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實現中的權利:困境兒童社會保障政策研究

2017-04-07 21:59:03李洪波
求是學刊 2017年2期

摘 要:殘疾兒童、家庭貧困兒童、家庭監護缺失及監護不當兒童構成困境兒童群體。當前,我國困境兒童的發展權在從法律權利向現實權利轉變的過程中遇到了“保障性”障礙,兒童福利制度的不完善突顯出來。與成人群體社會福利目標主要體現為生存權的保障不同,兒童社會福利救助是與其發展權積極相關的,對于兒童而言,發展權是建立在生存權基礎之上的,由受教育權和參與權保障的基本權利。加強困境兒童社會保障工作,完善困境兒童的社會救助體系是當前實現困境兒童權益保護的現實路徑。

關鍵詞:困境兒童;兒童福利;社會保障政策

作者簡介:李洪波,男,研究員,黑龍江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從事未成年人保護法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農民工隨遷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研究”,項目編號:13BSH019;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項目“農民工隨遷子女城市社會融入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41090;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農民工隨遷子女學校生活支持系統研究”,項目編號:JJ131213014

中圖分類號:D922.1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504(2017)02-0100-07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兒童受侵害事件頻繁出現并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而畢節留守兒童自殺、南京幼童餓死等惡性事件的發生,更是讓“困境兒童”一詞成為弱勢兒童群體的代名詞迅速進入人們的視野,備受社會各界和政府關注。相應地,對困境兒童相關問題的探討也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兒童作為未成年人,理應受到來自家庭以及國家的更多的呵護和關愛,他們更好地生存、發展、受到保護不但是一個家庭應該承擔的義務,更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而困境兒童作為兒童中的不幸群體,更需要國家通過法律的途徑建立健全受助和保障體系,確保這一特殊群體的利益可以得到來自國家的保護和救助。現實中,我們看到我國針對兒童的有關立法并不完善,如僅有《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義務教育法》等,有關兒童福利的法律法規散見于其他法律中,沒有制定一部完備的兒童福利法,并未形成系統的、獨立的兒童福利法律體系。而兒童監護方面的規定則依附于婚姻家庭法律法規當中,有關困境兒童的法律法規以及規章制度更是不成體系,盡管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強孤兒保障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0〕54號),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國發〔2016〕13號)、《關于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國發〔2016〕36號),對困境兒童的權益有了兜底性保護,但是這些意見由于位階底,難能給予其法律上的重任。現實中,相關法律的缺失使得困境兒童權益保護處于尷尬境地。

在我國有關困境兒童的立法缺失的情況下,困境兒童社會保障政策就顯得尤為重要。以南京幼女餓死事件為例,幼兒父親因吸毒在監獄服刑,母親曾有吸毒史,無業,經常幾天不見人影,家里斷米是家常便飯,盡管社區警察和好心鄰居經常照顧兩名幼兒,但卻無法對幼兒實行24小時監護。有好心人提出送孤兒院,但由于目前我國只有父母雙亡的未成年人、殘疾兒童、棄嬰才能進入體現國家監護制度的兒童福利院,其他未成年人還無法獲得國家的監護。1這種有監護人但監護人沒有盡到監護義務的,無法送入孤兒院也無法獲得特殊救助。這就在社會保障政策上為這類兒童獲得國家救助設了一道“關卡”。事件發生在國發〔2016〕36號意見發布之前,由于法律和政策的缺位,使得這兩名幼女無法及時獲得救助而發生慘案。根據國發〔2016〕36號意見,“困境兒童包括因家庭貧困導致生活、就醫、就學等困難的兒童,因自身殘疾導致康復、照料、護理和社會融入等困難的兒童,以及因家庭監護缺失或監護不當遭受虐待、遺棄、意外傷害、不法侵害等導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脅或侵害的兒童。為困境兒童營造安全無虞、生活無憂、充滿關愛、健康發展的成長環境,是家庭、政府和社會的共同責任”2,意見進而提出堅持家庭盡責、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和分類保障的原則,并對分類保障進行了細化。“國務院的這個文件緊緊圍繞困境兒童生存發展需要,對困境兒童基本生活、教育、醫療、監護和安置、福利服務等各方面做了相應的政策安排?!盵1]可以說,這是目前我國針對困境兒童相應權利進行保障的比較全面的政策安排,這些政策能否貫徹落實是能否實現困境兒童權益保護的基本要求。

