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千
摘 要:在當今社會,隨著“互聯網+”、“一帶一路”等政策的相繼出臺,國家的產業結構進一步升級和轉型。以武漢為例,工程建設較以前呈現出兩點不同:一是規模迅速膨脹,工程難度進一步加大;二是大型工程的數量日趨密集。在當前的形勢下,如何將工程項目管理的理論融入實際生產中,確保項目策劃穩妥,項目實施安全、項目質量合格是項目工程管理和項目建設的核心問題。因此,本文從工程管理的定義和特點出發,結合其理論體系與工程項目實踐的辯證關系,集中論述了管理劉沖中“以人為本”的重要意義,希望能為工程項目管理的“高效、高質、安全”實施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工程管理
DOI:10.19354/j.cnki.42-1616/f.2016.17.25
一、前言
早在二十一世紀初期,江主席在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便作出明確指示,認為工程科學及工程領域的相關實踐技術和經驗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文明發展,科技創新的根本動力”。它本身結合了人類在實踐勞動和生產過程中的智慧結晶。因此,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二十一世紀,我國的經濟發展,工業技術革命等也都保持著高速態勢,一度對國家整體的工業生產、建筑等各個領域起到了不可小覷的推動作用。這種態勢下,工程項目建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和長足的進步,無論從項目的實施難度和技術含量,還是從項目整體的規模都有了顯著的提升。在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充分注意到目前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要求,集中全部精力,將工程項目建設改革與新常態的經濟轉型要求有機結合起來。既要滿足目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加快工程項目建設的進度,提升工程項目建設的質量,又要齊抓共管,切實保障工程項目管理有條不紊地實施。然而我們知道,工程管理本身從理論體系出發,是對項目整體從概念到具體實施過程的全面監管。它的實際執行效果與工程本身的質量息息相關,也關系著項目實施者和建設者在工程進度中的安全生產,從而在較深的層次,宏觀上也影響著我國經濟建設的整體進程。因此,對工程管理體制性問題和內在結構的發掘與研究不僅關系著領域本身的實踐工作,對整個理論體系的完善和建設也有著重要意義。
二、工程管理的特點
傳統意義上的管理工作是針對某個系統性的項目采取統籌規劃,經過周密測定與安排之后,做出統一部署,并且對項目的各個環節做出調配和監管。在項目實施環節中如果出現問題,以事先規定的應急或對應措施做出及時響應工作,使得整個過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發揮最大的功能和效益,并在微觀上確保每一個具體環節的有效實施。而工程項目管理則是對工程建設的全程監管,本身具有非常強烈的技術性和目標性。總體說來,工程管理因其涉及的領域,本身較一般項目管理來說復雜得多,且與各種技術指標密不可分。所以,需要大量的技術人員參與到整個過程。因此工程管理集系統性、綜合性、協調性、技術性、特定性、科學性于一身。就系統性來說,工程管理的各個環節并非割裂,而是彼此聯系,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發揮對整個工程的監管作用。為了確保整個項目的系統性,必須由技術型人員對每個環節在實施過程中進行協調,因此項目管理也具有協調性。同時,除專業技術人員之外,也有團體和機構作為參管單位介入。因此工程項目管理的宗旨是在確保項目有序、有效進行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滿足各利益集團的需求.
三、工程管理理論體系與工程管理實踐的辯證關系
隨著我國工程管理實踐的發展和工程管理理論研究的深入,正在逐步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工程管理理論體系[1]。作為工程管理實踐的上層意識指導,理論體系從意識形態的高度從科學性和完整性的角度,給予工程管理實踐過程最為權威和全面的指導。具體的說,要把握工程管理理論體系的全面性,必須從根本上了解理論體系中各理論分支彼此之間的有機聯系。傳統意義上的生產管理并不涉及到專業領域與技術核心問題。其管理目標僅僅為單一的利益實現過程,因此非常明確。管理難度也并不大。但工程項目管理與基礎建設息息相關,在涉及到專業技術規格和大量工程數據的同時,也需要用哲學的思想進行武裝,在滿足自身建設需求和利益目的的同時,辯證地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之間的平衡關系絕非易事。因此,工程建設項目管理理論便需考慮到這些,從方方面面均衡考慮,結合藝術性、科學性、客觀性、綜合性,從項目本身的利益出發,從本質的角度考慮,以嚴謹的思維和作風完成整個工程的監管。故此,工程項目管理的理論體系其實呈現的一種網狀結構,宏觀上來說,集“工程學”與“管理學”于一身,是一種涉及社會科學和工學的交叉學科[2]。以工程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術理念為根本,工程管理學在具體的項目實踐中對具體的實施過程進行綜合意識形態的指導。同時,在工程項目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具體的問題和現實條件的瞬息萬變也給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提供了鮮活的素材。因此,工程項目實踐和工程管理理論體系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關系。既要尊重事實,因地制宜地有序開展項目工程實踐,也要在實踐過程中總結經驗,結合理論,以數據和行規作為先導,避免在施工過程中出現的不必要的財產損失。
四、以人為本在工程管理過程中的重要體現
以人為本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管仲所提出的治國思想[5]。“人”是社會構成的關鍵因素,也是促成社會進步和財富增值的根本動力。在工程項目的實施和管理過程中,人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具體而言,在項目建設工期,“人”既是價值流動,物資調配和價值變遷的內在因素,也是維持生態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因。因此,若一味的“多拉快跑”,只重視項目建成帶來的直接利益和經濟效益,就會忽視人作為價值創造主體在工期建設中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作用,釀成不必要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最終“欲速則不達”。比如,貨物運送中司機的疲勞駕駛,給交通秩序帶來極大的隱患,既影響工期,也傷及他人;為趕工程進度而過度過長時間勞動,便會使工地的技術人員忽視工程本身的質量監管,促成“豆腐渣”工程的局面,既浪費了時間,又浪費了人力物力和財力,可謂“竹籃打水一場空”。同時,過度發展和過密實踐工程項目也會對自然環境造成嚴重影響,進而對人類的生存造成極大威脅。因此,要充分重視“人”在項目工程的施工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就應尊重人的勞動規律,合理利用工程項目管理,聯合有效的資源整合策略,在保證生產和建設安全有序進行的同時,提高工程建設效率,而并不能越雷池、超紅線,釀成無法挽回的后果。同時,在項目開展前期,應群策群力,充分尊重前人的經驗和技術人員的專業能力,集中出臺完備且有針對性的實施方案,制定意外事故發生前的預防措施,事故發生時的響應預案,和事故發生后的善后規程,將損失降到最低。這樣,既避免了工程施工時給衍生設施(如公路、水利等)帶來的潛在危害,也能切實保障工程實踐者的生命財產安全,做到真正的“以人為先,以人為本”,也有效控制了項目實施前、中、后的各種成本。同時,為實現工程項目實踐的全過程中資源的優化配置,人本思想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如,充分尊重技術人員的意見,對工程進展進行供料配置,確保工程在各個環節最大限度地發揮有限資源的作用和能量。總之,工程管理是工程哲學、管理學、經濟學、工程學等一般理論和普遍方法在工程實踐和工程理論重的應用與發展[4]。
參考文獻:
[1] 王卓甫,丁繼勇,楊高升. 現代工程管理理論與知識體系框架(一)[J]. 工程管理學報,2011(2):132-137.
[2] 何繼善,王孟鈞. 工程與工程管理的哲學思考[J]. 中國工程科學,2008,10(3):9-12.
[3] 瞿觀鄞.關于工程管理若干問題的思考[ J].生產力研究,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