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無人繼承遺產處理程序有利于保障遺產權利人的利益,充分發揮財產的社會價值。我國目前尚未規定無人繼承遺產的處理程序,僅僅規定了它的歸屬,因此,盡快建立適應我國國情的無人繼承遺產處理程序,應成為今后我國完善繼承法和民事程序法的主要內容之一。
關鍵詞:無人繼承遺產;無人承認繼承制度;程序構建
中圖分類號:D9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8-0132-02
作者簡介:付安娜(1987-),女,漢族,甘肅慶陽人,甘肅政法學院民商法學院,2015級民商法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學。
對于無人繼承遺產的處理,我國法律規定僅有兩條,一是《繼承法》第32條:“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的遺產,歸國家所有;死者生前是集體所有制組織成員的,歸所在集體所有制組織所有。”二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繼承法意見》)第57條:“遺產因無人繼承收歸國家或集體組織所有時,按繼承法第十四條規定可以分給遺產的人提出取得遺產的要求,人民法院應視情況適當分給遺產。”但是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公民的財產狀況早已發生了變化,僅靠《繼承法》及其意見的這兩條規定已無法滿足現今無人繼承遺產的處理。所以,本文試圖從比較研究域外無人繼承遺產處理程序的立法,考察我國無人繼承遺產處理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構建我國無人繼承遺產處理程序的建議。
一、無人繼承遺產處理程序的立法比較
由于我國對于無人繼承遺產處理程序暫無規定,因此參考國外立法之無人承認繼承制度,是指在繼承人不明時,由利害關系人或檢察院(官)向法院提出申請,依法定程序選任遺產管理人,并由法院發出尋找繼承人的公告,如繼承人出現并主張繼承,自當由其繼承,如確定無人繼承,由遺產管理人清償債務、交付遺贈,并在遺產有剩余之時將其移交國庫的一種民事訴訟特別程序。不同的是,我國立法對于無人繼承遺產的解釋,是指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的遺產,而國外立法所采納的是狹義上的無人繼承,僅指無法定繼承人和遺囑繼承人。世界上大多國家和地區就無人繼承遺產的處理都已設立了相當完備的程序,值得我國借鑒。因其主要采用的是無人承認繼承制度,這里從確定遺產管理人、公告搜索繼承人等利害關系人以及移交剩余遺產這三個方面對此做詳細論述。
(一)確定遺產管理人
被繼承人死亡后,如繼承人不明,為保護遺產價值和遺產權利人利益,需為其遺留財產設立遺產管理人來予以管理。就遺產管理人的確定方式來說,依日本民法,繼承人曠缺時,利害關系人或檢察官向家庭法院提出申請,法院應立即選任遺產管理人,并應從速公告。[1]依法國民法,應利害關系人的請求或檢察院提出的申請,法院委托負責公產管理的行政機關管理無人繼承的遺產。[2]依臺灣民法,繼承開始時,若繼承人未出現,首先由親屬會議在一個月內為死者遺產選定遺產管理人,以免財產因未得到及時管理而毀損或被他人非法侵占。管理人確定之后,應立即將繼承開始及選定遺產管理人之事由,向法院報明。如無親屬會議或親屬會議未在規定期限內選定遺產管理人,利害關系人或檢察官可向法院申請選任遺產管理人。而在遺產管理人選定之前,法院為保存遺產可做必要處置。[3]在香港,當遺產出現無繼承人的情況時,法律直接規定由遺產管理官接管該遺產,直到遺產得到妥善的安排為止。遺產管理人確定之后,應履行以下幾項管理職責:(1)妥善保管遺產。(2)編制遺產清冊。(3)為遺產之權益參與訴訟。(4)清償債務、交付遺贈。(5)移交剩余財產。
(二)公告搜索繼承人等利害關系人
域外關于搜索繼承人及利害關系人的公告程序,一般將兩者分開進行。先搜索有無繼承人,再公示催告權利人申報權利。依德國民法,在確定不存在除國庫以外的繼承人之前,遺產保佐人申請法院公示催告繼承人申報繼承權。由遺產保佐人向法院申請公示催告債權人申報債權。關于搜索繼承人的公告程序,港澳臺地區也都設有詳細的規定。在香港,遺產超過500美元,如無人主張繼承,遺產管理官則應刊登廣告進行公示,在首次刊登之日起5年內,如無人主張繼承該遺產,則遺產收歸政府。若遺產不超過500美元,可不予公告,直接收歸政府。在澳門,當遺產出現無人主張繼承或主張權利者不合法時,法院應對遺產采取保全措施,并公示。使其能在公示期滿后30日內主張權利。
(三)移交剩余遺產
關于剩余遺產的歸屬問題,各國也均有明確規定。依法國民法,如遺產確定無人繼承時,國家對遺產實行占有。國家主張接收該遺產,應當向法院請求占有遺產。依德國民法,在繼承開始時,不存在被繼承人的任何血親、配偶的,遺產由被繼承人最后住所地州繼承。在香港,若遺產無人繼承,則由遺產管理官將其交付給庫務署,或轉入署長指定銀行的政府賬戶。在臺灣,期間屆滿后無人主張繼承,遺產在清算完畢后,如有剩余,歸屬國庫。在澳門,若遺產無任何權利人時,法院應宣告其為無人繼承遺產并判歸澳門地區所有。
二、無人繼承遺產處理程序的現狀與問題