當前,我國以發展權為核心的困境兒童的基本權利在從法律權利向現實權利轉變的過程中遇到了“保障性”障礙,這就需要對現有社會保障政策進行全方位解讀,真正貫徹落實到位。兒童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作為國家的“最低核心義務”需要立即予以實現。在國家為困境兒童提供保護性生活條件,提供經濟救助、教育支持、替代監護的基礎上,通過增強家庭的“保護力”來促進“家庭盡責”,進而增加兒童的福祉。

二、困境兒童社會保障是國家的最低核心義務

我國政府一直致力于“織密社會保障的安全網”,讓困境兒童“不哭”,把“困境兒童保障作為社保兜底機制的重要內容”,把困境兒童社會保障作為國家的最低核心義務之一。

(一)中國兒童發展規劃:從優先到最大利益

發展權是基于弱者更好生存的權利,它最早出現在1969年《不發達國家的發展權利》報告中。發展權包括獲得食物權、身心保健權、受教育權、住房權以及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等諸多要素。在已經被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兒童的四項基本權利中,發展權是其核心,也是各國兒童福利政策的目標。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國政府已經制定和實施了三個《中國兒童發展規劃綱要》,其演進突顯出對兒童發展權的保護。

在兒童發展問題上,我國從兒童優先發展過渡到兒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充分表現了國家在兒童問題上的立場的堅定?!毒攀甏袊鴥和l展規劃綱要》把重點首先放在“人口、計劃生育”上。在“保護處于困難條件下的兒童”中還是把重點集中在殘疾患兒的早期診斷、護理、康復和教育工作上,把經濟困難兒童的救助還放在繼續實施“希望工程”,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兒童就學的層面。顯見,《九十年代中國兒童發展規劃綱要》作為我國第一部以兒童為主體、促進兒童發展的國家行動計劃,是參照世界兒童問題首腦會議通過的《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世界宣言》和《執行九十年代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世界宣言行動計劃》的產物,對我國兒童權利的保護還局限在生存權的基礎上,還沒有明確提出“兒童優先”的原則。

新世紀之初,流動兒童、留守兒童的保健、教育、保護問題成為重大社會問題,侵害兒童人身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時有發生。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年)》明確提出“兒童優先”原則,提出了“依法保障兒童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優化兒童成長環境,使困境兒童受到特殊保護”,使我國困境兒童特殊保護上升到兒童發展規劃的高度。在這期間,我國政府修訂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專門就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問題進行了法律規定。兒童的健康問題、教育問題、法律保護、環境支持等被高度重視。此間,國外對困境兒童的相關扶持策略也被介紹到我國。比如美國的虐童預防中心關于減少生活負擔過重且有暴力隱患家庭對3—5 歲兒童的侵害可能而采取的家訪和親子關系訓練;以及實施早期開端計劃,為0—3歲低收入家庭提供嬰幼兒早期發展服務,為困境家庭孕婦提供孕婦產前健康檢查,并通過為父母提供可從事的工作實現父母的經濟獨立;等等。這些策略后來在我國關于困境兒童權益保障的措施中有所顯現。

《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首次在“兒童優先”的原則之上,提出兒童發展規劃的“兒童最大利益原則”。通過創建兒童友好型社會環境“建設普惠型兒童福利制度”,“拓展兒童福利范圍、提升兒童福利水平”,把兒童福利層次帶到一個新的高度。首次在“目標與策略措施”中提到“兒童與福利”,明確要擴大兒童福利范圍,推動兒童福利由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的轉變。新的兒童發展綱要敦促一系列針對不同類型困境兒童社會保障內容的政策出臺,例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和改進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的意見》《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以及綜合性的《國務院關于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以“為貧困和大病兒童提供醫療救助”為核心,提高兒童基本醫療保障覆蓋率和保障水平,以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為兒童的生命健康權實現護航。綱要還特別強調了滿足孤兒生活、教育、醫療和公平就業等基本需求,提高孤兒家庭寄養率和收養率,為以孤兒基本生活保障為核心的,覆蓋棄嬰和艾滋病病毒感染兒童在內的困境兒童基本生活國家保障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其他困境兒童通過低?;蚺R時救助等方式獲得基本生活保障提供了基礎。

