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化明 趙 艷 孟祥華 李 喆 江桂鵬
(1.佳木斯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2.福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3.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建筑業管理與政策研究·
基于核心素養模式課程體系建設的探討★
李化明1趙 艷1孟祥華1李 喆2江桂鵬3
(1.佳木斯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2.福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3.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基于核心素養模式建設課程體系,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與核心能力,使學生具備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各種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介紹了核心素養,基于核心素養模式課程體系建設所面臨的挑戰和內容。
核心素養模式,課程體系,建設,挑戰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是最早提出核心素養這個問題的,核心素養是人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之中,為了發展自身的需要所必備的關鍵能力和完善的品格,也是學生應具備的共同素養。核心素養的內容包括感情態度、能力、知識等多個層面。使學生具備核心素養,是教育的一項根本任務,也是教育改革的趨勢,有利于提高我國教育的國際競爭力。為了培養學生們具備核心素養,使學生能夠更好的服務社會,促進自身的發展,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將核心素養的培育融入到每一門學科的教學之中。
世界上的許多國家也紛紛進行課程改革,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更加關注學生自身的發展,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具備現代社會所需的各種能力。基于核心素養模式課程體系的建設,從人的全面發展方向出發,致力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適應社會不斷發展的需求。核心素養涉及情感態度、知識技能等多個方面,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建設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在經過教育之后,具備基本的素養和能力,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促進終身學習。學生核心素養模式課程體系的建立,由過去重視知識教學轉向重視學生核心能力與素養的提高,由過去重視學生的知識結構,轉向重視學生能力和素養的提高,以全面發展。
我國應有的課程體系之中,缺乏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與核心能力培養的內容,已有的課程體系注重學科知識體系的完整性與科學性,以學科知識為導向,力求各學科課程內容的完整性與科學性,使學生能夠學到科學的知識。課程體系的設置也是以學生能夠更好、更牢固的掌握全面的學科知識為基礎,并沒有以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與核心素養為課程體系的核心內容。有一些學科知識比較抽象,但是課程體系的設置,并沒有將這些抽象的知識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聯系起來。以至于一些學生只會死記硬背,死板的靠背去記憶這些學科知識,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能夠將書本中學到的學科知識,應用到實際的生活之中,缺乏創造性的思維。
我國已有的課程體系之中,還缺乏質量與表現標準,質量與表現標準指的是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所能達到的能力水平,它能夠全面地反映學生的核心素養水平。而我國已有的課程標準之中,并未對課程的內容進行界定,只規定了學生在一段時間之內應該學習的學科內容。但是在情感、態度、能力等方面,缺乏比較明確的、具體的標準,無法評價學生在一定的學習階段內在核心素養和能力方面的表現。課程體系之中的質量與表現標準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夠反映學生在一段學習時間之后的核心素養表現,能夠實時的監測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核心素養與核心能力所達到的程度和水平,能夠更好的對學生學習情況和核心能力提高的情況作出評價。但是我國現有的課程標準之中卻缺乏質量與表現標準,無法全面的評價學生的核心能力與核心素養的學習狀況。
我國的課程體系之中,缺乏明確的教學和課程資源建議,教學和課程建議,是指學生在一段學習時間之后,達到的質量和表現標準,提供的教學安排、課堂組、課程設置、教學和課程資源建議,能夠幫助教師在統一的標準之下組織課堂教學,統一的進行規劃,促進學生更好的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提高自身的核心素養與核心能力。但是我國已有的課程標準之中,就缺乏相應的教學建議和課程資源,即使有一些相應的教學與課程資源建議,但是也非常簡單,沒有根據具體學科的特點和內容,制定不同的教學建議,不能有效的組織各學科教師進行課堂教學。
基于核心素養的現代課程體系,應該包括具體化的教學目標、內容標準、教學建議和相應的質量標準。具體化的教學目標是學生核心素養的具體體現,具體的規定課程教學要達到的既定目標,具體到學生能夠達到的各種核心能力和素養的目標。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核心素養的內容和表現形式,確定學生應該達到的核心素養的具體目標,同時還應該體現學科的特色。內容標準是教學過程導向的標準,應該規定各個學科學生應該學到的應用知識與技能,內容標準為學生提供每一學科具體要學習的內容,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結合需要培養學生具備應有的素養,合理的安排各學科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建議是指提供具體的教育經驗和教育資源,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可以針對教學組織、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的結構、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師的發展、教師教育資源的分配等方面,提供具體的建議。質量標準也是學生核心素養的具體體現,是教學結果導向的標準,指的是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應該達到的核心素養與核心能力。質量標準可以指導教師的教學實踐,也可以指導教育評價。
