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相景
摘要:馬鈴薯病毒病田間表現癥狀復雜多樣,常見的癥狀類型可歸納如下:(1)花葉型。葉面出現淡綠、黃綠和濃綠相間的斑駁花葉(有輕花葉、重花葉、皺縮花葉和黃斑花葉之分),葉片基本不變小,或變小、皺縮,植株矮化。
關鍵詞:馬鈴薯 病毒病 防治
1.為害癥狀
1.1卷葉型:葉片沿主脈或自邊緣向內翻轉,變硬、革質化,嚴重時每張小葉呈筒狀。 此外還有復合侵染,引致馬鈴薯發(fā)生條斑壞死。
馬鈴薯卷葉病:病株葉片邊緣以主脈為中心向上卷曲,革質化,葉色變淡,有的略呈紫紅色。有的病株塊莖切面呈網狀壞死斑。病薯產生的重病株,植株短化,老葉卷成筒狀。本病由馬鈴薯卷葉病毒引起,在自然條件下由蚜蟲傳染。
1.2花葉型:葉面葉綠素分布不均,呈濃綠淡綠相間或黃綠相間斑駁花葉,嚴重時葉片皺縮,全株矮化,有時伴有葉脈透明。
輕花葉病:由X病毒引起,并常與其他病毒負荷侵染。病株生育正常,僅葉片表現出不同的斑駁或輕微花葉,氣溫過高、過低時癥狀都易隱蔽。病毒由汁液接觸傳染。
重花葉病:病株上的葉脈、葉柄及莖均有黑褐色壞死條斑,并發(fā)脆易折。感病初期葉片呈現斑駁花葉或有枯斑,以后背面葉脈壞死,甚至沿葉柄蔓延至主莖。主莖發(fā)病時產生褐色條斑,導致全葉萎蔫,但不脫落。重花葉病由Y病毒侵染引起。Y病毒既可以通過汁液機械傳染,又可以通過蚜蟲傳染。Y病毒與X病毒混合侵染時呈現嚴重的皺縮花葉及矮化癥。我國發(fā)生的馬鈴薯退化,主要由這兩種病毒復合侵染所致。
1.3壞死型:葉、葉脈、葉柄及枝條、莖部都可出現褐色壞死斑,病斑發(fā)展連接成壞死條斑,嚴重時全葉枯死或 萎蔫脫落。
2.傳播途徑
以上幾種病毒除PVX外,都可通過蚜蟲及汁液摩擦傳毒。田間管理條件差,蚜蟲發(fā)生 量大發(fā)病重。此外,25℃以上高溫會降低寄主對病毒的抵抗力,也有利于傳毒媒介蚜蟲的繁殖、遷飛或傳病,從而利于該病擴展,加重受害程度,故一般冷涼山區(qū)栽植的馬鈴薯發(fā)病輕。品種抗病性及栽培措施都會影響本病的發(fā)生程度。
3.發(fā)病特點
3.1馬鈴薯X病毒或稱馬鈴薯普通花葉病毒,引起輕花葉,有時產生斑駁或壞死斑,寄主廣,可借汁液傳毒和菟絲子傳毒。
3.2馬鈴薯S病毒或稱馬鈴薯潛隱病毒,引起葉片皺縮,或不顯癥,或后期葉面出現青銅色及細小枯斑,寄主僅茄科少數植物,借汁液摩擦傳毒。
3.3馬鈴薯A病毒或稱馬鈴薯輕花葉病毒,引起花葉、斑駁、泡突,或不顯癥,寄主范圍窄,借助蚜蟲(主)和汁液傳毒。。在植株生長期間,病毒通過昆蟲或汁液等傳播,引起再侵染。高溫特別是土溫高(>25℃),既有利于傳毒蚜蟲的繁殖和傳毒活動,又會降低薯塊的生活力,從而削弱了對病毒的抵抗力,往往容易感病,引起種薯退化。
4.防治方法
4.1改進栽培措施。包括留種田遠離茄科菜地;及早拔除病株;實行精耕細作,高壟栽培,及時培土;避免偏施過施氮肥,增施磷鉀肥;注意申耕除草;控制秋水,嚴防大水漫灌。
4.2現代農業(yè)綠色無公害生物防治:在病害常發(fā)期使用《蔬菜病毒專用》40g+純牛奶250ml或有機硅5克,兌水15kg噴霧,5-7天用藥1次,連用2-3次。控制方案:初發(fā)現病毒病株,使用《蔬菜病毒專用》40克+有機硅1包或純牛奶250ml兌水15公斤,進行全株噴霧,連用2天,間隔5天,再用1次,待病情完全得到控制后轉為每個療程用一遍藥預防進行即可。
4.3采用無毒種薯,各地要建立無毒種薯繁育基地,原種田應設在高緯度或高海拔地區(qū),并通過各種檢測方法汰除病薯,推廣莖尖組織脫毒,生產田還可通過二季作或夏播獲得種薯。
4.4國內高科2%氨基寡糖素和32%核苷·溴·嗎啉胍是治療交叉感染引起的病毒病,3-4天一次,連續(xù)使用3-4次,不要使用生長素或者激素,特別嚴重的地塊可以結合沖一次黃化曲葉病毒靈灌根劑,1畝沖1500毫升,效果會更好。建立完整的留種制度。選用脫毒薯做種薯。
4.5建立健全無毒良種繁殖體系。 在大面積種植馬鈴薯的地區(qū)都應有一套完整的無毒種薯繁殖體系,建立從原種場到一般生產用種的各級種子田。原種場地點最好設置在高緯度或高海拔地區(qū)。這些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利于病毒增殖,蚜蟲發(fā)生極少,有利種薯正常生長。種子田地點與生產田和蚜蟲寄主作物有50米以上的隔離區(qū)。播期選擇應避開蚜蟲活動高峰期,使蚜蟲活動高峰與馬鈴薯感病敏感期錯開,并經常施藥治蚜。
(作者單位:164022黑龍江省紅星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