.7 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構建農業農村工作的指導和政策支持體系
領導農村產業發展,不能單單停留在下達各種指標并進行目標考核的階段,應當在體制、觀念,以及工作方法方面適應新常態。要對農業投資管理方式進行改進,從而提升資金的利用效率;通過政策引導與扶持等手段,調整農業補貼方式,嚴防農產品價格不合理波動,從傳統農業逐步轉向新型農業發展。同時,要加快農村政治、文化和社會體制對經濟新常態的適應性變革。在增加農民收入上要更加注重增加財產性收入,要進一步完善和創新土地財產權制度,全面完成農地確權頒證工作,賦予農民更多土地財產權,同時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推進財政支農資金“資產化”改革,創造條件讓農民獲得更多的土地財產性收入。挖掘農民這個最大群體的消費潛力,更好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激活有效需求。同時,嘉興市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相對落后,有巨大新增投資需求,要用好這個空間,加大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投入,更好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
4 參考文獻
[1] 韓長賦.毫不動搖地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J].求是,2010(10):29-32.
[2] 孫曉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根本出路在哪里[N].中國食品報,2015-09-02(6).
[3] 瞿長福.準確判斷中國經濟不能忽視農業指標[N].經濟日報,2015-09-06(3).
[4] 宋洪遠.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J].中國發展觀察,2015(2):7-10.
[5] 王迎春.調整農業結構以轉變促發展[N].農民日報,2015-08-27(02).
[6] 顧益康.浙江現代農業建設的戰略思考[J].浙江經濟,2010(4):26-27.
[7] 顧益康,黃沖平.浙江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戰略與思路[J].浙江農業科學,2008(2):125-128.
[8] 范偉.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部署[N].學習時報,2015-09-21(1).
[9] 孫雷.堅定不移加快轉變上海農業發展方式[J].科學發展,2015(6):87-92.
[10] 中國土地信息網.農業部重點推廣的十大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你需要了解[EB/OL].(2015-05-20)[2015-09-09].http://www.zgtdxx.com/NewsView657.html.
[11] 翁伯琦,仇秀麗,張艷芳,等.現代生態農業轉型升級發展思路與對策研究[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9(1):17-22.
[12] 顧益康.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重在創新[J].農村工作通訊,2010(10):24-25.
[13] 張社梅.浙江省農業技術進步貢獻率實證研究[J].浙江農業學報,2009,21(3):189-193.
[14] 陳詩波.強化科技創新為農業轉方式插上翅膀[N].農民日報,2015-08-26(1).
[15] 胡豹,顧益康,王麗娟.浙江省統籌城鄉建設新農村的成就與經驗分析[J].浙江農業學報,2009,21(6):63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