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艷
(太原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2)
北川河河道綠化景觀工程是環境綜合整體工程之一,更是兩岸景觀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它與景觀工程中的人行步道鋪裝及欄桿工程、照明及供電工程、園路廣場工程和城市家俱及功能設施布局工程相互交叉、相互補充、相得益彰,是綜合整治工程效果的集中體現[1]。因此,總體綠化工程建設既要有獨立性,又要照顧到與其他景觀工程的相互協調性,從而達到綜合治理效果的和諧統一[2]。本工程的設計依托城市水系,以營造景色宜人的綠色環境為主旨,為呂梁人民打造出一個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環境優美的城市綠色景觀廊道。
1)堅持生態設計原則,以植物造景為主,以鄉土植物為核心,選用當地的速生樹種,確保綠化初期的綠量。根據對當地自然植被林緣樹種的調查研究,在林地邊緣選擇適當的抗性強樹種栽植。營造生態結構合理的植物群落,最大限度地增加綠量,提高生態效益[3]。
2)突出城市文脈和地方特色,構筑景觀的地方風格,全面體現呂梁城市形態特征。收集、選擇、提煉當地的特色元素加以利用,全線以鄉土樹種貫穿,文化在主題廣場處集中體現,塑造地域特色鮮明、文化內涵豐富、充滿活力的優良景觀環境。
3)景觀的和諧統一原則,采取現代手法,結合周邊的建筑形式,橋梁造型,把握總體景觀布局,形成連續的景觀結構。全線用幾種基本的景觀元素,如總體綠化,堤岸處理、步道欄桿、城市家俱等,進行統一;空間場所開合有序、景觀豐富多樣,滿足城市功能,建立宜人環境。
4)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人群的分布特點為依據,設置廣場,給人提供活動、休閑的空間。構筑人性化的景觀環境,各景觀功能區使用便捷,組織有序、尺度合宜,創造優美的濱水環境和生活游憩環境,構筑功能豐富的濱水景觀。
依據現狀地形和未來發展方向,以建設一河、一島、兩路、四個主題廣場為節點,以綠化、照明、欄桿和水景相聯,形成一個城市綠色景觀廊道。使北川河成為城市北部發展中的一條生態之河、文化之河、記憶之河和活力之河。一島指河中小島柳葉島,兩路是指大交線和濱河東路的人行步道,四個主題廣場依次定名為城市坐標(城市教育、整體文化)、影動人樂(城市生活、民俗文化)、青磚花園(城市經濟、晉商文化)和城市船頭(城市發展、英雄文化)。因此,本項目綠化工程與其他工程既相互交叉,又相互補充。
本工程總體綠化以自然式種植為主,靠近道路的邊緣栽植與道路綠化綜合考慮,主體栽植以大喬木旱柳、國槐、白皮松、圓柏等作為背景林,前面搭配連貫的彩色花灌木,形成連續的色帶,如春天以紅、黃色為主,夏秋以藍綠色為主等。節點處的綠化結合廣場環境設計相對人工化綠化,更為精致,以便更好的烘托廣場主題。
總體綠化面積為42.1 ha。在種植規劃上,為確保冬季有綠可觀,擬將常綠樹與落葉樹合理搭配,常綠樹種以圓柏、華山松、白皮松、油松、青杄為主,落葉樹種以銀杏、國槐、刺槐、毛白楊、紅瑞木為主,常綠樹與落葉樹的比例為1∶3。除喬木灌木搭配外,擬采用草花地被以豐富植物景觀,減少純草帶來不易管理等問題,以豐富景觀層次。綠化豎向設計滿足草地最大坡度不超過土壤安息角30°為宜。
北川河兩岸分別修建濱河兩路(大交線)和濱河東路(城市道路),其中濱河西路以過境交通為主,濱河東路為城市道路。兩條路人行步道雙側寬度均為5 m,兩條路雙側綠地寬度均為3 m。
1)人行道植樹。
人行步道的整體色相需統一考慮,包括鋪裝和樹池等。樹池的形式力求獨特,適量融入現代感強的元素,借以詮釋呂梁的發展,同時通過鋪裝形成帶狀聯系。栽植樹種以饅頭柳為主,株距以10 m為宜。
2)路側綠化。
在人行道外側3 m寬綠地內栽植大喬木絳柳,與行道樹饅頭柳相呼應。從而使兩條路在整體風格上相統一,較好的體現濱河路的特點。由于濱河東路主要為城市內部交通,而濱河西路主要為過境交通,所以兩條路在栽植形式上略有不同。
a.濱河東路。
濱河東路為城市道路,附近多為居住與商業建筑,人流量大。可在人行道外3 m寬綠地上層種植絳柳,下鋪草坪,形成疏郎大方的城市道路景觀,保持通透視線,方便行人觀賞河流景觀。同時,在節慶期間可在樹下擺放時令花卉,達到美化街景,烘托節日氛圍的目的。
b.濱河西路。
濱河西路主要為過境交通,人流量相對較少。因而在人行道外3 m寬綠地上層種植絳柳,下層種植灌木珍珠梅。形成立體綠化,以對車輛造成的噪聲和粉塵污染起到較好的防護作用。對于濱河西路偏離河岸綠地的部分,仍延續上層絳柳,下層種植珍珠梅的栽植形式。
通過對呂梁當地植物調查,擬選出樹形優美,生長良好的幾種植物作為本次設計的骨干樹種。如:欒樹、遼東櫟、山梨、白皮松、刺槐、榆樹、白樺、暴馬丁香、銀杏、金銀忍冬、五角楓、紅瑞木、黃刺玫、野玫瑰、水荀子等。
1)西岸綠化。
