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房仔豬護理的幾個關鍵詞
之一:吃初乳
必須確保出生的仔豬能在6小時內吃上初乳,以吸收足夠的免疫球蛋白,增強免疫力、抗病力和活力。仔豬在吃初乳前,用1%的高錳酸鉀水溶液擦洗母豬乳房乳頭;對自己找不到乳頭的仔豬,需要人工輔助找到乳頭。在吃初乳的同時固定乳頭,可提高仔豬成活率和均勻度。本著自選為主、適當調整、對號入座、控制強壯、照顧弱小的原則,把弱小仔豬固定在母豬中前部乳頭,強壯的固定在后面。

為了減少保育、斷奶、生長、育肥階段的咬尾事件,降低被咬尾豬的痛苦和傷口感染機會,要對仔豬實行斷尾。
1.選。斷尾應在母豬產后6小時,仔豬吃足初乳后進行。為了減小斷尾給仔豬帶來的應激,也可在仔豬3日齡與去勢同時進行,或者1日齡時與剪牙、補鐵、灌藥一起進行。具體依本場實際工作安排進行。
2.消。使用的斷尾鉗要鋒利,無缺口。使用前后,用熱肥皂水清洗、浸泡,消毒。每2頭仔豬之間,用消毒液消毒一次。斷尾鉗只能用于斷尾,不能用于剪牙或斷臍帶。
3.抓。操作者左手臂夾住仔豬,仔豬頭朝向操作者背部,左手抓住一只后腿和尾巴進行固定。
4.斷。斷尾要把握好長度,留得太短,傷口愈合慢、感染幾率大;留得太長,仍有可能咬尾;一般要將尾巴剪成25毫米長。實際生產中斷尾長度以母豬尾巴剛好蓋住外陰,公豬蓋住睪丸的一半為佳。如使用電烙剪時,要充分加熱,斷尾時力度、速度適中。
5.檢。在斷尾后5分鐘檢查止血情況,對5分鐘后仍流血者,可使用止血帶15分鐘或使用電烙剪橫切面止血。
6.記。斷完一窩仔豬,要在產仔卡上做好斷尾時間記錄。
為了防止仔豬吃奶時傷害母豬乳頭或吮乳爭搶時傷害同窩仔豬,一般要使用剪牙鉗剪除仔豬的犬齒。剪牙時應特別小心,盡可能在接近牙床表面的地方,把犬齒剪斷,不可傷及牙床;否則,不僅妨礙小豬吮乳,而且受傷的牙床將成為潛在的感染點。
現代規模化養豬,初生仔豬遠離了傳統養豬中圈舍的土地面,無法從土壤中獲得機體生長必需的微量元素,特別是鐵,因此必須直接補充。
母乳中所貯存的鐵僅夠仔豬3天的需要量,所以從第4天開始需要進行人工補鐵。可使用右旋糖酐鐵注射液(規格有50毫克/毫升,100毫克/毫升,150毫克/毫升)頸部肌內注射。若選擇50~100毫克/毫升規格的右旋糖酐鐵注射液,每頭仔豬需注射2~3毫升;體重較小的仔豬,注射2毫升容易在注射部位鼓包,因此可選擇含鐵量為150毫克/毫升的右旋糖酐鐵注射液,僅需注射1毫升。4日齡、7日齡各注射一次即可。
哺乳仔豬最適宜的環境濕度是55%~75%。過高的濕度,有利于細菌和寄生蟲的生長繁殖,誘發多種疾病,特別是仔豬腹瀉;過低,則易感染呼吸道病。盡量避免產床下積水,如有積水立即擦干;母豬的飲水器改成側向,舌頭向下,濺水距離明顯縮短;采用地暖保溫;給出生前幾天的小豬鋪干燥的布或地毯等物,這樣使小豬避免在潮濕的鋪板上躺臥。
仔豬在產房內被壓死的比例約占初生仔豬死亡數的50%。因此,防壓是仔豬管理的中心工作。選擇母性好的母豬留種,并做好母豬小圍產期保健,促進母豬產后康復;不斷調教仔豬吃完奶后睡在保溫箱中;控制產房內保持適宜的溫度;使用設計更為合理的防壓產床;提高員工對防止仔豬壓死的意識,做到產房24小時不離人。
(周艷琴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縣畜牧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