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峰
最近幾天,十四世達賴不但得到印度允許竄訪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而且一路上還有印度內政國務部長里吉朱陪同,這讓很多人在關注這一事件的同時也心生疑問,印度到底怎么了?
筆者最近幾年多次去印度參加會議,對印度學者、議員有一些交流與觀察。總體感覺,莫迪政府執政以來,新德里與華盛頓和東京的關系越走越近,特別是圍繞地區安全問題,三國互動頻密,已成為當前亞洲大國關系演變進程中的一種常態。
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及就職以來,毫不掩飾對印度的“青睞”,稱印度為“真正的朋友”和“應對全球挑戰的伙伴”。經歷了奧巴馬時代美印關系的2.0版,兩國關系下一階段的走勢普遍為外界看好。
日印關系在安倍與莫迪執政后,更是不斷跨上了新的臺階,雙方政治、經濟、安全和防務領域的合作日益向縱深發展。不久前,日本“出云”號直升機航母甚至受印度之邀,定于7月赴印度洋參加美印“馬拉巴爾”聯合軍演。自75年前日本聯合艦隊襲擊斯里蘭卡之后,印度洋又將重見日本航母的身影。
無需回避的是,印度向美日靠攏背后一個重要動因是應對中國的崛起。如果說,在三國官方的筆下還算遮遮掩掩的話,那么在三國學界和媒體口中早已公開直白了。上月,印度辨喜基金會與美國哈德遜研究所在華盛頓的一次研討會上一致認為,由于中國在面對領土領海爭端時態度“越發強硬”,有必要加強印美以及日本之間的合作,以決定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參數”。特別是此次印方的領隊為前陸軍參謀長維杰上將,愈發引人關注。
憑借自身的巨大體量、地緣優勢和發展勢頭,印度當今的作用和未來的前景備受各方重視,其在各大國之間常年周旋平衡的技巧越來越嫻熟,為此賺得了不少外交和經濟實惠。過去幾年間,新德里曾多次上演了聯合國“五常”領導人“前腳走,后腳來”的熱鬧場景,讓印度頗感驕傲和自豪。
作為一個地區大國和準世界大國,避免與任何大國靠得太近,謀求最大限度的回旋空間和國家利益一直都是印度大國外交戰略的精髓。但莫迪版的大國外交政策卻漸有偏離這一軌道并向美日不斷靠攏的趨勢。
中印兩國互為鄰國,又是全球人口大國和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更是國際政治和經濟新秩序的積極倡導者和推動者,在國際和地區重大問題上有著眾多的共同利益。但從去年開始,中印關系在度過莫迪執政頭兩年的熱絡期之后,諸如印在中印邊界部署“布拉莫斯”巡航導彈、印加入核供應國集團未果、巴涉恐人員安理會列名等新問題和新挑戰接連涌現。
這次印度部長陪同達賴竄訪所謂“阿魯納恰爾邦”令人憤慨,更值得警惕的是,印度一些媒體和一些議員正在一個中國政策上打歪主意。日前,《印度時報》把印外交部長表態一個中國政策應與“一個印度”對等,刻意引申解讀為“臺灣問題重新納入到‘可談判范疇內”;部分印度議員還要請臺“立委”訪印。
在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問題上,印度不合作的姿態也是讓人搖頭,其杯葛甚至暗中阻擾的做法,不由得讓人質疑新德里的胸中是否真有大的格局?筆者認為,一方面是印度一些人舊有的對華心態所致,另一方面是由于經濟形勢不好使得部分政客及媒體主動迎合民族主義思想。
睦鄰友好合作的周邊關系是一個國家發展、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這些年來印度經濟實力不斷崛起,贏得國際社會的普遍尊重,而與此同時中印關系總體處于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最好時期,兩者之間絕不是巧合或關聯不大,而是緊密相連,休戚相關。
印度是一個有著很強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大國。大國應有大擔當,大智慧。如果借外部勢力,特別是像日本這樣處處與中國作梗的國家,來試圖獲得所謂的“對華安全優勢”,結果可能適得其反,而且很危險。▲
(作者是中國南亞學會常務理事)
環球時報2017-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