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 鴻 飛
(山東省肥城市泰西中學,山東 肥城 271600)
?
我國歷史遺產保護管理發展建議
榮 鴻 飛
(山東省肥城市泰西中學,山東 肥城 271600)
通過分析改革開放后歷史遺產的保護現狀,從交叉學科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闡述了健全法律體系與管理制度的保護方法,提出了構建文化遺產民間組織與機構的建議,解決了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管理不足的問題。
歷史遺產,管理系統,交叉學科,法律體系
我國近30年的快速城鎮化進程階段中,社會文化劇烈變動,未及時制定相關規范標準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導致很大一部分的歷史文化遺產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在中國全力參與全球化時代,使中國大部分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其具有地域文化特征、歷史特征等歷史遺產的整體性與原真性早已喪失。近百年特別是近30年中國城市快速發展的歷史見證,正在輕易地被快速城鎮化的浪潮吞沒[1]。快速的城鎮化過程造成了大量的“建設性破壞”“掠奪性破壞”“蠶食性破壞”以及“非科學性”修復破壞,并且還在不斷的發生。
改革開放至今已有30余年,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重要發展時期[2],同時也是歷史遺產遭到破壞最為嚴重的時期之一[3]。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重視程度是當今一個國家和一個城市發展程度的重要標準,中國作為歷史文明大國自然應當在這個領域對世界做出突出的貢獻。如何在國內現行體制下,能夠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提煉出具有建設性啟示的指導思想[4],借我國城市規劃與建筑行業升級轉型的時期,能夠有所作為地保留下祖先留下的歷史文化遺產,對于我國遺產管理何去何從的路徑選擇與管理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
1.1 交叉學科研究的重要性
根據各國歷史文化遺產管理的發展現狀,筆者發現遺產管理體系成熟的國家,都會有學科建設作為支撐條件,相關人才培養儲備為厚積薄發,從而有序、高效、科學地開展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現代科學的發展,學科交叉是學術思想的交融、思維方式的綜合,同時也改變了研究者觀察和研究事物的角度,有利于打破單獨學科研究的局限性,縮短接近事物本質、深刻認識其全部規律的距離。如同著名物理學家海森伯所言:“在人類思想史上,最有成果的發現常常發生在兩條不同的思維路線的交叉點上”[5]。
歷史遺產保護學科的集合具有多學科性和跨學科性特點,需要系統地研究學科特點,建立適合學科發展的理論、方法;構建交叉研究的梯隊聯學科群。有學者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學科可劃分為四個橫向群體的集合:空間保護學科群;微觀保護學科群;形態保護學科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學科群。通過在交叉學科中的學科建設,補充完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專業族群,便于在實際的保護操作中能夠綜合的融會貫通,并且與其他專業的人員進行溝通,有利于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也形成綜合、系統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理論。
1.2 人才培養保護策略
根據各國的經驗總結進行借鑒,我國應當依托一些機構、企業或者職業院校建立起人才培養戰略,為國家未來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有學者提出建立科學的遺產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制定遺產保護科學家戰略規劃,重視人才資源的培養,建立完整的人才培養管理體系。通過人才的培養與儲備才會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發展有更大的支持,留住歷史賜予我們的禮物。肯定與發揚中華民族自己的歷史遺產,才能促使相關領域人才獲得國際上的文化自信,才能促使中國歷史遺產保護更好的發展。
2.1 完善我國法律體系
根據發達國家的法律法規體制啟示,結合近年來我國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實踐經驗總結,應當完善我國的橫向與縱向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如美國對建筑遺產保護的法律完善為聯邦體系、州和地方體系兩個層面,法國形成以《遺產法典》為核心,與《城市規劃法》等相互配合有機協調的完整的法律保護體系[6]。日本已經形成以《文化財保護法》、地方性法規、條例為核心的完整法律體系等。我國也基本形成了橫縱兩大體系結構,主要是以文物保護法為主體,但是在法律體系內還需要補充以歷史文化遺產、歷史建筑等為主導的法律法規。同時補充地方性法規、行業標準的制定,從而全方位地完善我國的法律體系,以保障歷史文化遺產的有序保護。
2.2 管理機構協調合作
西歐發達國家在歷史遺產組織結構上一般在不同層次的管理只設一個行政主管部門,其他相關部門均為輔助或監管。從法制體系上避免了在行政管理過程中因存在兩或多個主管部門而造成的責任不清、執行不力的狀況[7]。我國目前的多頭管理體制,亟需如同西歐和日本一樣建立一個職能部門進行主管,統籌各個部門的工作,以便歷史遺產保護能夠有序的開展,同時指引各個管理部門協調配合。
2.3 行政手段的多樣化