我國繼承立法對無人繼承遺產的處理僅有兩條規定。根據《繼承法》及其意見,當死者生前為國家機關、全民所有制企事業單位職工或個體勞動者、城鎮無業居民的,其無人繼承的遺產,收歸國家所有;當死者生前為農村或城鎮集體所有制組織成員的,其無人繼承的遺產,收歸其生前所在的集體所有制組織所有。繼承開始后,被繼承人的遺產是否屬于無人繼承遺產并非馬上就能確定。這必須經過搜索繼承人、受遺贈人的公告程序,才能確定遺產是否屬于無人繼承遺產。但我國立法對搜索繼承人、受遺贈人的公告程序未作規定,可以發現我國《民事訴訟法》就無人繼承遺產的處置存在著法律空白。因此,我國立法亟需完善對無人繼承遺產處置之規定,以彌補法律漏洞。
我國無人繼承遺產處理程序存在的問題有:(1)缺少遺產管理人的確定程序。繼承開始后,若繼承人有無不明,則遺產就會出現無人管理的情形。為了保障將來可能出現的繼承人、受遺贈人以及遺產債權人等利害關系人的利益,設立遺產管理人確有必要。但我國立法并未規定。(2)缺乏搜索繼承人等利害關系人的公告程序。確定遺產無人繼承進而歸屬于國家或集體,這需要經過一定的程序,但我國繼承立法既無搜索繼承人、受遺贈人的公告程序,也無催告債權人等利害關系人申報權利的公告程序,這將不利于保護這些人的合法權益。(3)缺乏無人繼承遺產的清算程序。遺產清算程序一般包括收取被繼承人之債權、清償被繼承人債務、交付受遺贈物等內容。但是遺產清算由誰行使、如何行使我國繼承立法并無規定。通過對域外無人繼承遺產處理程序的立法考察,可以看到我國關于無人繼承遺產處理的規定過于粗糙,且不易操作。
三、無人繼承遺產處理程序之構建
(一)遺產管理人的確定程序
設立遺產管理人的程序主要包括:遺產管理人的確定;遺產管理人的職責;遺產管理人的權利和義務。關于繼承人不明之財產的遺產管理人的選任,應在借鑒其他國家相關立法的基礎上,并結合我國實際進行規定。在被繼承人死亡后,如果其遺產超過7日無人主張繼承的,被繼承人居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或其所在單位,應于繼承開始后盡快向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基層法院報告。法院在接到報告后應盡快查明情況,并指定遺產管理人。法院應在接到報告后1個月內指定遺產管理人。遺產管理人可具體行使哪些職責,建議可借鑒國外或港澳臺地區立法的相關規定。在遺產管理人確定之后,首先,應由遺產管理人負責編制遺產清冊。第二,遺產管理人為保全遺產或待出現之繼承人、受遺贈人之遺產利益,可代替被繼承人提起訴訟。第三,遺產管理人應向法院提出書面申請,申請法院對遺產之繼承人、受遺贈人以及債權人等發出公告,通知其在規定期限內申報權利。第四,遺產管理人還應負責收取被繼承人債權、清償被繼承人債務、交付剩余遺產等。關于遺產管理人的權利和義務,可參考臺灣民法之相關規定。
(二)設立搜索繼承人等利害關系人的公告程序
就搜索繼承人以及受遺贈人、債權人等其他利害關系人的公告程序,像德國、日本和臺灣地區都分開進行。筆者建議,為盡早結束因繼承人不明而導致的財產關系的不穩定狀態,搜索繼承人和受遺贈人、債權人等可同時進行。并對申請主體、公告內容、公告方式及期間、申報權利等做相關規定。
(三)設立無人繼承遺產的清算程序
首先,制定遺產清算方案。在申報期間內,遺產管理人不得向任何債權人和受遺贈人清償債務和交付遺贈。申報期滿,遺產管理人應制定遺產清算方案,報法院批準后執行。第一,清償債務優先于交付遺贈;第二,有優先權的債權優先于普通債權;第三,未到期債權應扣除未到期利益;第四,遺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時,應按比例清償;[4]第五,如出賣動產仍不能清償債務,此時可出賣不動產,但須經法院批準。其次,宣告遺產為無人繼承遺產。遺產管理人清償債務、交付遺贈后,如有財產剩余,應將剩余財產上交法院,法院應宣告該遺產為無人繼承遺產,并公示一個月。在公示期滿后,法院應判決該遺產收歸國有或集體所有。
無人繼承遺產處理程序的構建,確保了繼承制度的完整性。在現實生活中,被繼承人死亡后遺產處于無人管理地步的情況并不少見,所以,設置無人繼承遺產處理程序有其必要性。我國《繼承法》僅僅規定,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的遺產,收歸國有或集體組織所有。但如何確定遺產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法律并未規定。該條規定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我們要學習國外優秀的制度、理論,總結有益經驗,但也不能簡單的照搬國外的法律制度,應根據我國國情靈活的運用。這樣才能建立起真正適合我國國情的無人繼承遺產處理程序,從而完善我國的繼承制度。
[參考文獻]
[1]王書江譯.日本民法典[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173.
[2]羅結珍譯.法國民法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25.
[3]臺灣地區“民法典”第1177、1178、1178-1條.
[4]譚艷.遺產債務清償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