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實現訴訟公正是共同犯罪分案訴訟的宗旨,然而共同犯罪的分案也存在許多弊端,如出現互相矛盾的判決影響司法權威等。在實踐中,由于當前在我國共同犯罪分案訴訟制度上立法不完善,分案訴訟有時淪為迎合業績考核的手段。要使分案訴訟更好的發揮自己的功能,必須要從完善法律規范,保障被告人的救濟權,加強檢察監督等方面出發。
關鍵詞:分案訴訟;訴訟效率;訴訟公正;救濟權
中圖分類號:D9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8-0110-02
作者簡介:楊超(1993-),男,漢族,安徽合肥人,四川大學,法律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方向。
一、共同犯罪分案的含義
就目前而言,共同犯罪的分案是尚缺乏明確的定義。在涉及未成年的共同犯罪案件中,將未成年人的犯罪事實部分與成年人的犯罪事實部分分成兩個案件的做法叫做“分案處理”。在偵查階段,公安機關因部分犯罪嫌疑人在逃等原因而將共同犯罪案件分開,對于未進入偵查程序或者未被移送審查起訴的部分叫做“另案處理”。此外,一些學者借鑒域外理論,學術界還出現了“案件的分出”、“分離訴訟”、“分離審判”等稱謂①。在實務中公、檢、法機關已經習慣使用“分案處理”。但我認為,以“分案訴訟”的概念替代“分案處理”一詞更為恰當。因為“訴訟”一詞能夠涵蓋將偵查、起訴、審判、執行四個階段②。所以,在本文語境下“共同犯罪的分案訴訟”指的就是“共同犯罪的分案”。
綜上,共同犯罪分案訴訟就是按被告人的不同將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事實轉化為數個單獨訴訟,進而分別解決各被告人的定罪量刑問題。從刑事案件的基本構成要素而言,共同犯罪分案訴訟主要包括了被告人的分離和案件事實的分離。
二、共同犯罪分案的利弊分析
(一)共同犯罪分案審理的優點
1.共同犯罪分案訴訟更加有助于保障被告人的權利。一方面,共同犯罪案件部分被告人可以避免因其他同案犯未到案、被告人數眾多導致案卷材料數量大,拖慢整個庭審進程、另有其他重要犯罪事實等情況而被長期羈押。通過分案訴訟,部分被告人可以及時獲得宣判,盡早結束被羈押等不確定狀態。
2.共同犯罪案件在審理過程中經常出現各個被告人相互指責、推諉或者爭先認罪的情形。在這種情況下會加大偵察機關查案和法院審案的難度,可能會導致錯判,使無辜的人承擔罪名。分案訴訟可以有效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分案訴訟有利于合議庭準確查清案件事實和分清各被告人的責任,降低判決的錯誤率。
3.分案訴訟可以解決共同犯罪的管轄沖突。在當下的訴訟管轄制度下會出現共同犯罪的不同犯罪嫌疑人歸屬于不同的辦案機關或者部門管轄的情況。分案訴訟可以很好地解決這樣的程序性問題,解決管轄沖突③。
(二)共同犯罪分案審理的弊端
1.分案審理不利于提高審判效率。雖然分案審理有利于被告人權利的保障,促進程序公正。但是,由于現實中大量案件的積壓下,對一切共同犯罪的案件,一律都實行分案訴訟,于現實行不通,也會嚴重損害對訴訟效率。
2.分案審理可能會出現前后相互矛盾的裁判,削弱法院判決的權威性與嚴肅性。由于分案的公訴人和辯護律師在控辯技巧、水平等方面參差不齊,共同犯罪案件分開審理后不容易查清全案的事實真相。因此,在共同犯罪的分案審理中,即使控訴證據相同,不同的法官也可能會作出矛盾沖突的裁判,如此勢必會影響判決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綜上,分案審理的利弊本質上體現著是訴訟公正與效率之間的博弈。具體而言,分案審理可有助于被告人權利的保障,如;防止被告人之間因利害考慮而互相指控或者因裁判者的偏見等被不當入罪;分案審理的弊端是造成訴訟資源不必要的消耗,不利于迅速解決被告人定罪量刑問題,達到打擊犯罪、穩定社會的目的。刑事訴訟之機能,在維持公共福祉,保障基本人權,不計程序之繁瑣,亦屬于個人無益,與國家、社會有損④。因此,我們應當堅持公正優先,注重效率,實現公正與效率的動態平衡。
三、我國共同犯罪分案的不足與完善建議
(一)當前我國存在的不足
我國現有法律體系中僅在有關機關的解釋、意見中對于共同犯罪分案訴訟問題有一些零星規定。基于當前我國在此方面的立法缺失,在司法實踐中缺乏統一的標準,在共同犯罪案件的偵查、起訴與審理階段中共同犯罪案件訴訟透明度較低、隨意性較大。有些辦案部門為自身辦案需要和方便或者基于某些關系自身利益的原因決定并案或者分案一般是以“不該并而并”、“不該分而分”的不當操作⑤。變相利用并案、分案程序來完成有關指標,就會導致濫用權力,滋生腐敗土壤,合法權益得不到合法保護甚至被侵害,最終嚴重損害司法機關形象和權威。
(二)完善建議
根據分案訴訟出現的諸多問題大多源于當前立法的不完善,因此以下的五點建議基本是從明確法律規范出發。具體如下:
1.立法上明確規定分案訴訟的適用情形
我國應當立足于我國當前立法和司法的實際情況,吸收借鑒國外相對成熟完善的立法和司法實踐經驗。完善我國共同犯罪分案訴訟的標準,制定統一的規范,減少“不該并而并”、“不該分而分”情況的發生。同時,適當保留司法機關的自由裁量權⑥。具體而言,明確共同犯罪分案訴訟的適用條件和適用程序,對不應當適用分案訴訟的情形也要明確,防止司法人員出于績效考核考慮鉆法律的漏洞。
