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飛
(長春市雙陽區山河水利工作站,吉林 長春 130613)
摘 要:為了能夠使得現階段鄉鎮之中的水利工程能夠獲得良好的管理,也就需要管理人員能夠充分的認識到在目前在管理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能夠通過將管理與相應的責任掛鉤、強化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工作等方式,促進水利工程相應管理效果的提升。本文就在新時期情況下的鄉鎮水利工程管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水利建設;鄉鎮;工程管理
相對比于城市的經濟結構,在鄉鎮之中一般情況下還需要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的經濟支柱,在這種情況下在鄉鎮之中的水利工程方面的管理工作,也就成為了鄉鎮正常管理工作的重點,并且在當前的時代下,農業領域相應的科學技術研究正在良好的展開,使得單位土地上種植的農作物密度、種類都有所上升,在這種情況下農業生產對于水資源的需求量也有所上升,這樣也就對水利工程有了更高的要求,為了能夠滿足鄉鎮各方面的用水需要,也就需要管理人員能夠對鄉鎮之中的水利工程進行全面、有效的管理。
1.在現階段水利工程管理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
1.1工程在管理方面存在粗放管理的特點
在目前水利工程的管理之中有時候會出現粗放管理的情況,影響了水利工程的安全質量,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利工程的使用年限。在實際的水利工程管理階段,由于在鄉鎮之中的水利工程使用人大多是農民,并且由于種種使得農民在進行水利工程方面管理時候表現出了交錢的個體經濟方面的意識,缺乏大局以及長遠方面的考慮。尤其是在農民進行水資源管理的時候,在一些時候就會出現在使用完水利工程之后就不再對水利工程進行管理,這樣就會使得水利工程在使用過程中出現混亂,在一些水利工程的在之中有時就由于水渠管理不到位,使得水利工程之中出現漏水、滲水的情況,更為嚴重的是在一些地區及時出現了這些情況,使用人員也置之不理,沒有進行相應的管理,使得水利工程損害情況越發嚴重,最終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正常農業成產的進行。
1.2群眾相關法律意識不足
水利工程在實際的鄉鎮生活之中,不僅僅承擔著農業灌溉的任務,更為重要的是一旦發生洪水等災害,水利工程就將成為保證人們生命安全的堅實防線。所以我國對于水利工程的管理已經寫進了相關法律之中。而在對鄉鎮之中的存在的水利工程進行相關調查的時候,發現有地區的居民不僅在水利工程安全監督方面認識不足,甚至在一些地區,還有居民在水利工程旁取土行為,這不僅嚴重威脅了水利工程的安全質量,更是一種觸犯了相關法律、法規的行為。
1.3工程管理體制不健全
一是作為鄉鎮水利工程業務管理單位的水利站,鄉鎮計生、綜治、維穩等中心工作繁多、目標考核任務重,無法做到專職專用,水利技術人員技術水平提高緩慢,缺乏實踐經驗;二是一些小型水庫管理人員文化水平低,缺乏管理經驗,且更換頻繁,造成工程管理不善,亂扒、亂挖現象時有發生。
2.針對目前水利工程管理方面所存在不足的解決策略
2.1將管理與相應的責任掛鉤
為了保證水利工程能夠具有良好的使用情況,就要將水利工程的建設以及水利工程的管理放到同一個高度,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水利工程能夠在更長的時間內發揮效果。在實際的管理工作中,要將水利工程的管理任務落實到位,對于水利工程的主體工程部分要有專人進行管理,而對于水利工程的各個水渠部分,要和使用農民或其他人員達成協議,一旦發現水渠出現損壞就要及時上報,如果置之不理就要承擔相應的懲罰。另一方面,在進行水利工程方面的管理工作的時候,要充分的考慮到水利工程的不同之處以及特點,并能夠在掌握這些特點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管理,最終使得水利工程能夠在一個全面、完善的管理之下獲得良好的工程收益。
2.2強化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工作
安全管理的首要是加強《水法》知識宣傳,在防止水利工程受洪水等等自然災害侵襲的同時,也要防止少部分唯利是圖的人為破壞;其次是工程建設要有主次,重視每個建設環節,特別是工程配套設施質量一定要保證,如小型水庫泄洪口等。
2.3在水利工程的管理過程中建立全面的管理制度
高度重視基層水利站在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所占的主導作用,鄉鎮中心工作要與業務工作剝離,確保有專人抓好業務管理工作??刹扇∨沙鋈ァ⒄堖M來,有針對性地實行短期培訓等方法,抓好基層水利工作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業務水平。不斷提高整體素質,使基層水利人力資源切實得到保值和增值。
3.結束語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因此,農村小型水利工程設施運行的好壞與“三農”問題密切相關,作為農村重要的基礎工程設施,涉及千家萬戶的生產生活。只有建立科學合理的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才可以保證工程的安全運行和效益的充分發揮,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陳彬.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設管理體制改革的設想[N]水利發展研究報,2003.
[2]陳雷,楊廣欣.以改革促發展——小型水利設施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改革探討[J].中國水利,2007(1):30—32.
[3]陳菁,顧強生,仲躍,等.農村水利管理模式的應用[J]河海大學學報,2004,32(2):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