西岸鄰近過境交通,停留的人群較少,車流量較多,河岸較窄,綠化面積小。因此,為充分利用兩岸場地,最大限度的增加綠量,并考慮快速交通及對岸游人的觀景感受,本項目設計擬以喬木作為基礎背景,下層種植灌木和花草地被,力圖形成大體量色塊的自然種植,達到四季均有景可觀效果。
a.植物品種選擇。
上層喬木:刺槐、國槐、垂柳、旱柳、楊樹、欒樹、香椿、臭椿、銀杏、油松等。
中層灌木:迎春、紫葉李、珍珠梅、野酸棗、錦葵、紫薇、紫丁香等。
草花地被:矮生向日葵、紅花酢醬草、馬藺、草地早熟禾、沙地柏、鳶尾草等。
b.主要植物配植。
河北楊+油松—金銀木+珍珠梅—羊胡子草;油松+圓柏—山桃—連翹。
垂柳—碧桃—月季;圓柏—五角楓—黃楊—迎春;國槐—珍珠梅—玉簪。
2)東岸綠化。
由于東岸靠近城區,周邊建筑多為居住建筑及商業建筑,北部為規劃中的教育文化用地,通過對人流分析,擬在河岸適當位置設置停留場地,綠化風格相對于西岸要更人工化也更精致一些。同時,充分利用地形高差,運用高低不同、形態各異、顏色豐富的植物種類進行造景,形成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典雅自然的綠色環境。
在PBL教學模式下,教師在每節課開始的時候都會對學生重新分組,具有很大的隨機性,這就為更多學生彼此之間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討論機會,每次都會處于不同小組,與不同的同學進行問題討論,長此以往,便可以在客觀上提高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所以,在英語口語教學中應用PBL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a.植物品種選擇。
上層喬木:刺槐、國槐、垂柳、旱柳、楊樹、欒樹、香椿、臭椿、銀杏、油松、五角楓、圓柏等。
中層灌木:迎春、紫葉李、珍珠梅、野酸棗、錦葵、紫薇、金銀木、連翹、木槿、荊條、紫丁香等。
草花地被:萱草、黑心菊、馬藺、草地早熟禾等。
b.主要植物配植。
毛白楊—草地早熟禾;銀杏—紅花酢醬草;垂柳—紫薇—草地早熟禾。
骨干樹種選擇。
喬木:國槐、毛白楊等;灌木:紫丁香、碧桃等;地被:草地早熟禾等。
綠化形式。
3)景動人樂廣場——城市生活、民俗文化。
骨干樹種選擇。
圓柏—碧桃—迎春;垂柳—紫葉李—棣棠。
由于四個主題廣場力圖體現不同的文化內涵,因而在綠化樹種和綠化形式上也應有所不同,以體現不同的氛圍。
1)城市坐標廣場——城市教育、整體文化。
a.骨干樹種選擇。
喬木:國槐、毛白楊等;灌木:紫丁香、碧桃等;地被:草地早熟禾等。
b.綠化形式。
依據該廣場文化內涵、景觀布局特征和地形特點靈活進行綠化,力求起到烘托,渲染氛圍作用。
2)景動人樂廣場——城市生活、民俗文化。
a.骨干樹種選擇。
喬木:國槐、毛白楊等;灌木:紫丁香、碧桃等;地被:草地早熟禾等。
b.綠化形式。
依據該廣場文化內涵,景觀布局特征和地形特點靈活進行綠化,力求起到烘托,渲染氛圍作用。
3)青磚花園廣場——城市經濟、晉商文化。
a.骨干樹種選擇。
喬木:元寶楓、欒樹等;灌木:榆葉梅、紫薇等;地被:秋海棠、月季、萱草等。
b.綠化形式。
依據該廣場文化內涵,景觀布局特征和地形特點靈活進行綠化,力求起到烘托,渲染氛圍作用。
4)城市船頭廣場——城市發展、英雄文化。
在英雄群雕四周種植草坪,廣場四周設計花壇、樹陣,中間開敞,以水線形式將視線引向最南端,消失于兩川交匯處,用流動的水來體現發展,終點為敞開式,象征著呂梁未來的發展天地是廣闊的。
柳葉島即長治橋以南的河中小島,島長630 m,島寬10 m~50 m,面積約1.7萬 m2。因島上保留了部分旱柳和島的形狀酷似柳葉而名。主要建設內容為園路和島內建筑。柳葉島的存在,為河兩岸中間設計一個生態小島創造條件。通過綠化,縮短了人們的景觀視線,可方便兩岸的游人觀賞到河中綠樹掩映的柳葉島,更為在島上游覽的人提供了另一種觀賞水景、觀賞兩岸景觀的機會。由于柳葉島布局以彎曲連貫小路為主,因此,島上綠化擬采用自然布局,全部種植柳樹,與島上原有旱柳相統一協調,力求給人以一種自然的體驗。
在植物景觀工程建設中,要充分考慮立地條件,采用園林綠化手法,模擬自然生態系統演替規律進行,縮短生態系統的形成過程。要充分吸納多方面意見與建議,在做好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對植物分布統籌設計,搭配得當,疏密適中,充分體現總體景觀與特色。
[1] 宋 威,張亞培.城市景觀河道生態景觀設計與管理淺析[J].科協論壇(下半月),2011(10):34-38.
[2] 喬景順,姚天舉.冷水河河道整治與景觀設計研究[J].人民黃河,2012(8):54-55.
[3] 王 磊,龔葉明.淺析城市生態性河道景觀規劃設計[J].智能城市,2017(7):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