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新城疫并發大腸桿菌病的防治
雞新城疫,是由副黏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又稱亞洲雞瘟或偽雞瘟,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常呈敗血癥經過,其主要特征表現為呼吸困難、下痢和表現神經等癥狀。近年來,隨著雞群新城疫的免疫接種,得雞新城疫發生了新的病種變異,雞群發病后,臨診癥狀表現不明顯,病理變化不典型,常以呼吸道和下痢癥狀、發病率高、死亡率低、產蛋率下降為特征。雞群感染新城疫病毒后,抗病力降低,極易并發大腸桿菌病,造成大批死亡,給養雞業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現就一例比較典型的病例介紹如下。
2016年6月,定陶區南王店鎮某養雞場飼養的育成蛋雞7300余只,于92日齡時突然發病。5天后,發病、死亡雞增多,每天多則40多只,少則10只。出現發病癥狀后7天,總計死亡雞420只,戶主曾使用多種藥物但無法控制。
經詢問場主及現場臨床觀察,病雞體溫高達41℃,表現有明顯的呼吸道癥狀,病雞張口伸頸、氣喘、呼吸困難,常有“呼嚕”聲響,咳嗽,口腔中分泌物增多,搖頭并有吞咽動作,企圖將黏性分泌物排出;下痢,排黃白色或黃綠色稀糞。病程稍長,發病雞出現精神沉郁,羽毛松亂、無光澤,垂頭縮頸、翅膀下垂、冠和肉髯發紺,眼半閉或全閉似昏睡狀態。
病死雞皮膚干燥,脫水;內臟漿膜和黏膜出血,心冠脂肪和腹部脂肪有出血點;咽部蓄積黏液,嗉囊內充滿酸臭、混濁液體;喉頭和氣管黏膜充血、出血,有黏液;部分雞腎臟腫大、淤血;腺胃腫脹,腺胃乳頭出血、潰瘍,腺胃與食道交界處黏膜腫脹;肌胃內膜易剝離,肌層有出血斑;各段腸管出血,十二指腸前段、空腸及回腸腸壁有棗核狀腫脹和輕度出血,直腸黏膜呈條紋狀出血;心包內積有淡黃色含纖維素性液體,心包膜混濁增厚;肝腫大、邊緣鈍圓,中間有小的白色結節,整個肝臟被一層纖維素性薄膜包裹;脾、腎多有充血和淤血。
1.鏡檢。取病死雞肝臟、脾臟組織涂片,做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到大量的兩端鈍圓革蘭氏陰性短小桿菌。
2.細菌分離。以無菌操作取病死雞的肝、脾臟接種于麥康凱瓊脂平板上,經38℃24小時培養后長出半透明的紅色菌落。挑取菌落作涂片染色后鏡檢,可見到革蘭氏陰性兩端鈍圓小桿菌。
3.生化試驗。分離出的細菌能發酵葡萄糖、蔗糖、乳糖、麥芽糖、甘露醇、木糖、山梨醇、阿拉伯糖,產酸產氣,不產生硫化氫,不液化明膠,產生靛基質,MR試驗陽性。
4.藥敏試驗。挑取生長典型的菌落均勻涂布于普通瓊脂平板上,用多種抗菌藥紙片做抑菌試驗,結果該菌對丁一胺卡那霉素、氟哌酸、恩諾沙星、新霉素高敏。
5.病毒分離。取病死雞的氣管、腦、脾混合磨碎,用滅菌生理鹽水制成1∶5乳劑,加入青、鏈霉素,經4℃作用6小時,3000轉/分鐘,離心10分鐘,上清液經無菌檢驗后,接種于15日齡雞胚尿囊腔內,0.3毫升/胚,經37℃恒溫卵育,雞胚在48小時左右死亡,死胚生長發育受阻,全身充血、出血。
根據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和實驗室檢驗,診斷為新城疫并發大腸桿菌病。
1.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和消毒工作。在免疫注射后第三天,每天噴霧消毒1次,將戊二醛、二氧化氯、過氧乙酸等消毒劑交替使用。
2.選用大腸桿菌敏感的新霉素水溶性粉劑,于每300升水中加入3克(粉劑規格150克,含量2%),每天1次于早上讓病雞集中飲用,連用5天。或用恩諾沙星20毫克/只加適量的安茶堿注射液肌肉注射,每天1次、連用3天。
3.用雞新城疫Ⅳ系凍干弱毒苗和新城疫雙相油乳劑滅活苗進行緊急接種,每只雞用4只份Ⅳ系凍干苗滴鼻,同時用0.5毫升油苗頸部皮下注射。
1.本次流行的疾病為新城疫和大腸桿菌混合感染。一般情況下,免疫雞群發生新城疫均屬非典型新城疫,但本次流行更接近典型的新城疫。
2.對于新城疫的防治,關鍵是做好免疫。15日齡時,用弱毒苗滴鼻或點眼;間隔20天每只雞滴鼻點眼1.5只份弱毒苗,同時在頸部注射0.5毫升油苗;90日齡和130日齡左右每只雞注射0.5毫升油苗。
3.接種前后用抗應激藥物。無論哪種接種疫苗法,對雞群而言都是一種應激。而維持體液平衡、增強體質等一系列抗應激藥物會大大降低由于疫苗免疫造成的應激。因此,建議養殖戶在免疫前后3天,在雞只飲水中添加電解多維等。
4.建立免疫接種檔案。免疫接種記錄對雞場是必不可少的,它使各種免疫有據可查、成敗可考,因此務必作好免疫詳細記錄,健全檔案。記錄內容至少應包括接種日期、雞的品種、日齡、數量、所用疫苗名稱、生產廠家、批號、生產日期、有效期、稀釋劑及稀釋倍數、接種方法、操作人員等。
5.觀察接種后的反應。對雞群而言,免疫接種后并不是萬事大吉,而是要更加認真細心地觀察其各種反應,弱毒苗接種10天、滅活苗接種15天后應監測抗體,保證免疫應答成功。
(趙洪梅菏澤定陶區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 274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