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瘦的加菲
一個是落落大方的北京妞,一個是移民溫哥華的華人女孩;一個是愛好文藝、敢想敢做的小才女,一個是善于質疑、理性思考的科學控。誰能想到,兩個完全不同的女孩竟然都對不起眼的垃圾感興趣,雖然遠隔重洋,但她們有著同樣的理想——科學處理垃圾,給地球母親“瘦”個身。
北京·劉歌行 理想從微小的垃圾開始
劉歌行的理想是建立一個校園塑料垃圾分類回收站。三年前,她在一個校外的講座上偶然得知有公司專門回收食品塑料外包裝。想到校園綠樹紅墻背后的垃圾,她心頭一熱,決定為學校引進這個項目,用科技改變校園生活,更希望將環保的觀念植入同學們心中,從而改變不良的行為習慣。
劉歌行先向兩位好朋友講述了自己的想法,從刻不容緩的環境保護到改變校園的美好藍圖,她越講越自信、越講越堅定,朋友們也越聽越激動。然后,她們分頭做了民意調查和市場調查,包括小賣部的商品包裝型號、銷售量等。通過認真研究和討論,她們將各類零食外包裝分為三大類——以薯片袋為代表的較干凈的外包裝,以果汁為代表的軟飲外包裝,還有鎖骨、豆制品等油膩食品的外包裝。
在定制的分類垃圾桶還沒有到貨之前,她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嘗試了。每天中午,她們在食堂放上臨時的垃圾袋,貼上“請同學們分類扔垃圾”的標語,再利用中午時間將袋中誤扔的和垃圾桶內沒有分類的垃圾進行整理分裝,臨時存放在校園內鮮有人至的一個角落里。剛開始,很多同學不知道怎么分類,因此增大了劉歌行她們的工作量。面對巨大的垃圾量,她們不但沒有知難而退,反而愈發覺得有回收再利用的必要性。
幾周過去,同學和老師的沉默給了劉歌行和朋友們無聲的一棒,比起幻想中舉校響應、大伙積極參與的場面,更多的是對規則的迷茫和對分類回收毫無興趣的態度,更糟糕的是,大多數老師擔憂她們的學習成績并直言不諱地反對。
她們還遇到了一些很富有戲劇性的困難,比如珍藏的垃圾總是被保潔人員發現并扔掉,即便標上“禁止扔掉”的標語或是找后勤領班也無濟于事。有一次,劉歌行像偵破案件一樣分析垃圾的去向線索,最后在一處私人的廢品回收站及時地搶救回了一袋垃圾。
劉歌行開始意識到這個項目光靠三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于是她們向學校爭取了“環保標兵”的錦旗,向各班征集了負責回收箱的管理員,共同建立了項目組,將活動流程制度化,終于初步取得了進展。她們還將項目寫成策劃書,制作了宣傳展板和幻燈片,甚至向校長介紹自己的活動方案,最終學校答應借給她們一些錢作為啟動資金。
后來,劉歌行在學校附近的商場舉行義賣。她們征得了商場的許可,在網上定制了印有環保標語和圖片的生活用品進行售賣,例如:卡貼、杯墊、茶杯、文化衫等。義賣活動吸引了許多同學參加,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看著五彩繽紛的回收箱整齊地排列在大禮堂時,劉歌行和朋友們快樂得難以言表。在追夢的路上,內心的困乏與無助會讓你潰不成軍,只有愈戰愈勇才能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
溫哥華·姚佳韻 把垃圾“吃掉”的女孩
“一物降一物,一定有東西能對付塑料垃圾!”源于對科學的熱愛與信心,姚佳韻心中升騰起這樣的堅定信念。
姚佳韻出生在中國遼寧沈陽,她對科學的興趣源自八年級科學課上的一次實驗:老師往醋里放了一個雞蛋,并讓同學們觀察實驗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蛋殼不斷產生氣泡,最后竟然消失了。這是因為醋里的醋酸和蛋殼里的主要成分碳酸鈣發生了反應,原理不算深奧,但對姚佳韻來說特別有吸引力,她很快就喜歡上了這門動手又動腦的課程。
姚佳韻11歲時隨父母移民到溫哥華,剛剛來到國外,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很不習慣,科學便成了她最好的伙伴。
一次,學校組織了一次以環保為主題的野營活動,姚佳韻需要與華裔同學完成垃圾分類處理的任務,堆成山的塑料垃圾映入眼簾,觸目驚心。姚佳韻問身邊的工作人員:“平時這些塑料垃圾是如何銷毀的?”工作人員嘆息一聲,說:“無法銷毀,焚燒會產生大量有毒有害的物質,嚴重污染環境,所以只能填埋,但填埋后的垃圾可能5000年都不會降解。”
現在科學如此發達,竟然處理不了塑料垃圾,姚佳韻震驚了。“一物降一物,一定有東西能對付塑料垃圾!”姚佳韻決心研究降解塑料垃圾的方法。
很多人對她說:“大科學家都解決不了的問題,你一個小女孩能做什么呢?”對于這些冷言冷語,姚佳韻毫不理會。在之后的日子里,她每天都閱讀無數的科學論文,尋找每一個可能的突破點,并用塑料垃圾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實驗。最終,她將目標鎖定在細菌上,利用細菌善于分解的特點,培養出能分解垃圾的細菌。
研究需要設備和不菲的資金投入,這不是姚佳韻自己能解決的。無奈之下,她將這個主意提交給了哥倫比亞大學的林賽博士。出人意料的是,林賽博士被姚佳韻敢于挑戰的精神打動了,允許她進入實驗室做實驗。
雖然有了林賽博士的幫助,實驗依然困難重重。姚佳韻無休止地做實驗,針對所有可能的情況進行篩選分析。就這樣,在經歷了無數次失敗后,她最終從土壤和廢水中收集了幾種細菌,把它們培養成為塑料垃圾的完美吞噬者,不會留下任何污染物,而最關鍵的是,這些細菌完全降解一斤塑料垃圾僅僅需要幾周時間!
實驗結果一經公布,姚佳韻便受到所在地區環保機構的重視,眾多科技公司紛紛與她聯系,希望可以對她的技術進行商業開發。2016年3月,姚佳韻被加拿大慈善機構P1anCanada評選為“加拿大20歲以下的20名頂尖青少年”,連谷歌創始人之一的賴利·佩吉都成為她的粉絲,向她伸出橄欖枝。不過,姚佳韻相當理性,認為鑒于實驗條件和自然條件的差異,細菌對不同塑料具有不同的效果,這項技術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因此,她選擇回歸校園,繼續深入研究此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