(二)我國的兒童福利框架

第一層級是以1989年《兒童權利公約》為代表的國際通行的兒童福利政策。1991年3月,我國政府簽署《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世界宣言》和《執行九十年代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世界宣言行動計劃》,標志著我國政府正式接受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兒童福利理念與兒童權利保障,并正式與國際兒童福利事業接軌,制定和執行符合我國國情的兒童福利政策,已經出臺的三個《中國兒童發展規劃綱要》就是成果。

第二層級是遵照國際慣例和國際兒童公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兒童法,這是我國兒童福利政策框架的核心。如1991制定、2006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通過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和司法保護實現兒童的生存權、發展權、受教育權和參與權;1986年制定、2006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使包括留守兒童、流動兒童在內的困境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權利通過“兩為主”政策的合法化和義務教育的戶籍制分割的取消得以實現。

第三層級是國務院和國務院各職能部門制定、頒布、實施的各類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政策規定。如2015年的《關于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標志著落實兒童監護的國家責任進入操作階段。2016年的《關于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在明確自身殘障兒童、貧困家庭兒童、家庭監護缺失或監護不當兒童為“困境兒童”的基礎上,形成家庭盡責、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困境兒童保障工作格局。這使得我國兒童福利政策從對“孤兒”的救助上升到對“困境兒童”的救助,是兒童福利政策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第四層級是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府制定和執行的地方法規、行政規定。例如2016年6月北京市出臺《關于建立北京市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的意見》,在確定5類重點保障困境兒童的分類扶持標準的基礎上,明確提出建立困境兒童生活費動態調整機制,其生活費標準根據本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困境兒童生活需求適時調整。2016年6月山東省出臺的《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浙江省出臺的《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條例》等分別對不同類型的困境兒童社會保障做出規定。

第五層級是最貼近兒童的市、區、縣及社區有關兒童福利服務的政策規定。如北京市房山區先期組織實施了為期一年的重大疾病和意外傷害保險項目試點,對所有房山戶籍0—3歲嬰幼兒給予保險年度45元的全額保費補貼,在嬰幼兒遭遇重大疾病、意外傷害等情況下,可以獲得1萬至5萬元的保險賠付或醫療費用報銷。

三、社會保障為困境兒童提供保護性與替代性服務

隨著年輕一代對“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忠誠于婚姻”觀念的質疑,以及婚前性行為和婚內出軌的屢見不鮮,傳統的婚姻關系和家庭關系處于持續的變遷中,“問題家庭”的出現和頻繁的“家庭問題”使得一些機體健全的兒童陷入生存和發展的困境,他們被家庭忽視,食物、安全等基本需求得不到保障,是事實上的“孤兒”,需要社會福利的救助,提供保護性甚至是替代性的社會服務,實現有效的監護,確保兒童身心健康地成長。

(一)社會保障包括社區的特別關注

在“南京幼女餓死事件”中,社區并未置若罔聞。然而,這個被社區了解的家庭最終還是在社區的忽視中釀出了悲劇。悲劇拷問兒童社會福利政策:除了經濟上的救助還應當包括什么?顯然,對困境兒童而言,社會福利是社區需要特別關注的首要問題。身處監護缺失或監護不力家庭中的兒童,常常是事實上的無人照顧兒童,他們需要社區的特別關注。南京餓童事件不是個案,它只是兒童遭受家庭暴力或嚴重忽視的惡性案件中的一起,這樣的兒童被家庭成員虐待和忽視不能得到及時發現,也沒有福利機構對其施以保護,而監護人資格的撤銷更因為國家監護的缺位而無法實現。為此,針對大量父母不依法履行監護責任或濫用監護權對兒童虐待、嚴重忽視等侵犯兒童權利的案件,在社區層面應當設置有效的監督系統。通過強制報告制度對特殊家庭中的兒童狀況進行檢測,民政部門應設立兒童遭受暴力傷害舉報熱線并向社會公布,廣開發現路徑,號召鄰居協助發現報告問題。

