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蘇京 蔣宏偉
摘要:對于公安機關已經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檢察機關在受理審查起訴時,一律重新辦理取保候審,有的地方甚至將檢察機關沒有重新辦理取保候審評價為司法不規范,筆者認為此種做法不妥,并從取保候審的性質、法律嚴肅性、犯罪嫌疑人權利保障及節約司法資源等方面加以論述。
關鍵詞:檢察機關;重新;取保候審
中圖分類號:D9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8-0158-01
作者簡介:夏蘇京(1971-),女,漢族,江蘇揚州人,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人民檢察院,未檢科科長,研究方向:刑法、刑訴法。
司法實踐中,存在檢察機關在收到公安機關移送起訴的案件后,對于公安機關已經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無論取保候審是否即將到期無法完成審查起訴或者保證人不愿不宜擔任保證人需要予以變更等情形,一律重新辦理取保候審,有的地方甚至將檢察機關沒有一律重新辦理取保候審評價為司法不規范,其根據在于《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一百零二條的規定:“公安機關決定對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審,案件移送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后,對于需要繼續取保候審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依法重新作出取保候審決定,并對犯罪嫌疑人辦理取保候審手續。”筆者認為這種做法值得商榷,理由如下:
首先,取保候審的性質決定了檢察機關無需一律重新辦理取保候審。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取保候審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公檢法三機關依法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證人或繳納保證金,以擔保其隨傳隨到的一種強制措施。可以看出,取保候審的性質在于短時間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以保證刑事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我國《刑事訴訟法》賦予了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均可以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的權力。但不同機關決定采取取保候審措施,其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保證刑事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如果取保候審不存在即將到期無法完成審查起訴或者保證人不愿不宜擔任保證人需要予以變更等情形,能夠保證刑事訴訟活動順利進行,檢察機關就沒有必要對其再次適用取保候審。
其次,一律重新辦理取保候審無實際意義,且有損法律嚴肅性。據筆者統計,司法實踐中,取保候審即將到期無法完成審查起訴或者保證人不愿不宜擔任保證人需要予以變更等情形的犯罪嫌疑人在公安機關移送起訴的案件所占比例很小,絕大部分案件都是取保候審期限仍較長足夠完成審查起訴或未出現需要變更保證人等特定情形的犯罪嫌疑人,如果檢察機關對此類犯罪嫌疑人一律重新辦理取保候審,也就意味著犯罪嫌疑人要在公安機關取保候審并未期滿的情況下要重新辦理取保候審手續。這種做法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因為無論是檢法兩個機關的哪一個機關決定對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審,最終的執行機關都是公安機關。同時,取保候審期限未到期且未違反相關規定的情況下,檢察機關再次對犯罪嫌疑人辦理取保候審,會給犯罪嫌疑人造成誤解或者疑問,認為公安機關與檢察機關在采取強制措施方面“各自為政”,有損法律嚴肅性。
再次,一律重新辦理取保候審對犯罪嫌疑人不利。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取保候審最長不得超過十二個月。但十二個月是公檢法三機關取保候審的總期限,還是每個機關單獨取保候審的期限,刑訴法并沒有給予明確規定。公安機關已采取取保候審,如果檢察機關僅僅是重新繼續辦理,實質上也就意味著公安機關的取保候審期限自動終止,重新計算取保候審期限。而如果取保候審時間過長,就會使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受到較長時間的限制,不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權利和其他合法權利。
最后,一律重新辦理取保候審造成司法資源浪費。犯罪嫌疑人在公安機關偵查階段被取保候審,案件移送到檢察機關審查起訴后,如果檢察機關一律重新辦理取保候審,大大增加了檢察機關和公安機關辦案人員的工作量。檢察機關重新辦理取保候審時,從簽發取保候審決定書,告知相關權利義務,交付公安機關執行,到公安機關執行后函告檢察機關等有一系列嚴格的程序,公安機關執行取保候審的程序同樣較為繁瑣,對當前案多人少的檢察機關公訴部門和辦案壓力較大的公安機關來說,一律重新辦理取保候審在一定程度上浪費了司法資源。同時,犯罪嫌疑人或保證人因再次被取保候審或再次提供擔保增加了負擔,不符合訴訟經濟原則。
綜上,筆者認為,應正確理解《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一百零二條的規定中的“需要”的含義,明確在取保候審期限已即將到期無法完成審查起訴或者保證人不愿不宜擔任保證人需要予以變更等情形下,檢察機關重新辦理取保候審,而對于其他非特定情形無需一律重新辦理取保候審。
[參考文獻]
[1]郭嬌玉.取保候審制度新探[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01:109-111.
[2]袁群.刑事訴訟法修改施行后公安機關在取保候審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師,2016,08: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