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分類教學是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教育改革的全新嘗試,從分類教學的類別、課程體系設置、分類考核和保障措施4個方面探討了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分類教學實施。通過分類教學的研究和實施,可體現因材施教,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 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教學改革;人才培養;分類教學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3-0282-02
“分類教學”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分類教學”是尊重學生個性,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措施。《學記》提出,“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拂”;蔡元培主張教育要“尚自然,展個性”;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在掌握學習理論中指出,“許多學生在學習中未能取得優異成績,主要問題不是學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適當的教學條件和合理的幫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適當的學習條件,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速度、進一步學習動機等多方面就會變得十分相似”。
近年來,社會競爭日益激烈,高校畢業生走出校門所面臨的壓力也是非常大的。這就需要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在自身實際需求的情況下,還要與社會需求相結合;高校教學也要根據學生個性差異實施“分類教學”,因材施教,為培養多規格、多層次的人才打基礎,使所有學生在學校都學有所得、學有所長[1-4]。進一步完善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等一系列相關文件,進行深入細致的教學改革,抓課堂教學,建設有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在不同的教學目標指引下分類教學滿足不同專業需要,形成教學良性循環。因此,分類教學是解決差異教學的最好辦法之一,其應用前景非常廣闊[5-6]。實施分類教學,將提高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并大面積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水平,使師生關系更加和諧。
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是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資源學院的核心本科專業、東北林業大學具有特色的優勢專業之一。該專業始建于1959年,是在原林業部批準的“森林動物繁殖與利用”本科專業基礎上發展而來。1998年,更名為目前的“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經過近50年的建設與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了野生動物保護、野生動物生產、自然保護區管理、濕地資源與環境保護4個穩定的專業方向。這為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分類教學改革的順利開展提供了重要基礎。本文對分類教學在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中的全新嘗試進行了初步探討。
1 人才培養現狀
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培養和輸送的2 100多名畢業生已經成為我國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領域的中堅力量。此外,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主要依托的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學科2002年被教育部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2007年又以其建設的成績突出、優勢明顯和特色鮮明而順利通過國家重點學科評估。經過多年的建設與不懈努力已經成為國家級重點專業。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于2007年被列為教育部“國家級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2008年,被評為教育部“第三批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同年,又榮獲教育部“國家級教學團隊”;1人獲得國家級教學名師獎;1門課程榮獲國家級精品課程;先后承擔省級教改項目11項,校級教改項目9項。獲得省級以上教學成果獎7項,出版教材18部、發表教學論文23篇;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50余項,科研總經費2 000余萬元,發表科研學術論300余篇。1篇論文榮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實習基地數量達到24個,就業網絡遍及全國30個省(區)直轄市,實習基地得到進一步建設,合作關系更加緊密,空間更加廣闊,教學、科研、實習功能更加豐富,對口接待能力不斷提高。該專業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取得的成績、積累的經驗,為我國要求實踐環節教學的農學類相關專業教育教學起到引領與示范作用。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在全國和黑龍江省同類專業排名第一,專業錄取分數在省內名列第一,在校內名列第三。
通過本科4年的學習,不僅可以了解和掌握動物學、植物學、生態學、野生動物管理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等專業理論知識,同時多樣化的課內實驗、實踐環節和野外實習安排會給學生提供近距離接觸自然、接觸野生動物的機會。此外,每年還會組織各年級的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公益活動,將保護野生動物、正確理解保護與利用關系等觀念普及給公眾。
2 分類教學實施方案
2.1 分類教學類別
野生動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建設在國際上已經引起普遍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也已經成為相關領域的熱點問題[7-8]。我國政府和社會也非常重視這一工作,并進行了巨大的投資以支持相關領域的發展。根據本校自身優勢特點,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分類教學界定2 種類型:研究型和應用型。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方面還有許多關鍵問題沒有解決,研究型畢業生可以繼續深造,進入高校和科研院所,從事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相關的教學、科研等工作;目前農業部、國家環保總局、國家林業局、國家海洋局等部委以及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都設有自然保護區管理、野生動植物保護、濕地保護機構。應用型畢業生可以在以上機構里從事行政管理工作。應用型畢業生還可在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從事行政管理、生產管理和科研監測等工作。
2.2 不同類別課程體系設置
2.2.1 研究型人才。注重傳授基本理論知識和提高科研能力,為了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研究興趣,可選擇具有理論性和前沿性的課程。還可以設置與考研相關的課程,同時增加課堂教學時間,強化學生科研寫作能力[9]。另外,還應加大畢業論文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
2.2.2 應用型人才。選擇實用性較強的課程,注重實踐性教學環節,如實驗教學、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為避免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分類教學的質量受到不利影響,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本科教育的前4個學期需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和初步的專業實踐技能。因此,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分類教學宜從大學第5個學期開始。
2.3 不同類別學生的分類考核
研究型教學在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加大綜合應用能力的考核。應用型教學則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及一般應用的同時,注重掌握實踐操作技能。因此,可通過閉卷考試、全開卷考試、撰寫論文及答辯相結合方式等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合理、全面考察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2.4 分類教學實施的保障措施
2.4.1 遵循自愿原則。實施分類教學前應做好學生思想工作,使其正確認識自己的優勢和發展方向,以平穩的心態對待自己所處的類別和層次。
2.4.2 試點學分制和彈性學制。實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制根本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在教學中占據主體地位,同時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為分類教學打下堅實基礎。
2.4.3 完善教學設施。為了確保應用性教學與研究性教學的貫徹實施,實行分類教學的院校必須要有足夠的教學設施保證分類教學的需要[10]。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有滿足實踐教學需要的實驗室和實習基地以及滿足研究性教學需要的研究基地等。
3 參考文獻
[1] 陳曉莉,鄧濤,牟波佳.物理實驗分類教學改革研究[J].實驗科學與技術,2009,7(1):103-104.
[2] 鄒顯春,張小莉,李盛瑜.基于網絡環境的計算機基礎課程分類分層次教學改革與實踐[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5(6):213-219.
[3] 賀莉,閆厲,李慧玲.工科高等數學分層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25(8):24-25.
[4] 王瑤.英語分類教學的合理性與可行性[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2(4):128-131.
[5] 蔣曉玲.法學本科分類教學問題研究[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20(3):203-205.
[6] 陳濱,唐嫻敏,劉云峰,等.冶金工程專業分類教學[J].中國冶金教育,2015(5):21-24.
[7] 楊德生,徐文娟,繆正華.材料力學實驗分類教學改革研究[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1,9(3):93-95.
[8] 劉丙萬.高校理科大學生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27(1):216-218.
[9] 劉德汞,李廣洲.“分類教學”:實現有效教學的途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16):42-45.
[10] 劉利源.分類教學模式探討及經驗[J].科技經濟導刊,2016(1):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