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世珍
【內容摘要】初中政治教學的首要目標便是要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其次便是要使學生具有強烈的責任感,且可以知法和守法,實事求是的努力學習和奮斗,進而實現自己的理想。由此可知,初中政治教學對學生的人生態度、觀念和終身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但是根據調查發現,目前初中政治教學中還存在很大的不足,需要政治老師們重視起來進行解決和完善,使初中生可以更好的發展自己的人生。
【關鍵詞】初中政治教學 存在不足 解決策略
對于每個學科而言,都會存在一定的優勢和不足。當然優勢要繼續保持,不足便要改進和優化。對于目前初中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老師要正確看待并想出對應的解決策略。另外,初中政治科目是初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生的年齡已經不再是小孩子,所以必須要重視對于學生的辨別是非和對錯的能力。以下是根據我個人的政治教學經驗,發現的一些問題,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教學建議,希望對以后的初中政治教學能有所參考。
一、目前初中政治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政治課本中的插圖未被充分利用
我們可以發現初中政治教材中有很多的插圖,而這些插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字無法表達的意境,相比于文字,它顯得更加生動和有趣,但是這些插圖在教學中卻基本沒有被利用到。老師在教學中往往更加重視對學生文字的講述,而對于課題中的插圖總是一晃而過,沒有發掘插圖中的豐富內涵。這樣的教學會使學生在學習中感覺無趣,而且也失去了提升學生觀察力和思維能力的最佳機會。因此,插圖中很多內容都需要政治老師引領學生去觀察、思考、分析和領悟,這樣才可以發揮補充文字信息的作用,更加生動的表達政治思想的意義。
2.政治課內和課外沒有良好的結合起來
政治課內的講述基本是理論知識,還有對插圖、個案、和練習題的簡單分析。而課外的數學資源是指老師自己搜集到的教學個案、時事的話題和課外的活動等。可以發現許多老師的政治課只局限于課內,講完課本知識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沒有引導學生進行課外拓展和政治事例的分析,以至于學生無法靈活的運用理論在實踐中運用。課本知識雖然是重要,課本知識也比較豐富,但是這些對于培育初中生的政治敏感性和社會的責任感便會顯得太倉促了。因此,這些都表明老師在教學中必須經常反思,要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在教學中要將課內和課外相結合,使學生有效的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起來,使學生的政治敏感性和社會責任感繼續得到更好的發展。
二、初中政治教學存在不足的對應措施
1.重視政治知識的輔助材料
老師在政治教學中不能只重視正文的講述,還必須要重視輔助材料的重要性。在初中政治教學之中,正文起到的作用便是陳述觀點和知識排列的作用,政治老師都會著重講此部分。在教學之中,要將插圖和案例分析等輔助的材料,運用道正文的講解之中,讓學生可以清晰明確的了解政治知識,使課本中的輔助資料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比如在學習《揚起自信的風帆——我能行》時,老師要引導學生觀察資料“羅丹為政府畫的巴爾扎克”一事件,政府嫌羅丹畫的這尊塑像丑陋,但由于羅丹的堅持,隨著人們品味的提高,這尊塑像贏得了人們和政府的認可,便是由于羅丹的堅持和自信留住了美好的藝術品;還有周恩來總理迎接尼克松總統訪華的插圖;中國航天科技錢學森老先生的插圖;還有那些憧憬美好生活的青年教師們。這些都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輔助材料進行思考和感悟,透徹理解我能行的內涵,可以引導學生超越自負,告別自卑的現象,引導學生逐漸走上成功。只有將教材的理論內容和實踐的圖片相結合,才可以讓學生真正的學習到政治知識,進而引導自身的精神世界,發展自己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引導學生重視時事案例
老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有意識的進行關注身邊的時事案例,因為這些案例可以實際反應所學的知識。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活動時,要以身邊的案例為基點,依據教材中的觀點舉出生活中的時事案例,使學生透過身邊的事情加深對政治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力,使政治課堂豐富起來,營造和諧愉悅的學習環境。
比如在學習《維護社會與公平》是,老師在進行正文的理論講解與正文的案例分析之后,可以引導學生想一下最近有發生哪些不公平的案例,啟發學生進行思維。比如發生在湖北鐘祥的“家長圍攻高考監考人員”事件,網上面還有一些圖片,這些讓學生了解清楚事件的前因后果,需要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立場和闡述自己的看法,可以引導學生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來論述此事件,這樣通過生活案例和時事案例的分析,不僅使課堂氛圍活躍,還使學生感受到了政治課堂的有趣性,使學生在輕松的學習環境之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觀點的升華,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成果。
總結
初中政治教學中確實存在不足,但只要老師采取適當的教學策略,便可以使教學不足逐漸減少,使學生樂于學習政治知識,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喆. 探析初中政治教學改革中的困惑及解決措施[J]. 中國校外教育,2016 (11).
[2] 萬勇. 初中政治開放性課堂打造策略分析[J]. 考試與評價,2016(04).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縣大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