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安
去年以來,我國實體經濟出現較為明顯的復蘇勢頭。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6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8.5%,今年1-2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速更是高達31.5%,比上年12月加快29.2個百分點。如此靚麗的成績,似乎預示著實體經濟新一輪“春天”已經來臨。
應該說,實體經濟這一成績的取得是多方努力的結果。一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使得過剩產能行業的供需失衡有所緩解;另一方面,降成本減負擔力度不斷加大,企業各項成本和負擔有了較為明顯的減輕。值得注意的是,價格上漲在此次實體經濟的效益改善中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數據顯示,今年1-2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7.3%,漲幅比上年12月提高1.8個百分點,其中2月上漲7.8%,創2008年以來新高。
這就表明,此次實體經濟的效益改善基礎并不穩固,結構性矛盾并未得到根本性解決。比如此次漲價拉動的利潤回升主要集中在上游行業,而中下游行業的利潤狀況改善并不明顯,甚至還有不少行業仍處在下降通道。如今年1-2月,我國的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的利潤就再次下降39.3%,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利潤下降10.9%,其他制造業下降1.6%。企業效益惡化、就業壓力增大的現狀并未得到根本緩解。
令人擔憂的是,在化解過剩產能任務遠未完成的階段,短期價格的上漲并未改變我國總體產能過剩的格局。例如在2016年,我國煤炭行業完成去產能任務2.9億噸,較年初制定的2.5億噸的目標超額完成16%;鋼鐵行業去產能6500萬噸,較年初制定的4500萬噸目標超額完成44.4%。即便如此,目前這兩個行業的產能利用率依然不足70%。而隨著上游產品價格的上漲,一些產能過剩的產業再次出現規模擴張的勢頭,少數原本已經關停的企業再次上馬恢復生產。這無疑會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添阻力,也容易使人們產生以局部的復蘇代替整體復蘇的幻覺。
因此,對于中國的實體經濟而言,最重要的是應該抓住當前價格反彈、效益改善的有利時機,加快結構調整步伐,繼續推進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向質量效益型的集約型發展方式的轉變,大力挖掘創新驅動的新動能。而不是光顧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甚至“好了傷疤忘了疼”,使實體經濟進入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生產的惡性循環之中。
從長遠來看,我國實體經濟必須堅持走從追求產量擴張到質量提升的“瘦身健體”道路,這樣才能盡快走出國際分工“微笑曲線”的底端,從而掌握更多的定價權和收益權。▲
(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環球時報2017-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