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俊 趙慧寧
(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江蘇 南京 211816)
?
人文關懷下的養老社區戶外環境設計研究
黃 俊 趙慧寧
(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江蘇 南京 211816)
簡要介紹了中國邁入老齡化社會后的發展現狀,對老年人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進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國養老社區空間景觀設計上存在的問題,對以人文關懷的角度創造安全、舒適的老年人居住環境有重要意義。
老齡化,養老社區,人文關懷,居住環境
2014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中談到,未來幾十年里,老齡化浪潮將席卷中國。中國“未富先老”的現狀使得養老社區的水平參差不齊,私立養老社區價格昂貴,公立養老社區又嚴重不足,即使是一些高檔的養老社區也只注重老年人的專業護理及娛樂消遣等方面。現如今,大多數養老社區更多關注于臥室的空間設計,而忽略了對公共空間的需求和設計缺乏思考。鋼筋水泥的堆砌隔離了人與自然的接觸,外空間基本上由停車場和服務設施等功能要素構成,這樣的設計忽略了戶外環境對老年人的療養功效,以及老年人實際而多樣的功能需求。老年人是人文關懷的關注主體,本文從養老社區的居住環境出發,研究養老社區的居住環境景觀設計如何體現人文關懷的特征,探索中國老年人在居住環境戶外景觀空間上的要求及其發展方向,總結出更加人性化的景觀設計細節,從而日益完善社區室外環境體系。最終為老年人創造一個安全舒適、無障礙、可識別、可到達的居住生活環境,并期望能引起業內人士對養老戶外環境的更廣泛關注。
自法國成為第一個老年型國家后,西方很多經濟強國也漸漸步入了老齡化社會,因此西方國家對老齡化所帶來的一些社會問題已經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在福利設施、服務體系以及居住環境等方面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養老體系。20世紀初英國頒布《住宅與城市規劃法》,第一次從法律的角度來規定居住區環境的標準;1948年開始,瑞士實行了全民養老保險制度來保障退休老人可以維持較高的生活水平;美國在1965年制訂了《美國老年人法》,依據老年人的年齡、健康狀況等將養老居住設施形態分為:獨立住宅、老年公寓、養老院、護理院和老年社區,使老年人的生活獲得了全方位的保障[1];1963年日本實施了《老人福利法》,為迎接日本老齡化高潮而做好準備工作。隨后又實施了《老人保健法》《護理保險法》等良好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促進了日本養老事業的不斷發展。
1999年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產業的發展時間較短,養老機制還不健全,中國的相關專家也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對老年人的居住環境設計也提出了大量的理論依據,但老年學科在中國是一個比較新的領域,養老社區空間景觀設計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對老年人的特征與需求研究的不夠透徹。
人的需求被一位著名心理學家分成了四個層次:“生存、安全、交往、價值實現。”公共空間中的人同樣也有各種不同層次的心理需求,一是生存,即人體機能的起碼需求,要求公共空間方便、舒適;二是安全,即人心里安全保證,滿足人自我不受傷害的自我保護需求;三是交往,每個人都有交往的欲望,所以它是一種基本的需求,快樂時可以與人分享,悲傷時可以在交往中得到溫暖;四是實現自我價值。養老社區的景觀設計需要進一步滿足該人群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但根據資料顯示,中國室內方面的研究如火如荼,而老年居住戶外環境的塑造卻很少從老年人的角度去考慮。在老齡化社會背景下,養老社區的景觀設計成為其重要問題之一,養老社區環境的優化設計一方面是推動中國老年人群居住環境的發展,另一方面還可以使老年人找到自身的價值,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養老社區戶外環境設計的研究,不僅僅是為老年人建造一個綠色空間,更要為他們營造一個“綠色”的氛圍。適宜的溫度、充足的光照、一定的遮陰效果為老年人帶來舒適感。因此,養老社區戶外環境的設計需充分考慮該場地的自然條件(地形地貌、植被設計、氣候、水體等)、收集周邊物理資料(地形、建筑、水體)、了解當地的一些人文歷史和民間風俗,營造出適合老年群體居住的戶外空間。
該課題采用了文獻研究法、實地考察法、比較分析法、歸納總結法,通過查找文獻,研究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特點,分析了國內外養老社區景觀設計現狀以及需要解決的問題,總結養老社區的居住環境景觀如何體現人性化設計,歸納出養老社區空間景觀需要重點設計的內容,從而設計出滿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景觀和適合老年人的居住外環境。
該場地所擁有的得天獨厚的天然地貌為其戶外環境設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項目設計打破了傳統的養老院空間格局,為老年人營造“村莊”式的生活化居住氛圍,力求為老人們打造愉悅、舒適的公共景觀空間。日本“太陽城”是對安心、豐富的老年生活的一種發掘和追求。
無論是室內設計還是景觀設計,均考慮到無障礙設計,較好的滿足了老年人的多種需求。太陽城社區有著茂密的樹林、大面積的山地景觀,設計中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因地制宜地保留住更多天然林地、綠化植被等環境資源。在道路的設計上巧妙的利用山地和樹林之間的關系,形成了系統化的賞景步道,建筑圍合與道路之間形成的小空間人造景觀與周圍的自然景觀協調呼應,為老年人營造健康的外環境。
相比之下,中國現有的養老環境大都是厚實的圍墻形成的封閉性空間,綠化程度也名不副實,極大地放大了老人的孤獨感。養老社區環境設計應關注老年人的真實需求,從實用性出發,精細植物景觀設計,滿足老人們種花、養鳥等各方面需求,同時具備社會交往、觀賞景觀、鍛煉、休息等空間以及人性化的服務設施。日本早于我國近30年步入老齡化社會,較早研究養老社區居住環境的發展,而日本與中國在地域、文化和養老政策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可借鑒其優秀的養老社區建設的經驗并結合自身的特點,摸索出有利于中國老年人生活的居住環境。
中國在經濟欠發達的情況下提前步入老齡化社會,一旦應對策略趕不上老齡化速度,將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老年人需要有一個舒適安全的環境,老齡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在發展的同時,作為設計者要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積極為老年人考慮,爭取為老年人設計功能齊全、宜居的居住空間。
[1] 周金梅.我國老年公寓戶外環境設計的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07.
[2] 王江平.老年人居住外環境規劃與設計[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20-25.
[3] 余 然.未來城市發展中的老年人“宜居”景觀[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2.
[4] 李 瑩.老齡化社會居住區景觀設計初探[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14(2):62-63.
On outdoor environment design for aging communities under humanistic care
Huang Jun Zhao Huining
(College of Artistic Design, Nanjing Industri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816, China)
The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after China’s entry into the aging society, analyzes the variou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mands of senior citizens, and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in the spatial landscape design for the aging communities in China, so it is meaningful for creating the safe and 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for the senior citizens under the humanistic care.
aging, aging community, humanistic care, living environment
1009-6825(2017)16-0005-02
2017-03-20
黃 俊(1992- ),女,在讀碩士; 趙慧寧(1963- ),女,碩士生導師,教授
TU984.1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