建立多樣的歷史文化遺產登錄制度,首先延續我國現存的已申請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行政手段。同時組織成立相關協會、團體、民間組織,并引導其制定相關領域登記制度,促使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得到大眾的重視,并且能夠便捷的參與。同時需要政府為公眾提供相關的獎勵政策,激發公眾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熱情。從而形成及確立、保護管理的運行程序、保護機構的職能、保護資金的來源、監督咨詢機構以及民間團體、公眾參與方式等涉及保護制度的各個方面都最終以法律、法規的形式明確下來[3]。采用依申請和登錄制結合的行政手段方法,讓全民參與保護我們的歷史文化遺產,才有可能保持歷史文化遺產的原真性和整體性,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歷史記憶、民族精神等意識形態的財富。
2.4 資金保障制度建立
西歐發達國家在歷史文化遺產管理上,資金來源渠道多樣化。資金籌措方式包括個人捐贈、稅收公用事業撥款、發行債權彩票等形式。現階段我國的資金保障體系主要以政府財政撥款為主,在其基礎上應依托建立的官方及民間的管理機構融合民間、企業等資金體系,來豐富完善我國的資金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小政府的壓力,同時促進民間、企業對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度與參與度。
發達國家如歐洲國家、美國、日本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無一例外通過了眾多民眾的參與支持,才能將具有文化特色、地域特征的歷史遺產得以保護。公眾參與是國外文化遺產保護必不可少重要特點。建立公眾參與機制,引進聽證會制度,強化公眾意見的法定權利,促使基層保護單位和社區居民提出反饋意見,以此從政府、上層意志自下而上的保護要求到自上而下的精神需求相結合,才能有效的促使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措施得以順利實施。
在新時代電子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利用互聯網“+”的最新科技發展,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網絡化時代緊密相聯,既能夠完善保護手段,又能夠利用網絡科技手段進行登記、登錄、動態關注。科技保護是構建歷史遺產創新體系的突破口,但也需要社會建立相應健全的法律體系、管理系統、人才培養體系。雙管齊下,在學習發達國家成熟經驗的前提下,創新科技管理技術,彌補我國現階段在遺產保護制度上的不足,同時為我國歷史遺產保護提供新的途徑與手段,是我國歷史遺產保護發展的優勢與必經之路。
[1] 鄒德慈,張錦秋.快速城市化浪潮下的文化復興[J].城市規劃,2007(12):41-46.
[2] 范 宇,左明星.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發展[J].山西建筑,2006,32(10):14-15.
[3] 梅聯華.對城市化進程中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J].山東社會科學,2011(1):56-60.
[4] 陳艷萍,李耀華.我國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若干思考[J].山西建筑,2009,35(27):19-20.
[5] 錢學森.工程控制論[J].科學大眾,1957(5):219-221.
[6] 葉秋華,孔德超.論法國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及其對中國的借鑒意義[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2):10-19.
[7] 王曉梅,朱海霞.中外文化遺產資源管理體制的比較與啟示[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39-43.
Suggestions on domestic historic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development
Rong Hongfei
(Shandong Feicheng Taixi Middle School, Feicheng 271600, China)
Through analyzing historical heritage protecting status after the open reform, starting from two aspects of inter-discipline subject research and talent cultivation, the paper describes methods of improving law system and management system protection,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f building cultural heritage civil organization and institutions, and finally solves domestic historic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problems.
historical heritage, management system, inter-discipline subject, law system
1009-6825(2017)08-0255-02
2016-12-28
榮鴻飛(2001- ),男,在讀高中生
TU-8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