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杰,朱 薇
(中南民族大學 外語學院,武漢 430074)
社會需求視閾下的翻譯碩士人才培養
李敏杰,朱 薇
(中南民族大學 外語學院,武漢 430074)
翻譯碩士人才的培養,應滿足社會對翻譯人才的需求。基于湖北省內部分企事業單位、社會機構的調查,了解社會對翻譯人才數量、專兼職譯員、口筆譯類型、翻譯標準、譯員基本素質等方面的需求。結合調查結果,提出翻譯碩士人才培養發展的建議:應繼續發展翻譯碩士教育事業,打通口筆譯方向間的壁壘,突出特色化教學,采用不同于傳統外語教學的模式,突出實踐教學。
MTI;社會需求;特色化教學;實踐教學
為適應新形勢下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對翻譯專門人才的需求,2007年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設立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并于同年3月通過了《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學位[2007]11號,以下簡稱《MTI設置方案》)。2007年6月,15所院校獲準開展MTI教育試點,2009年又增加了25所。以全國2,000多所高校計,最初國家對MTI教育的發展持著審慎態度。之后,隨著國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政策的調整及審批權限的下放,MTI授權點數量激增:2010年新增118所,2011年新增1所,2014年新增47所。迄今,擁有MTI授予權的高校多達206所。在我國39個專業學位中,就培養單位總數而言,MTI已經進入前三甲,僅次于工商管理碩士和工程碩士。
MTI的快速發展,引發了一些學者的思考。何其莘[1]認為,MTI培養單位的“井噴”現象,一方面體現了高校對翻譯教育的重視,另一方面也體現了部分學校的浮躁和攀比心理。一些學校重申報而輕建設,對MTI學科特點、培養方式和要求不甚了解,僅僅為了學校聲譽而盲目申辦MTI專業學位,在人、財、物等方面也未能給予足夠的支持。楊朝軍認為,我國MTI教育目前在課程設置、師資隊伍、論文寫作、學生實習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原因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個是輕實踐與重理論的傳統傾向的影響,另一個是學校教育與市場需要之間缺乏銜接。”[2]24孔令翠[3]9-30總結了MTI教育面臨的諸多問題,對當前MTI教育的培養目標、學科基礎、生源、就業、實踐基地、實踐型師資、教學基礎設施、教材、教學管理、社會認可、高校自我約束機制等方面進行“冷”的思考。這些學者的思考,大多從學科設定、課程設置、師資力量、實踐教學等層面出發,對糾正一些高校對MTI教育的錯誤認識、改變MTI培養模式并培養合格MTI人才具有重要意義。不過,這些論述多從宏觀層面進行理論探討,指出MTI教育的種種困難和不足,基于實際調查、用人單位需求角度出發的實證性研究相對較少。
根據《MTI設置方案》,MTI教育旨在培養“適應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促進中外交流”的“高層次、應用型高級翻譯專門人才”,要求“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獲得者應具有較強的語言運用能力、熟練的翻譯技能和寬廣的知識面,能夠勝任不同專業領域所需的高級翻譯工作”。因此,自設立之初,MTI教育便與社會需求密切相關。
為了解社會對MTI教育的需求,以及這種需求與高校MTI教學之間的差距,2012年10-12月,研究者采用調查問卷、訪談等多種形式,對湖北省部分企事業、社會團地等機構進行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80份,回收問卷76份,其中有效問卷72份。
MTI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能夠滿足社會需求的翻譯人才。因此,社會對翻譯人才的具體要求,是MTI教育發展的重要指導。筆者擬以此次調查問卷為依據,探討當前社會需求、MTI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出路。
在收集的72份有效問卷中,68份(94.44%)認為,今后3-5年需要翻譯的資料可能會增加,只有4份(5.56%)認為需要翻譯的資料可能會持平。這表明,隨著中國對外開放格局的進一步發展,以及中部地區崛起等戰略的實施,省內大部分企事業單位、社會團地意識到對外開放與交流的重要性,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謀求進一步開展國際化交流與合作。這一社會需求,符合MTI設立的初衷,表明MTI學位設立的必要性。
不過,與翻譯需求增長趨勢不協調的是,大部分公司沒有專門的專職翻譯。依據調查問卷,只有3位受訪者設立專職翻譯崗位,其他69個企事業單位沒有專職翻譯崗位,在有翻譯需求時,由單位其他職員進行翻譯,或由翻譯公司、高校教師提供臨時服務。這表明,社會對翻譯職業的認可程度有待提高。翻譯是一種創造性活動,而不是簡單的語言轉化活動,譯者除具備較強的語言能力外,還應有廣博的知識、掌握一定的翻譯技能。然而,長期以來人們對翻譯缺乏應有的重視,誤以為學外語的就能從事翻譯。

圖1
