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素萍
摘要 闡述石屏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現狀及原因,介紹其做法,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對策,以促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工作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云南石屏
中圖分類號 F3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3-0299-02
我國是農業大國,幅員遼闊,土地廣袤。目前,在我國農村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近年來,隨著國家“一免四補”政策的出臺,農民要求明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愿望更加強烈,加上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和國家建設用地的增加,土地征用持續增加,以及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規范等原因造成農村土地糾紛層出不窮。因此,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工作是調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化解農民群眾矛盾、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有力保障,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和諧社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石屏縣土地承包糾紛現狀及原因
1.1 現狀
石屏縣于1999年底完成二輪土地延包,2015年底統計,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14 787.3 hm2,家庭承包經營農戶數74 049戶。由于管理機構不完善、對《土地承包法》的認識偏差及部分承包地四至界線不清、面積不實、出嫁婦女的承包地被娘家兄弟占用或權屬不清等原因,農村土地承包糾紛問題經常發生。為有效化解土地承包糾紛,2005年5月17日石屏縣政府成立了農村土地承包糾紛調解仲裁委員會,設立了仲裁辦公室,仲裁委組成人員11人[1-5],確定專職工作人員6人,聘任仲裁員22人,鄉鎮成立了農村土地承包糾紛調解小組,村級設立了土地承包糾紛調解員[1,6-14]。仲裁委員會的成立化解了土地承包糾紛事件,維護了農村穩定。
1.2 原因
1.2.1 土地承包糾紛。一是有的農民因過去稅費重、農產品價格低等原因導致不愿意栽種農作物,外出務工,將土地轉包給其他農戶。由于轉包不規范且無轉包合同,而現在出臺種糧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優惠政策,農產品相對升值,這些農戶又想要回承包土地而引發糾紛。二是因一輪承包期間流轉出去的土地,二輪承包地已成為其他農戶的承包地,現在又要求承包土地。三是法律法規宣傳不到位,機構不健全,工作不到位,村組農戶承包檔案不齊。
1.2.2 土地流轉糾紛。主要是因為各地的土地流轉服務組織不健全,土地流轉不規范、不公平,管理服務工作滯后,沒有及時指導農戶簽訂規范的流轉合同,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農戶在流轉土地時不簽訂流轉合同或合同條款不完善引發了糾紛。
1.2.3 其他糾紛。如土地被征收征用后,因征地補償費分配引發的糾紛;個別地方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包集體預留發包機動地不公開不民主等引發的糾紛。
2 主要做法
2.1 加強宣傳培訓,提高糾紛調解仲裁能力
石屏縣狠抓農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規的宣傳培訓工作,參與司法部門組織的法律知識進村活動,深入到鄉、村組進行《農村土地承包流轉管理辦法》《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管理辦法》[1-2]《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的宣傳、解答,提高廣大農民群眾懂法、知法、用法的覺悟。對鄉鎮農經人員、村組干部人員進行調解仲裁知識培訓,促進其全面了解農村土地承包及土地流轉知識,進而提高土地流轉工作效率。
2.2 加強仲裁體系建設,化解土地承包經營糾紛
為切實維護農民合法權益,2005年5月17日石屏縣政府成立了農村土地承包糾紛調解仲裁委員會,設立了仲裁辦公室,仲裁委組成人員11人,確定專職工作人員6人,聘任仲裁員22人;鄉鎮成立了農村土地承包糾紛調解小組,村級設立了土地承包糾紛調解員[1-2]。通過各級調解仲裁員的努力,近4年來,全縣農經部門和縣仲裁委員會受理196件土地承包經營糾紛,其中土地承包糾紛、土地流轉糾紛、其他糾紛分別為116、37、43件。調處196件,鄉鎮調解184件,仲裁委調處12件;仲裁委仲裁4件。
2.3 加強仲裁員的業務培訓,組織仲裁員進行學習交流
為了提高仲裁員的業務水平,在以后調解仲裁工作中能夠做到公平、公開、公正的依法審查、依法開庭和依法裁決。一是積極參加各種培訓學習,派仲裁員積極參加農業部在貴陽舉辦的全國農村土地經營糾紛調解仲裁培訓班及省農業廳、州農業局舉辦的業務培訓和交流會。仲裁委對鄉鎮仲裁員進行培訓,近3年來培訓了160人次。二是仲裁委組織6名仲裁員到農業部試點縣紅河州彌勒縣考察學習,進一步了解試點縣開展調解仲裁工作的做法,學習其寶貴的經驗,認真觀摩旁聽仲裁委開庭現場,以便進一步掌握和鞏固開庭、庭審的法律程序。同時認真總結開展調解仲裁工作中存在的困難,探討提出將來開展調解仲裁工作的意見。
3 存在的問題
3.1 仲裁工作經費難以保障,仲裁設施條件建設滯后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明確要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不得向當事人收取費用,仲裁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予以保障”。但石屏縣缺乏相應的工作經費,也沒有把這項工作納入財政預算。石屏縣設立了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但仲裁委員沒有配備工作場所(例如仲裁庭、合議庭、檔案室等)。這些都嚴重制約了調解仲裁工作的開展。