2.充分保障分案訴訟當事人的救濟權
司法實踐中出現司法人員為謀取利益而濫用權力采取不當并案和分案的違規辦案行為的,應當在立法上明確相應的法律后果及救濟程序。不能只有權力而無救濟。這里的當事人既包括被決定分案訴訟的各個被告人,也包括被害人及其家屬。法律應當賦予他們提出復議的權利。有關機關應當在法定時間內答復,繼續適用分案處理的,應當說明理由,申請復議人不服的可以向該機關的同級檢察院申請再次復議,如果作出決定的是檢察院,則向它的上級檢察院再申請復議。該機關如不在適用分案訴訟,則應當在法定期限內撤銷分案訴訟的決定。
3.充分發揮檢察機關的監督作用
作為我國法律監督機關,對刑事訴訟過程中的所有活動進行監督是檢察機關的職責。除了在偵查起訴階段發現檢察人員、公安人員在適用分案訴訟時涉嫌徇私舞弊、瀆職等行為時,檢察機關可以將其移交有關部門依法處置;審判階段法院做出的分案決定,檢察機關理應有權提出異議⑦。還應當建立起檢察機關的事前監督和事后監督。事前監督主要體現在規定共同犯罪案件分案訴訟的事前審批程序,從源頭減少不當分案。事后監督主要是賦予檢察機關對分案訴訟案件的閱卷權,及時了解案件的動態,一直延伸到案件的結束后,進而可以進行事后監督。
4.生效裁判中免證事實的證據力
根據《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的有關規定,生效判決所確認的事實在后續程序中無需再行舉證。這種做法雖然未違法,但卻不符合刑事訴訟基本原則,使得后案審理者對被告人形成預判。因此,對于分案訴訟后前案生效裁判中免證事實是否需要重新舉證,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若后案被告人對前案裁判已經認定的事實提出異議的,出于保障被告人合法訴訟權利和正確裁判,法庭應當查明和確認異議部分。
5.共同犯罪分案訴訟證據規則的完善
對于被分案訴訟并且已獲裁判結案的共同犯罪的被告人,轉變為其他尚未結案的分案訴訟作證,在一定條件下應認定為具有證人資格。從程序上來看,因為已被分案訴訟的共同犯罪人是在不同的審判程序中獲得裁判結果,因此共同犯罪人就不再是是同案被告人。在符合實體性和程序性條件下已經結案的被告人所作的供述應認定為證人證言,具有證據能力⑧。我國《刑事訴訟法》第59條⑨是對證人證言的采信規則,也是對證人證言的查明證實的程序性要求。與一般的證人相比,分案訴訟并不能完全消除已結案被告與未結案被告之間的利害關系,因此已結案的被告為后案所作的證人證言,應當要有條件地采納。法庭審理過程中,應當充分保障被告人的辯論權與質證權,對于共犯被告人作為證人作證的,除確有正當理由未能到庭外,必須傳喚該共犯親自出庭作證并且接受控辯雙方的對質詢問,經查證屬實方能作為定案依據。這一點應當在立法中明確規定,因為共同犯罪同犯的證言會對法官的判斷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對該證言的采信必須要嚴格限制,防止出現誤判。
四、結語
共同犯罪的分案訴訟在實踐中常常出現,然而在國家立法和理論研究層面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是令人遺憾的。遙寄于不久的將來對共同犯罪的分案研究的理論研究能不斷深入,完善共同犯罪分案訴訟的實體法和程序法規定。同時我們要正視分案訴訟存在的諸多問題,并設計相關規則,更好的規范分案訴訟行為,更好的發揮分案訴訟的價值。
[注釋]
①胡麗英.我國共同犯罪分案訴訟問題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11.
②徐靜村.刑事訴訟法學(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5-6.
③董坤.論刑事訴訟中“另案處理”規范功能的異化與回歸[J].法學論壇,2013(1).
④陳樸生.刑事經濟學[M].臺灣:中正書局出版社,1975:327.
⑤王飛躍,丁念紅.論刑事案件分案審理[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2):7.
⑥李璐,劉湘.論共同犯罪案件的分案[J].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111.
⑦元明,張慶彬,黃剛.“另案處理”案件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人民檢察,2013(6):55.
⑧馬貴翔.共同犯罪審判程序論[J].甘肅社會科學,2012(6):58.
⑨<刑事訴訟法>第59條: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質證,并且查證屬實后,才能作為定案證據.
[參考文獻]
[1]胡麗英.我國共同犯罪分案訴訟問題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11.
[2]張澤濤.刑事案件分案審理程序研究——以關聯性為主線[J].中國法學,2010(5).
[3]陳樸生.刑事經濟學[M].臺灣:中正書局出版社,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