就譯員類型而言,43位受訪者希望其招聘的譯員專門從事筆譯,3位希望譯員專門從事口譯,26位希望譯員既能從事筆譯又能從事口譯。由此可見,市場需要的主要是直接從事語言轉換的翻譯人員,其中以筆譯為多。也有相當部分單位從節省人力、財力角度出發,希望譯員既能從事筆譯也能從事口譯。

圖2
就翻譯的標準而言, 61份(84.72%)問卷認為,翻譯應該“精準,對格式、表述、內容有嚴格要求”,6份(8.33%)認為,翻譯應當“沒有邏輯錯誤,完整表達原語言內容”,只有5份(6.94%)認為翻譯“基本表達內容大意即可”。由此可見,社會對譯作的要求并不低,要求譯文內容、風格忠實原文,表達流暢地道。
對于“譯員最重要的工作素質”,25份問卷選擇“語言能力”, 23份選擇“其他專業知識”(即語言之外的知識),5份選擇“心理素質”,19份選擇“翻譯技能”。

圖3
本次調查主要限于湖北省內部分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在地域范圍、行業范圍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仍能大體反映社會對MTI人才的需求狀況,對MTI教育有一定的啟迪。
(1)MTI教育發展適合社會發展需求。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對外政治、經濟、文化交往越來越多,中國翻譯市場得到了迅猛發展。據Allied Business Intelligence Inc.統計,2003年中國大陸翻譯產值約為127億元人民幣,2005年約為210億元人民幣,2007年更達到300億元[4]。為滿足日益擴大的翻譯市場,順應中國社會發展潮流,MTI學位教育應運而生。
翻譯是對外交往、國際交流的重要紐帶。隨著我國對外開發的擴大,科技、工業、金融、司法等領域的國際交流日益增多,對翻譯人員的專業素質、知識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我們要把國外的先進文化、先進科技引進國內,更好地服務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另一方面,我們需要把優秀的中國文化、中國文學介紹給西方。這種日漸密切的中外交流與合作,需要大量的高層次翻譯人才。截至2015年,我國MTI招生總人數約27,000人,其中畢業生約12,000[5]。與社會需求相比,我國翻譯人才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遠遠不夠。因此,MTI教育應該抓住機遇,獲得更多的繼續發展機會。
(2)MTI教育應打通口、筆譯的壁壘。根據《MTI設置方案》,MTI分為筆譯和口譯兩個方向,二者彼此獨立設置。實際上,在現實社會中,用人單位往往要求譯員既能從事筆譯工作,也能從事口譯工作。MTI教學應該努力打破口、筆譯教學的壁壘,使MTI專業學生的口筆譯能力同時得到提高。已有專家呼吁:“應該設立口筆譯為一體的口筆譯專業,因為口譯和筆譯是不可能完全分開的。”[6]這種呼吁,正反映了社會對口筆譯綜合人才的需求。
(3)MTI教育應突出特色化教學。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除掌握較好的雙語能力、翻譯技能外,譯者還需要廣博的知識。依前所述,在問卷調查中,回答“譯員最重要的工作素質”時,“其他專業知識”排在第二位,僅次于“語言知識”。《MTI設置方案》也明確提出,MTI學位獲得者應“能夠勝任不同專業領域所需的高級翻譯工作”。顯然,譯者如果缺乏基本的醫學領域、計算機領域的知識,他將無法勝任醫學翻譯、計算機翻譯工作。
2007年12月,國務院學位辦下發了《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學位辦(2007)78號,以下簡稱《指導性培養方案》)。制定、發布《指導性培養方案》的初衷,是規范MTI辦學,確保MTI教育質量。國務院學位辦在下發該方案的通知中,也明確要求各MTI培養院校認真研究指導方案,“結合實際情況,盡快制定出本單位的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實施細則”。因此,此方案是一種“指導性”的方案,供MTI培養院校制定適合本校培養方案時參考。然而,不少MTI培養院校在制定MTI培養方案時,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等完全照搬照抄《指導性培養方案》,造成各校的培養方案“大同小異者眾而特色鮮明者寡”[3]12,同質化現象嚴重。可想而知,此種模式下培養的MTI畢業生,何以勝任不同專業領域的翻譯要求。已有專家呼吁,“翻譯碩士培養單位在進行翻譯普適教育的同時,要注意學科方向上的側重,依托自己的先天優勢,參照地方經濟建設的需求,綜合考慮特色課程的設置”[2]26。
