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澤郎
(甘孜州畜牧業科學研究所,四川甘孜626000)
甘孜州草地生態環境現狀及治理對策
馬澤郎
(甘孜州畜牧業科學研究所,四川甘孜626000)
文章介紹了甘孜州草地生態環境現狀,針對草地生態存在的實際問題,提出了綜合治理草地生態系統的措施。
甘孜州;草地生態;治理對策
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是長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養地,長江上游地區草原生態屏障的重要防線和四川最大的草原牧區。國土面積15.3萬km2,其中天然草原面積945萬hm2,可利用面積833.5萬hm2,是全州森林面積的5倍,耕地面積的80倍,占全省草原總面積的46.5%、川西北牧區草原總面積的58%、全州國土總面積的61.7%。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川西北牧區的主要組成部分,是青藏高原特殊生態區的有機組成部分。全州共有5大類、11個亞類、27個組、97個天然草原型,以高寒草甸草地和高寒灌叢草甸草原為主,占可利用面積的86.5%。有牧草76科、464屬、1256種,是目前世界上自然生態保存較完整、動植物資源垂直分布最多的地區之一。
目前我州草地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現狀令人堪憂,全州90%以上的草地不同程度退化。
(1)草地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我州草地“三化”嚴重,草地退化速度十分驚人,草原生態功能下降。截止2012年底,全州0.08億hm2可利用草地中90%以上存在不同程度退化,“三化”草地面積達702.93萬hm2,占可利用草地的85%,其中鼠蟲害化草地近200萬hm2,而且每年仍以8.1%(15.67萬hm2)的速度擴展。2012年全州鼠荒地面積達53.6萬hm2,占草地可用面積的6.5%,草地的不斷退化使牧草產量逐年下降,2013年是全州牧草的豐產年,但平均產較1985年下降了29.66kg/667m2,降13.6%,可食牧草比重下降了2個百分點,當年因鼠蟲危害損失牧草7.65億kg,相當于41.9萬個羊單位的年飼草量;全州天然草原理論載畜量從1985年的1492.88萬個羊單位下降到2013年的 1039.16萬個羊單位,降低了30.4%。草地的持續惡化令人堪憂。
(2)天然草地超載過牧嚴重。隨著牧區生存和發展的牧民群眾的增加,牲畜數量不斷增加。草地因長期不合理利用而得不到休養生息,致使草地植物種類改變,土壤結構破壞,草地逐漸退化,其生產功能急速下降,牲畜長期處于“夏飽、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惡性循環境地,嚴重影響了牧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根據草地監測數據顯示,我州草地超載過牧十分嚴重,2008年全州平均超載率達45%;尤其是不足草原總面積40%的純牧區冬春草場,每年放牧期近8個月,造成嚴重過牧,草地超載率達52%,有些縣草地載畜量超過更是達98%,遠遠超過了規定的30%的高風險標準。牲畜超載過牧導致畜草矛盾加劇,已危及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嚴重影響著藏區社會穩定和全州草地畜牧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3)草地水土流失加重。甘孜州草地處于嚴寒、高海拔的環境中,干旱低溫頻繁,長冬短夏或無夏,草原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導致我州草地植物生長不足,草地先天脆弱。加之在利益的驅使下,各種不合理的開礦、挖藥材、工程建設等野外作業一方面減少了放牧的草地面積,進一步加劇了超載過牧,另一方面造成大量的土壤裸露,從而加快了草地沙化的速度。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我州高寒牧區降水明顯減少,干旱天氣越來越頻繁,由于蒸發量的增加,退化草地的蓄涵水能力下降,在雨季極易產生泥石流等災害,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加快了草地生態惡化進程,從而使草地生態惡化的趨勢得不到有效遏制。
甘孜州的草地生態治理必須要以草地生態建設為根本,牧區草地生態環境治理建設要本著生態保護第一,生產發展第二的的原則,通過發展優質牧草產業、草原生態補償、退化草地綜合治理等措施,切實減輕草地壓力,實現草地生態功能恢復。
(1)大力推進天然草地改良。堅持重點突破與面上治理相結合、工程措施與自然修復相結合,全面加強草原生態建設,切實規范和實施好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國家生態轉移資金支付項目和川西藏區生態建設重點項目,加大退化草地補播改良和鼠荒草地的治理力度,持續開展草原滅鼠治蟲等。以生態建設為根本,采取圍欄封育、滅鼠治蟲、清毒除雜、人工補播、施肥、灌溉等綜合措施開展草原建設,嚴格執行禁牧、休牧、劃區輪牧制度,緩解自然因素對草原生態造成的不良影響,恢復草原植被覆蓋度?;謴筒莸厣鷳B功能,提高草地生產力。
(2)強化草原監督管理。完善政策法規,加快制定基本草原保護條例,依法推進基本草原劃定,嚴格落實基本草原保護制度,落實草原動態監測和資源調查制度,依法保護草業發展;健全草原禁牧休牧輪牧、草畜平衡和草原基礎設施管護等制度,加強草原基礎設施管護,保護草原生態建設成果;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優化隊伍結構,提高執法水平,嚴格草原執法監督,加強草原植被恢復費征收管理和草原征占用管理。加快草原依法治草進程,為牧草產業健康快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3)切實加強草地合理利用。逐步轉變牧民生產觀念,調整畜群結構,鼓勵牧民在草地上減少牲畜,促進牧民種草貯草,推行牧區草畜平衡,減輕草場負載壓力,恢復草地生態;實施合理的放牧制度,充分發揮人工、半人工草場潛力,增加草原載畜能力;平衡利用各類型草地資源,增加飼草供給,提高防災抗災能力。在河谷半農半牧業區開展飼草飼料種植基地建設,在高海拔牧區開展抗災保畜打貯草基地和牧戶小圍欄割草基地建設,積極推廣應用牧草調制、加工新技術,為牧區提供量多質優的飼草飼料資源,增加雪災防御后勁,減輕草原壓力,保護草地生態資源科持續發展。
[1] 楊秀全,龍興發.甘孜州草地生態環境現狀及可持續發展對策[J].草業與畜牧,2012,(5):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