(二)社會保障包括有“家”可歸

畢節5名流浪兒童在一個寒冷的雨夜試圖在垃圾箱里互相取暖,在火盆帶來一絲溫暖之后,他們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人們哀嘆:孩子們,天堂是溫暖的家,你們將不再流浪。5名流浪兒童離開了冰冷孤獨的世界,還有那么多流浪兒童和他們一樣沒有親情的關愛,甚至沒有一頓飽飯,隨時都處在被脅迫的危險境遇中?!秶鴦赵恨k公廳關于加強和改進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的意見》要求幫助流浪兒童及時回歸家庭,并強調了救助機構要對流浪兒童家庭的監護能力進行評估:對于確實無力撫養的家庭,由救助機構協助委托他人代為監護;對于有能力卻不履行監護責任的,可向人民法院申請撤銷其監護人資格,依法另行指定監護人。但是,由于“代為監護”和“另行指定監護人”在我國當前的社會救助實踐中還很難實現,導致其通常僅僅停留在把流浪兒童送回家的層面,因此,“屢送屢返”現象很普遍。我國現有的流浪兒童救助與保護機構、設施及人員不足,缺少全國性的兒童福利機構,使得“代為監護”的義務無法履行,進而使得“撤銷監護人資格”的懲罰流于形式,不具有威懾力。為此,迫切需要國家盡快建立強有力的兒童保護綜合機構,將流浪兒童納入孤兒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范疇,由兒童福利機構撫養,使流浪兒童有“家”可歸。

(三)社會保障包括留守兒童有效監護

“海南萬寧小學校長開房事件”“安徽潛山小學校長性侵案”等校園性侵案被媒體曝光后,以留守兒童為代表的困境兒童所遭遇的生存危機和“熟人侵害”,使困境兒童人格權益的法律保護問題上升到一個要求在法制社會法律必須做出回應的焦點問題。《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指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已經超過 六千萬。1留守兒童不等同于家庭經濟困難兒童,他們中很大一部分經濟上并不貧困,但是由于缺乏父母的關愛和有效的監護,他們的安全、教育和生活仍然堪憂,在心理上甚至弱于生活在父母身邊的貧困家庭的子女,他們是事實上的“困境兒童”。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促進子女隨遷,因此,流入地政府為農民工隨遷子女提供積極的社會服務,幫助兒童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是留守兒童社會福利的重要體現。在不能隨遷之前,誰來監護留守兒童?除了隔代監護、親戚寄養以外,還有許多未滿16周歲就獨自居住的留守兒童,這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19條明確禁止的??h鄉政府及村民委員會應當介入留守兒童的監護工作中,為他們提供支持性服務。

四、支持性服務促進“家庭盡責”

困境兒童社會保障政策由文本變為現實需要切實的支持性服務。國發〔2016〕36號意見把“家庭盡責”作為第一條基本原則,但事實上那些因為家庭經濟困難、父母無力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以至生存環境的情形,就需要政府和社會支持家庭盡責,為孩子們提供醫療保障和及時的治療,免費教育和心理疏導,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

(一)為農民工子女隨遷提供便利

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從源頭上逐步減少留守兒童。隨父母遷移,和父母一起在城市生活、學習,對盡快減少留守兒童最具現實意義。融入是一種生存方式,農民工隨遷子女發展路徑的探尋也就是更好的生存路徑的探尋過程。從“流入”到“融入”體現了政府和社會對農民工隨遷子女城市社會發展認識方式的轉變,同時也為農民工隨遷子女及其家庭在這一過程中的自身貢獻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單向度的“救濟”轉向了旨在使隨遷子女“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的“增權”過程,這將成為新時期農民工隨遷子女城市社會發展路徑的新取向。隨著“兩為主”政策的深入以及城市學齡兒童數量的遞減,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的就學機會問題的矛盾已經不再是問題的關鍵,我國現階段基礎教育里仍然存在著成績落差和階層群聚,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開始顯示出超越戶籍的意義。當下,關鍵的問題在于如何使孩子適應成就本位的學校文化,從自身努力、家庭支持開始逐步適應城市生活并獲得發展。

