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司法實踐中多重鑒定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司法鑒定過程中的痼疾。多重鑒定問題的出現在于我國司法鑒定制度的不完善,導致鑒定機構混亂;鑒定制度規定模糊,致使啟動重新鑒定程序的條件不明確;重新鑒定缺乏次數限制,引發無休止的重新鑒定;當事人為了追求不正當利益,導致重新鑒定不止。減少多重鑒定應致力于完善現有司法鑒定制度,規制重新鑒定啟動條件;限制重新鑒定的次數,提升初次鑒定意見的質量。
關鍵詞:鑒定制度;多重鑒定;鑒定質量
中圖分類號:D9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8-0082-02
作者簡介:張建美(1989-),女,漢族,陜西延安人,黑龍江大學法學院,2015級法律(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學。
一、多重鑒定問題的現狀
司法鑒定是指鑒定人運用科學技術或專門知識對訴訟涉及的專門問題進行鑒別和判斷并提供鑒定意見的活動。鑒定意見作為刑事訴訟中證據種類之一,對查明案件事實,以及法院審理案件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司法鑒定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導致在司法實踐中存在多重鑒定的問題,嚴重浪費司法資源,訴訟效率低下。
所謂多重鑒定,其主要表現是委托鑒定主體多,主動參加鑒定的主體多,鑒定次數多以及啟動鑒定程序較為隨意等。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許多學者和專家給出一些建議,甚至相關立法機關在立法方面也在不斷努力。從2005年的《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到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聯合出臺《關于建立司法鑒定管理與使用銜接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都在進一步規范司法鑒定工作,致力于提高司法鑒定的質量。但是由于司法鑒定立法位階較低,與《刑事訴訟法》在司法鑒定規定方面不一致,以及司法鑒定機構混亂而導致多重鑒定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因此分析導致多重鑒定存在的原因,判斷一個鑒定事項是否需要多次鑒定,是解決多重鑒定問題的必行之勢。同時從程序上完善鑒定制度,限制鑒定次數,有利于解決不同鑒定造成的矛盾。
二、多重鑒定存在的原因
多重鑒定產生的原因既有制度的不健全,也有鑒定人及鑒定機構、鑒定技術等因素的作用,致使對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認識,導致鑒定意見結果不一致,最終使審判案件的法官陷入兩難境地。
(一)我國的司法鑒定制度不完善
我國《刑事訴訟法》中涉及到鑒定問題的法律規定目前只有4條,第144條規定了鑒定的啟動,145條規定了鑒定意見的制作、故意虛假鑒定的責任,第146條告知鑒定意見與補充鑒定、重新鑒定,147條規定精神病鑒定期間。內容抽象概括,沒有具體實施細則加以補充。雖然規定了可以重復鑒定但是卻沒有限制重復鑒定的次數。盡管規定了故意虛假鑒定的責任,但是只有一句“鑒定人故意作虛假鑒定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卻對如何承擔責任沒有詳細規定,缺乏可操作性。
由于鑒定制度不健全,司法鑒定程序不公開,使得當事人對偵查機關或者其他司法機關給出的鑒定意見有疑問,甚至不信任,就能依據《刑事訴訟法》第146條①的規定,申請重新鑒定。以至于沒有其他限制性條件,只要有一方不滿意鑒定意見的結論就可以申請重新鑒定,導致重復鑒定現象的發生。
(二)重新鑒定缺乏次數限制
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為了查明案件事實或者是解決案件中某些專門性問題,可以進行鑒定,同時規定偵查機關應當將用作證據的鑒定意見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果其提出申請,可以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同時其他有權申請的主體都可以申請重新鑒定。法律規定重新鑒定是為了更好的查明案件事實,但因為沒有限制重新鑒定的次數,當事人往往容易反復申請重新鑒定以達到自己勝訴的目的,因而形成多個不同結論的鑒定意見。這樣也會導致訴訟拖延,案件久拖不決,造成司法資源浪費。因此為了解決多重鑒定問題,限制重新鑒定的次數是必要的。
(三)當事人受利益的驅動
刑事訴訟中的鑒定意見對查明案件事實有著重要作用,在偵查中鑒定意見的結論事關罪與非罪,罪輕與最重的問題,部分案件中偵查機關依據鑒定意見決定是否予以立案。當偵查機關依據鑒定意見作出不予立案的決定,被害人或者其家屬難以接受,因此決定申請重新鑒定。但是任何一項鑒定意見不可能對控辯雙方均有利,因此控方為了使犯罪分子繩之以法,辯方為了獲得無罪辯護,雙方各自站在自己的訴訟立場,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將會不斷申請重新鑒定。如“黃某案”共進行六次鑒定,大部分由被害方提出而啟動的鑒定程序。司法鑒定在實踐中會成為情與法的爭斗,在查明事實的過程中難免會受到利益的驅使,重復鑒定也是為了追求己方的利益。
三、應對多重鑒定問題的思考
刑事訴訟中的多重鑒定引發不同鑒定意見結論的沖突已經超出了訴訟需要的限度,因而我們需要做的是限制沒有必要的重復鑒定。
(一)完善司法鑒定制度