4.1構建自主成長課程體系
應該根據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目標與需求,再結合具體的社會實踐,建立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的自主成長課程體系。全新的規劃并整合國家及地方的課程,刪減不符合時代發展的教學內容,不斷調整并細化學生核心素養課程體系的各個方面。將培養核心素養的理念,具體到課程的各個方面,將抽象的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教學內容,體現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真正的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理念,融入到具體的課程之中。
4.2拓寬學生學習的領域
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應該拓寬學生學習的領域,根據所要培養學生具備的核心素養,發掘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有關系的學習領域,如體育,科技,人文,藝術等等。社會的快速發展,需要學生具備更多的核心素養與核心能力,只有拓寬學生學習的領域,才能使學生拓展視野,開拓見識、增長知識,更好地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提高自身的核心素養與核心能力,促使學生能夠全面的發展。
4.3細化課程
根據基于核心素養模式課程體系的教學目標,制定出基礎課程與選修課程。基礎課程是國家和地方對學生進行教育所必備的課程,不同的地方可以根據本地的具體情況和特點,對課程進行細化與優化,著重圍繞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進行二次開發。還要設置選修課程,選修課程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根據自身的愛好、興趣,選擇自己想要選修的課程。還可以采用活動化的課程方式,以活動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與核心能力,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提高能力,增長知識,豐富情感。可以開發一些體驗式、探索式的課程,讓學生自我探索,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應該根據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目標與需求,再結合具體的社會實踐,建立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的自主成長課程體系、拓寬學生學習的領域,并進一步細化課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與能力。
[1] 辛 濤,姜 宇,劉 霞.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模型的構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77-79.
[2] 王立寬.彰顯學校特色滋潤學生成長:關于開發實施校本課程的實踐與思考[J].河北教育,2014(3):216-218.
[3] 熊福建,王金濤.成長在“問學”路上: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課程深度建構與教學改革實驗[J].小學教學研究,2016(11):61-62.
[4] 辛軍鋒.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建構[J].新課程(中學),2017(3):36-37.
[5] 于澤元,王丹藝.核心素養對課程意味著什么[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7(9):115-117.
Discussiononthecurriculumsystemconstructionbasedoncoreliteracypattern★
LiHuaming1ZhaoYan1MengXianghua1LiZhe2JiangGuipeng3
(1.SchoolofArchitectureandEngineering,JiamusiUniversity,Jiamusi154007,China; 2.CollegeofCivilEngineeringofFuzhou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 3.TheCityCollegeofJilinJianzhuUnversity,Changchun130000,China)
Constructing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core literacy pattern is beneficial to improving students’ core literacy and core competence, making the students equipped with the capabilities needed by the social development,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re literacy, challenges and content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mode of core literacy has been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core literacy pattern,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challenge
1009-6825(2017)32-0214-02
2017-09-07 ★:佳木斯大學教育教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7LGL-024)
李化明(1969- ),男,高級工程師; 趙 艷(1976- ),女,副教授; 孟祥華(1983- ),男,講師; 李喆(1997- ),男,在讀本科生; 江桂鵬(1998- ),女,在讀本科生
G642.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