(二)保障困境兒童的基本醫療

人權專家阿斯布佐恩·艾德(Asbjorn Eide)提出國家應對人權的實現至少要承擔尊重、保護和實現三個層次的義務。[2](P4)作為第三層次義務的“實現的義務”,是使法定權利變為現實權利的積極義務,意味著國家在權利保護中發揮著越來越積極的作用并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殘疾兒童擁有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人權,但是由于自身的殘疾他們往往被排斥在權利之外。尊重、保護和實現殘疾兒童的生命健康權,國家需要保障以殘疾兒童為代表的困境兒童的基本醫療,建立康復救助制度,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和心理負擔。北京市的保障措施中特別關注了“貧困家庭重病殘疾兒童”,在繼續享受分類救助待遇基礎上,按照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生活費標準的40%為其疊加發放生活費;建立嬰幼兒重大疾病和意外傷害保險制度,對0—3歲困境家庭嬰幼兒免費投保重大疾病險,給予全額保費補貼;建立殘疾兒童護理補貼制度,按殘疾等級給予其家庭每月100—300元的護理補貼。這樣就鼓勵貧困家庭積極為嬰幼兒投保重大疾病和意外傷害險,有效減輕家庭在兒童面臨意外傷害或重大疾病時的經濟負擔,提高家庭抵御因傷致貧風險的能力,有效防止因為治不起病而溺嬰、棄嬰的現象,增強家庭保護的能力,使困境兒童中的患病和殘疾兒童可以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維護兒童的生命健康權。在補貼的基礎上,為保障困境兒童的基本醫療,各醫院應當開設困境兒童就醫“綠色通道”,解決困境兒童就醫墊付費用的困難,直接由醫療保險機構支付。面對大城市醫院就診費用高、醫護人員緊張的現實,國家應更重視社區醫療機構的建設,逐步改善困境兒童“家門口”的醫療救助環境。

(三)為困境兒童提供免費教育

“兜底保障”和“精準幫扶”是我國政府保障困境兒童權益的工作方針。美國政治哲學家亨利·舒(Henry Shue)在其撰寫的《基本權利》中提出了國家義務的三個類型,即“避免剝奪”的義務、“保護不被剝奪”的義務和“幫助被剝奪者”的義務。[3](P52-53)國家應當保護包括殘疾兒童在內的所有困境兒童的受教育權,因為,受教育越來越成為現代人存活和發展的前提。國家要保障困境兒童入學機會平等、就學過程平等和學業結果平等。針對困境兒童可能因為貧困而輟學的狀況,一方面通過強制力保證父母送孩子上學,另一方面為他們提供免費教育,不僅在義務教育階段,還包括義務教育后的高中教育階段,特別是對就讀職業學校的困境兒童提供助學金和補助。作為國家在教育方面的最低核心義務,國家應確保公民在非歧視的基礎上進入公共教育機構接受教育,禁止在教育機會獲得方面的任何歧視。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受教育問題特別報告員卡塔琳娜·托馬斯瑟夫斯基(Katarina Tomasevski)最早提出國家在教育上的“4-A”義務,即國家所提供的教育,應體現出可獲得性、可進入性、可接受性和可適應性。[4](P65-66)“可獲得性”是指一國必須有足夠數量的教育機構和教育項目以使每個兒童都可獲得受教育機會,并且這些教育機構應有基本的校舍建筑、衛生設備、安全的飲用水、經過訓練并由國家支付工資的教師、教學設備材料等。顯然,我國農村還大量存在的以留守兒童為主體的鄉村學校是不具備作為“可獲得性”承載物的資格的。散布在城鄉接合部的農民工子女簡易學校顯然也不符合這一要求。在互聯網廣泛應用的今天,教育的“可獲得性”需要有和圖書館性質相似的計算機設備以及信息技術等條件?!翱蛇M入性”是指每一個人應不受歧視地進入教育機構,“可進入性”包括“非歧視”的以同樣的學生身份進入教育領域,沒有人因為任何理由被排斥在教育領域之外,不論他身處怎樣的困境?!吧眢w可進入性”,即教育必須在個體可安全到達的限度內具有可進入性,包括在較為合理的地方設置教育機構,學生可以便利地上學,或通過信息技術接受教育。當前,我國部分農村出現“空心化”,是否因為“空心”就撤并“村小”?網絡上呈現的日本北海道JR石北線舊白瀧車站為了十幾個高中生乘車上學,延期關閉過車站三年,直至最后一名高中生畢業,在這名女高中生結束畢業式后,車站正式關閉。這一報道觸動了每一個人心中最溫暖的部分,真正實現了教育的“身體可進入性”。對于家庭困難的困境兒童,“經濟的可進入性”是保障其教育權利的關鍵。高額的教育成本是阻塞困境兒童繼續求學實現人生跨越的最大障礙。影響兒童接受教育的原因,除了地理原因、家庭經濟原因,還有家庭、學校、社區所提供的文化支持。在托馬斯瑟夫斯基的“4-A”國家義務中,還包括“可接受性”和“可適應性”?!翱山邮苄浴笔侵附逃男问胶蛢热荩ㄕn程和教學手段,必須對學生和父母具有可接受性,即對家庭文化的適切性和良好的質量;“可適應性”是指教育必須是彈性的,能夠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在學生社會化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多種需求作出回應。面對我國困境兒童的教育,學校、社區都應當作出最快速的反應,畢竟兒童的教育關鍵期稍縱即逝。