目前由于我國司法鑒定制度規定的抽象,操作性不強,因此完善鑒定體制是前提,對現有的規定進行細化。首先,明確規定啟動條件,具備具體條件即可啟動重新鑒定程序。啟動條件可以為實體性質的錯誤、程序性質方面的錯誤。實體性質方面如鑒定意見確有錯誤或者鑒定意見與其他證據之間有矛盾的;鑒定人或者鑒定機構沒有鑒定資格的等等。程序性方面的如鑒定人該回避而沒有回避的,或者受金錢、人情關系的影響故意作與事實不符的鑒定意見等。其次,鑒定人的責任承擔規定沒有具體追究責任的方式,我國法律應重視司法鑒定的重要性,也應提升司法鑒定的公信力,因此應從鑒定質量著手,加大對司法鑒定人員的監管及懲罰力度,間接的督促其按照法律程序合法的進行鑒定。同時《決定》和《意見》中規定的有關司法鑒定方面的制度,而刑事訴訟法中沒有的,刑訴法可以予以吸納,如有關于對鑒定人出庭作證的補償等方面的規定,應借鑒相關規定對刑事訴訟法中的司法鑒定部分加以完善,提升鑒定意見的質量,提高鑒定意見的公信力。
(二)限制重新鑒定次數
我國司法鑒定實踐中重新鑒定申請權的無限制行使,是導致反復鑒定的又一要因。正如前所述,限制鑒定次數是與科學認知的無限性相矛盾的,但是司法實踐作為一種科學實證活動,應以“真”作為對其評價的唯一標準,而是否“真”則與鑒定次數并無必然聯系。因此,應適當限制啟動重新鑒定的次數。首先,通過整合資源,也就是鑒定人、鑒定機構中的優良的設備、儀器以及先進技術方法等實現全社會共享。其次,限定鑒定次數,一般以三次為限,當三次鑒定后仍然無法得出一致鑒定意見的,交由最權威的鑒定機構或者也可以臨時組建專家小組進行評析。總之,限制鑒定次數是符合科學發展規律,也有利于降低訴訟成本,提升訴訟效率,同時也及時保護了當事人的權益。
僅依靠限制重復鑒定次數,以及限制啟動重復鑒定條件,并不一定能保證解決多重鑒定這一頑疾使其在正常軌道運轉,同時也應盡可能的減少當事人對鑒定意見的疑慮,能夠得到當事人和法官的認可,才能夠使司法鑒定意見發揮其正面功能避免更多矛盾的發生。而要做到這一步還需要促使鑒定人出庭作證以及統一鑒定機構,提升鑒定人的資格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作為保障。
[注釋]
①<刑事訴訟法>第146條:偵查機關應當將用作證據的鑒定意見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提出申請,可以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
[參考文獻]
[1]房保國,陳宏鈞.鑒定意見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1.
[2]蔣麗華.刑事鑒定質量控制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7.
[3]陳如超.刑事鑒定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群眾出版社,2015.
[4]房保國,陳宏鈞.鑒定意見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36.
(上接第84頁)人通過自媒體傳播平臺傳播,一經傳播,就被廣大網民轉載,而經過調查,人們發現這只是利用網民的同情心來制造虛假新聞,為的是博取人們的愛心,借機收取錢財。嚴重的傷害了大眾,如果當人們再遇到這類事將會如何選擇,就會成為一種嚴重的社會道德問題。
因此,社會責任理論中就提出:新聞媒體要結合自由、責任,在傳播新聞的同時,不僅要認識到新聞自由,而且還需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要促進社會權利和義務的相互統一。
(二)把關好自媒體平臺
與傳統媒體時代不同,自媒體時代以來,每一個獨立的個體都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人們更加趨向于根據自己的想法來有選擇的進行信息的發布,因此,也就使得虛假、暴力、低俗的信息出現。因此,這就需要對自媒體傳播進行加強把關。通過自媒體的內部運營平臺,建立相關篩選信息的體系,針對低俗的信息進行分析。與此同時,也需要通過技術的加強研發,提高青少年的預警機制,在自媒體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對于大眾的人格塑造,提高網絡正能量的傳播。
(三)政府的規制
在自媒體發展中,政府也要積極的參與其中,發揮積極的作用。雖然政府的干預會在自媒體傳播時限制人們的話語權,但是,這也是無法避免的,但是,有了政府的干預,可以促進自媒體的健康長遠的發展,這就需要政府充分利用法律資源,加強對于自媒體的管理,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有效的規范人民大眾的信息傳播活動,優化自媒體傳播的環境。
四、結論
在社會發展的現如今,在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的同時,也需要不斷的提高管理制度,規范各個領域。自媒體傳播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優化了人們的生活環境,但是,這其中也存在許多的問題,這就需要相關部門進行調節改善,同時,也需要監管部門進行法律法規的實施,提高傳播可靠性與真實性。自媒體傳播要掌握一定的度,不能只是娛樂化內容,更多的是傳播正能量,通過堅守一定的道德底線能夠更好的促進自媒體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進華,張壽強.論自媒體傳播的公共性及其道德底線[J].江海學刊,2012(6):107-111.
[2]曉華.自媒體傳播的公共性與道德底線[J].出版廣角,2014(17):68-69.
[3]汪潔.關于自媒體傳播的公共性解讀[J].新聞研究導刊,2015(1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