不過,在特色化教學方面,也有一些MTI培養院校做出了表率。例如,北京大學MTI教育中心與該校軟件與微電子學院語言技術工程系強強聯合,一起制定培養方案、打通課程,形成了“MTI+CAT”翻譯產業專門人才聯合培養模式。近年來,隨著以翻譯與本地化服務、語言技術工具開發、語言培訓與咨詢服務為主要內容的語言服務產業的迅速發展,北京大學MTI教育中心又在MTI專業學位項目框架內,率先設立了“語言服務管理”(Master of Languages Administration,簡稱“MLA”)專業方向。上海外國語大學利用其良好的師資、一流的設施,積極與聯合國、歐盟、國際會議口譯員協會(AIIC)等國際組織合作,側重口譯人才的培養。值得一提的是,上外MTI中英口譯碩士和中俄英專業口譯碩士與該校的會議口譯專業(Conference Interpreting)實現了對接。經挑選,優秀的MTI口譯方向碩士生可進入會議口譯專業,學習同聲傳譯。復旦大學利用該校既有的學術底蘊,突出MTI學生的英漢雙語能力培養、人文素質培養,開設了“儒家原典研讀與英譯”、“西方英語經典文獻閱讀”等課程。青島大學與CCTV NEWSCONTENT(中央電視臺國際視頻通訊有限公司)合作,開展新聞漢譯英項目,以快速、限時(4小時內交稿)的形式,讓學生參與新聞翻譯實務活動中,并從學校譯審老師、央視譯審老師和外籍譯審專家那里獲得指導[7]。這種參與真實翻譯項目的方式,其他有些學校也結合自身的優勢,形成了較明顯的專業特色,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MTI項目以科技筆譯為主,對外經貿大學突出商務口筆譯特色,外交學院強調高級別的涉外口譯人才培養,等等[8]。
(4)MTI教學模式有別于傳統外語教學。在傳統的外語教學模式下,我國外語院校培養了大批優秀外語人才,包括一些優秀的翻譯人才。以碩士學習而言,許多高校在“英語語言文學”學科下設立“翻譯理論與實踐”方向。然而,就“翻譯理論”而言,大多數學生只是粗略了解西方的舶來品,“當外國理論的搬運工”[9]。就“翻譯實踐”而言,情況更不容樂觀:大多數學校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對學生的翻譯實踐沒有具體要求,學生的翻譯實踐成為空談。因此,傳統外語教學模式下的翻譯教學,“既沒有培養出在國際上叫得響的翻譯理論大師,也沒有培養出翻譯實踐的巨匠”[3]9。
MTI教育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有別于傳統外語教學:教學目標方面,傳統外語教學側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外語技能,“譯”主要作為一種語言學習手段,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掌握詞匯語法,而MTI教育側重學生的職業翻譯技能訓練,其目標是培養專業化的口筆譯人才;就教學內容而言,傳統外語教學偏重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學習,不太關注語言之間的轉換,而MTI教學除強調學生的語言知識、百科知識外,還突出強調學生的語言轉換技能訓練;就教學方式而言,傳統外語教學多采用老師教、學生學的方式,以各種方式夯實學生的語言基礎,而MTI教育主張研討式、翻譯項目、口譯現場模擬等多種形式,具有更強的應用性。因此,MTI培養院校及教師應熟悉MTI教育的特點,確立合適的教學目標、內容和方式,提高MTI專業學生的語言能力、翻譯技能和百科知識。
(5)突出實踐教學。如前所述,由調查結果看,社會對翻譯質量整體要求并不低,要求譯作內容準確、風格忠實、表達流暢,而不僅僅表達原文的基本內容。翻譯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技能。“翻譯專門人才的雙語轉換技能訓練,還涉及到語言心理學、認知學、信息論、跨文化等多種學科,需要經過大量的實踐才能夠獲得。”[10]翻譯技能的提高,需要學生進行大量的翻譯實踐,在實踐中反復思索、推敲,逐漸提高個人的語言分析能力和轉換能力。MTI教育十分重視學生翻譯實踐能力的培養,《指導性培養方案》明確要求筆譯方向學生至少有15萬字的筆譯實踐,口譯方向的學生至少有400磁帶時的口譯實踐。對MTI專業學生而言,他們不僅在數量上要達到培養方案的要求,更需要通過這些實踐逐步提高自己的翻譯實踐能力。
MTI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除學生的大量實踐外,還需要指導教師、任課老師的引領。按照《MTI設置方案》,“承擔專業實踐教學任務的教師必須具有豐富的口譯或筆譯實踐經驗”。然而,在MTI培養院校,大部分MTI指導教師和授課老師都是半路出家,即從學術方向轉過來。對指導教師而言,大多數老師除指導MTI學生外,還需要承擔其他教學任務,MTI教育只是他們教學工作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學術研究的學習教育背景,使這些擁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教師更擅長理論探討,忽視了翻譯實踐的重要性。沉重的教學、科研壓力,也使他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從事翻譯實踐,實踐型教師嚴重不足。對MTI授課老師而言,受傳統外語教學的影響,他們多以課堂講解為主,缺乏與學生的互動,授課內容以理論闡述為多,學生參與實踐、交流心得的機會較少。即使課后老師布置一些翻譯練習,也和課堂教學內容脫節,最終流于形式,無法切實提高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為了補充一般高校教師翻譯實踐經驗方面的不足,《指導性培養方案》要求,MTI師資隊伍應包括外事或企事業單位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翻譯人員,也是為了更好地指導MTI學生的口筆譯實踐。不過,一些MTI培養院校聘請的職業導師,由于缺乏嚴格的監管制度,也往往存于形式,形同虛設,未能在MTI教學中起應有的作用。