(四)發揮村(居)民委員會在困境兒童幫扶中的作用

“在村(居)民委員會設立兼職或專職兒童福利督導員”是國務院《關于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的一個亮點,也是實現困境兒童保障政策目標的關鍵點。我國有69 萬個村(居)民委員會,如果設立兼職或專職兒童福利督導員政策能夠落到實處,全國將有不少于69萬名工作在“最后一公里”的兒童權利衛士,以負責困境兒童保障政策宣傳和日常工作為己任,全面排查、定期走訪及時掌握困境兒童生活、監護、心理問題、疾病救助和就學等情況,同時指導和監督家庭依法履行撫養義務和監護職責,做到及時發現日常問題解決問題,及時反映棘手問題防患于未然?!霸诖澹ň樱┟裎瘑T會設立兼職或專職兒童福利督導員”是我國兒童福利走向普惠化的保障機制起點,可以改變先前由“有關部門”負責的含混狀態,使困境兒童福利問題有專人負責,責權明確,推諉現象將得到進一步遏制。

結 論

困境兒童權益保障作為國家兒童權益保障體系“木桶”上的“短板”,決定了我國兒童權益保障的高度。盡管我國兒童權益保障體系不斷健全,生存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但仍有很多兒童因家庭貧困、自身殘疾或缺乏有效監護,不能健康安全地生活、快樂愉悅地學習并取得成績,不能獲得良好的經濟狀況,在體面的家庭和社區中生活。兒童的生存和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評價一個國家的兒童福利政策不僅要看福利是否落實到每一個需要保護的兒童的身上,還要看‘紅利是不是能夠涵蓋兒童的全面需求?!盵5](P30)當前,我國困境兒童的發展權在從法律權利向現實權利轉變的過程中遇到了“保障性”障礙,兒童福利制度的不完善突顯出來。與成人群體社會福利目標主要體現為生存權的保障不同,兒童社會福利救助是與其發展權積極相關的,對于兒童而言,發展權是建立在生存權基礎之上的,由受教育權和參與權保障的基本權利。加強困境兒童社會保障工作,明確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保障的內容和標準,提供支持性服務和補充性服務實現困境兒童的醫療保障和教育保障,通過保護性服務和替代性服務實現履行國家監護責任,是實現困境兒童權益保護的現實路徑。

參 考 文 獻

[1] 《民政部就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答記者問》,載《中國應急管理》2016年第6期.

[2] Asbjorn Eide.“The Human Right to Adequate Food and Fredeom from Hunger”, in Food and Agricultuer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The Right to Food:In Theory and Practice, Rome, 1998.

[3] Henry Shue. Basci Rights:Subsistence,Affluence and U.S. Foreign Polic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4] 申素平:《教育法學:原理、規范與應用》,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5] 周佳:《處境不利兒童平等發展權的社會保障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 李宏弢]

Abstract: Disabled children, children of poor family, children lack of custodianship and improper custodian contribute to the group of children in difficulty. The development right of these children in our country confronts “safeguard”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turning from legal right to realistic one and childrens welfare system is imperfect, which is conspicuous. Different from the aim of social welfare of adult group which embodies in existence right, childrens social welfare ai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development right, which is, to the children, based on existence right and consists of educational right and participation right. It is realistic to strengthen social safeguard work for these children and perfect their social aid system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protection of their welfare.

Key words: children in difficulty, childrens welfare, social safeguard policy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洲极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2021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 性欧美在线|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亚洲精品麻豆| 成人国产免费|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91视频|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午夜不卡|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福利视频久久|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国产理论一区|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免费毛片视频| 精品福利网|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 91激情视频| 欧美高清三区| 亚洲高清无码久久久| 久一在线视频|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国产福利小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久久黄色视频影|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国产黑人在线|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婷婷亚洲最大|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免费的|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亚洲第一区在线|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亚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91精品国产91欠久久久久| 欧美a级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毛片不卡|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 日本免费一区视频| 欧美色伊人|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中日韩欧亚无码视频| 亚洲天堂777| 青青国产在线|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福利视频99| 99精品在线看|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日韩 欧美 小说 综合网 另类| 91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久久6免费视频|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