3.2 調解仲裁員的業務素質不高
目前鄉鎮基本確定了調解仲裁員,但是基于經費有限等原因,調解仲裁員的培訓工作未得到有效保證[1-7],導致調解仲裁員缺乏法律政策知識,致使調解員調處糾紛能力不強,不能充分適應當前糾紛案件受理、解決的需要。
3.3 仲裁結果執行難
由于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機構只有裁決權,并沒有執行權,對于已經生效的裁決書必須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目前法院對土地糾紛案件不受理[1],法院對生效的仲裁裁決也不積極執行,從而使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護。
4 對策
4.1 健全仲裁機制,完善硬件設施
遵循“公開、公平、公正、便民高效、根據事實、符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的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糾紛仲裁程序。石屏縣要飛快建立起相關場所(仲裁庭、合議庭、檔案室等);仲裁委員會至少聘任5名以上仲裁員,且仲裁員要持證上崗,日常辦事機構要有專職工作人員[2],配足辦公設備。鄉鎮要設立調解庭,至少配備2名調解員。
4.2 積極爭取財政資金,保障工作培訓經費
為保證農村土地承包糾紛調解日常工作、調解仲裁人員培訓的必要經費,應積極與財政部門協調[4-9],爭取將仲裁工作經費與培訓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4.3 加強指導宣傳,注重培訓學習
一是各級政府應抓好調解仲裁機構的建設,把這項工作納入議事日程,做好指導工作。落實專門人員負責糾紛的調解仲裁,化解矛盾,解決糾紛。二是要抓好縣、鄉農經干部特別是村級干部的培訓[1]。三是進行廣泛深入的宣傳,讓廣大群眾了解解決糾紛的途徑,提高他們依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能力。
4.4 加強培訓學習,提高仲裁人員素質
積極組織仲裁員參加培訓學習,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鄉鎮調解員進行培訓學習,以提高仲裁員的業務素質和辦案效率以及辦案質量,依法公正地解決農村土地糾紛案件。
4.5 積極探索創新,保障農村社會穩定
始終把農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公平、公正地解決每件糾紛,做到以理服人、以法服眾。緩解農民上訪而給政府帶來的壓力[10-14],促進農村穩定和發展,保證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5 參考文獻
[1] 李正華.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3(4):342-343.
[2] 鄭麗.淮濱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5(16):347-348.
[3] 彭衛兵.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解決機制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2.
[4] 蘇方元.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制度的反思[J].中國土地科學,2015(3):32-38.
[5] 孫仲玲.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法律制度的思考[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120-124.
[6] 梁宏輝,何文燕.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制度的行政化之檢討[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38-142.
[7] 徐前貞.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的調解[D].臨安:浙江農林大學,2012.
[8] 劉昕.浙江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研究[D].臨安:浙江農林大學,2012.
[9] 曹務坤.《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的若干問題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11):6779-6781.
[10] 湯英姿.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制度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2.
[11] 朱廣新.論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主體、期限和繼承[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4):28-37.
[12] 高富平.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與農村集體經濟的轉型:新一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法律思考[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101-116.
[13] 丁關良,李賢紅.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內涵界定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6):5-13.
[14] 袁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形式之法理分析[J].河北法學,2011(8):1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