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范曾麗*(西華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四川南充 637009)
“動物學習行為”的課堂組織教學的實施
劉婷婷范曾麗*(西華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四川南充 637009)
以“動物的學習行為”課堂教學為例,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開展與本堂課相關的教學活動,展現教師組織教學技能在課堂中的有效實施,創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從而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
組織教學 生物學教學 動物學習行為
文件編號:1003-7586(2017)01-0009-02
課堂組織教學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事關教學效果的好壞與教學質量的高低,體現了教師能夠恰當、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技巧組織課堂的能力。教師需要做好課前準備,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都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引導其自主進行知識建構。
根據教育教學規律和初中此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教師組織教學時需要巧妙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用豐富的課堂形式和生動的教學語言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積極地融入到課堂中,并有效掌控課堂秩序。所以良好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具備較好的組織教學的能力。
以“動物的學習行為”為例,筆者根據組織教學的一般流程,進行了教學設計。該設計注重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學習,對所學知識進行有意義的建構。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參與游戲,使學生體驗學習行為的形成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總結出影響學習行為形成的3個關鍵因素,并能列舉實例區分動物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從而完成教學目標(圖1)。
2.1 教材分析

圖1 設計思路示意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是“動物行為”的拓展。在學習了“動物先天性行為”基礎上的進一步學習,掌握動物的學習行為,區分動物的學習行為與先天性行為,為下節“動物的社會行為”的學習奠定基礎。
2.2 學情分析
初中二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基礎的生物學知識,善于觀察和分析現象,但還不能很好地從觀察的現象中提取有效信息進行歸納總結,也不能將生活實際與生物學知識聯系起來。
2.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準確說出學習行為的概念,列舉出相關例子。
(2)能力目標:能利用概念準確判斷出動物的學習行為,并能舉例區分動物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認同實際生活和生物知識息息相關,并逐步養成熱愛生活,樂于探索大自然的意識。
2.4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夠準確說出學習行為的概念。
教學難點:運用概念判斷動物行為是否為學習行為;列舉實例區分動物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2.5 教學過程
2.5.1 導入
師:“世上的狗有千萬種,有一種狗叫做別人家的狗,那我們來看看這只別人家的狗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同時播放小狗做家務視頻。
教師用學生熟悉的網絡語言和小狗做家務的有趣視頻引起學生的好奇,然后針對視頻中小狗與眾不同的行為,提出問題:這些特殊行為在生物學上叫什么,又有什么特點?教師以此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從而導入本堂課的教學內容——“動物的學習行為”。
2.5.2 新課展開
師:“學習行為,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經過學習而形成的。除此之外,該行為還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呢?”
教師拋出問題引起學生思考,讓學生有目的地參與到即將要開展的教學活動中。接著,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活動“節奏大師”,給學生講解游戲規則:首先播放一段學生陌生的有明顯節奏的音樂,讓其隨著音樂打拍子;然后由教師分解拍子——整個節奏有4個八拍,每個八拍都是“咚嗒咚咚嗒咚嗒咚咚嗒”,“咚”的時候拍手,“嗒”的時候拍桌子。學生進行學習并練習;最后學生跟著音樂打節拍。活動結束后,教師根據活動進行的順序逐一分析,引導學生從活動體驗過程中總結出影響學習行為形成的3個關鍵因素。具體課堂活動過程如圖2所示。

圖2 課堂活動流程
①活動是在以一段有節奏的音樂作為背景的環境里進行的(學生能歸納出關鍵因素:環境因素)。
②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根據自己打拍子的經驗,111給學生講解、示范如何跟著節奏打拍子(學生可以概括得出關鍵因素:生活經驗)。
③再次播放音樂,讓學生跟著音樂練習(學生能總結出關鍵因素:學習)。
基于以上三個方面的分析,教師提出學習行為的概念——“學習行為是指在一定環境條件下,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再聯系之前學生學習過的動物先天性行為的概念,總結概括出更為準確的學習行為概念——“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
教師回扣開篇的提問——“視頻中小狗的行為是不是先天就有的,這屬于什么行為?”學生根據學習行為的概念進行作答,進而達到鞏固新知的作用。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的知識“先天性行為概念”,聯系生活展示動物各種行為的趣圖,讓學生進行比較、區分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兩種行為的區別。
2.5.3 結束新課
教師總結: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兩者之間的關系及動物行為的意義:①先天性行為是學習行為的基礎;②學習行為讓動物能更好地適應生存環境。教師要激勵學生勇于探索大自然、熱愛生活、養成善于觀察的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親身體驗學習行為形成的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加深學生對動物學習行為的概念的理解,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可聯系之前動物先天性行為的學習,引導學生概括學習行為概念,使學生能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和聯系生活,能直觀地理解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區別,達到回顧舊知識、鞏固新知識的作用,同時使學生養成善于觀察生活現象的習慣。
基于“動物的學習行為”的教學案例,在中學生物課堂中組織教學時,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1)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心理特征,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應該結合學生特點和所講知識點,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的活潑性。
(2)若在課上中安排了活動,教師要把握好上課節奏,活動時間不能過長,否則影響課堂進度;活動的設計應該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和科學性,并且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相適應。因為活動的開展是為了向學生傳達有效信息,不能為了活動而開展活動。
(3)在教學中,信息的傳輸是建立在語言表達的基礎之上,教師的語言對學生的學習有著一定的影響。通俗、嚴謹、具有邏輯性以及引導性的語言能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與主動性,這就要求教師注重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
G633.91
B
本文為教育廳人文社科基地項目四川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項目(CJF13064)的研究成果。
*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