自2007年獲批,MTI專業發展至今不到10年,在我國已經引起了廣泛關注。雖然MTI教育存在種種不足,與此專業設立時的初衷也有諸多差異,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其存在的合理性。從社會需求的視角出發,了解社會對翻譯人才的需求現狀,有利于我們調整MTI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克服目前MTI發展中出現的不足,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為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對外合作與交流做出更大的貢獻。
[1] 何其莘,苑愛玲. 做好MTI教育評估工作,促進MTI教育健康發展:何其莘教授訪談錄[J]. 中國翻譯,2012(6):52.
[2] 楊朝軍. 產業化視域下的翻譯碩士培養模式[J]. 中國翻譯,2012(1).
[3] 孔令翠,王慧. MTI熱中的冷思考[J]. 外語界,2011(3).
[4] 黃友義. 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發展趨勢與要求[J]. 中國翻譯,2010(1):49.
[5] 平洪. 堅持需求導向,借鑒國際經驗,提升MTI辦學水平:全國翻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2015年年會綜述[J]. 中國翻譯,2015(5):71.
[6] 苗菊,王少爽. 翻譯行業的職業趨向對翻譯碩士專業(MTI)教育的啟示[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3):65.
[7] 滕梅,張馨元. 翻譯行業產業化和職業化背景下的翻譯碩士(MTI)專業課程設置[J]. 山東外語教學,2013(4):96-101.
[8] 錢多秀,楊英姿. 北京地區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教育:經驗、反思與建議[J]. 中國翻譯,2013(2):72-73.
[9] 張經浩. 主次顛倒的翻譯研究和翻譯理論[J]. 中國翻譯,2006(5):61.
[10] 何其莘. 翻譯和外語教學[J]. 中國翻譯,2007( 4):12.
責任編輯:張曉輝
Cultivation of MTI Tal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Demand
LI Minjie, ZHU W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430074, China)
The MTI education program aims at meeting the social demand for high-level and pragmatic talents. The author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survey on some enterprises, public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in Hubei Province, to discover their demand upon MTI education, such as quantity of qualified translators, quantity of full-time and part-time translators, proportion of written and oral translation,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basic pre-requisites of translators, etc. Based on the survey, some tentativ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MTI education should be further developed in China; the barrier between cultivation of talents specialized in written translation and oral interpreting should be gradually eliminated; characteristic teaching should be given prominence to; MTI education should adopt teaching method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raditional MA education; students′ practice should be further emphasized.
MTI; social demand; characteristic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2016-06-17
湖北省教育廳項目(JYS16005);湖北省教育廳教育科學規劃項目(2016GB017)
李敏杰(1973- ),男,湖北武漢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英語教學法與文學語言學方面研究。
F326.27
A
1009-3907(2017)02-006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