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勝嵐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命源泉,對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自人類社會產生以來,除水患、興水利就是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類正面臨日益復雜的水問題。為了深入探討涉水事務與社會的關系,河海大學于2016年11月20日召開了“水與社會”學術研討會。此次會議由長三角環境與社會研究中心、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河海大學社會學系和河海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主辦,《學?!肪庉嫴?、《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編輯部和《鄱陽湖學刊》編輯部協辦。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江蘇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河海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蘇州大學、山西大學、安徽師范大學和云南省社會科學院等高校及科研機構的20余位專家學者,以“水與社會發展”“水利與社會”“海洋與社會”等為主題,就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社會發展等問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一、水、移民與社會發展
水問題是一項重大的社會問題,它還引發了很多次生問題。水問題不僅直接影響了當下人們的生產與生活,而且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影響日益明顯,亟需學界開展更為深入的學術研究。
區域性惡劣的生存環境既會加劇貧困問題,也會制約脫貧進程。宋林飛(江蘇省人民政府參事室)認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在于找準和補齊短板,而貧困就是最突出的短板。鑒于惡劣的生存環境與貧困之間的關系,他將環境移民視為反貧困的重要手段,并主張結合社會力量幫助貧困地區的弱勢群體。他指出,環境移民包括三類,其中:因洪澇、干旱和泥石流等災害性環境事件導致的環境移民可稱為“環境災害移民”;因水土流失、沙漠化和荒漠化等生態環境退化引起的環境移民可稱為“生態移民”;而因環境污染事件導致的環境移民可稱為“環境污染移民”。據其報告,全國各地自2001年起,先后開展了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截至2015年底,中央補助投資累計363億元,易地搬遷貧困人口已經達到680多萬人。此外,該報告還立足于我國農村存在一批“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實情,提出要加快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脫貧的建議。施國慶(河海大學)認同宋林飛闡述的反貧困與建設小康社會之間的關系,指出貧困地區大多存在水害和缺水等水問題,解決水問題有助于促進小康社會建設。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為保證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我國一直高度重視水利建設。但是,農村水利面臨著“灌溉最后一公里”的問題。賀雪峰(華中科技大學)認為,表面上看,“最后一公里”(水利設施竣工了,但是農民田間地頭的毛渠不通,致使大中型水利設施難以發揮實效)是工程問題,但事實上是治理問題和組織問題,因為即使國家修建了完善的水利設施,但把分散的農戶協調起來使用水利設施并不容易。這需要分攤水費,需要農戶協商達成共識,只要有一戶想“搭便車”,就會有更多農戶跟進,從而導致使用大中型水利設施的行動失敗。這種現象導致的干旱被稱作“治理型干旱”。所謂“治理型干旱”不是真的干旱,也不是現有工程無法將水抽到田里,而是農村基層組織渙散無力,不能組織農民分攤用水成本。他在安徽皖河農場調查時發現,皖河農場在生產自救方面的能力明顯高于周邊農村,有著合理的排灌體系以及科學的管理隊伍,抗洪能力強,能夠旱澇保收。通過比較研究,他主張充分利用我國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制度優勢,解決“治理性干旱”。他認為,“灌溉最后一公里”是各個國家和地區面臨的普遍問題,而我國農村具備的集體土地制度是解決這一問題的獨特資源,他主張學術界和政府機構利用好這一制度優勢以改善農村水利治理。鄭曉云(云南省社會科學院)認為,農民對公共事務的關心和投入下降、缺乏強大的組織建設是農村水利管理不善的原因,賀雪峰從土地制度這一大背景思考農田水利激發了新的研究思路。
水利風景區是國家保護地體系中的重要類別。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水利風景區成為高附加值的發展載體。蘇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以廣東水岸公園、四川仙海湖特區和浙江仙居為例,提出了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面對水流相關保護地的社會角色、利益結構發生轉變的現狀,如何發展水流相關保護地的思路。他以“水流”為中心,以水利風景區為例,對水流相關保護地的社會角色和利益結構展開分析,認為要科學地將具有區域特色的水利風景區建設成為國家公園的組成部分,將貼近人居環境的水利風景區建設成為綠色的生活生產空間。他主張將國家政策與地方水資源性質、經濟狀況相結合,對水流相關保護地進行規劃建設,側重“供給方”政府改革,將水流產權問題作為切入點剖析相關利益結構的變化。他認為,我們既需要積極推進環保工作,也需要在追求綠色的過程中讓利益相關者都能得到“實惠”,如此才能讓環保具有可持續性。張俊峰(山西大學)立足于蘇揚描述的水流相關保護地的建設思路,指出每個區域的水流相關保護地的建設都要根據地方特色,融入地方文明精神,體現當地的人文素養。
“水權”是理解中國社會的重要切入點。張俊峰通過對晉蒙地區歷史水權價交易問題的比較研究,提出以水為中心理解鄉土中國社會的歷史變遷,并認為歷史水權研究對于當下生態文明建設和水權制度改革具有現實意義。他運用大量史證資料,闡述了清至民國年間山西水利社會中公私水交易的類型與形式,通過列舉租水文約、典水文約、佃水文約三個史例,對蒙地的水權交易進行分析。在對晉蒙地區水權交易分析的過程中,張俊峰認為日本學界水利共同體解體說在中國北方并不能成立。水權這個概念是水資源缺失條件下的產物,當時正因為清晰的水權意識和明確的水權歸屬,才維護了正常的用水持續。他指出,土地與水的關系可能存在從“地水結合,水隨地走”到“地水分離,地隨水走”的轉變。在水資源日益匱乏、價值不斷凸顯的歷史條件下,山西水利社會存在著從“以土地為中心”到“以水為中心”轉變的可能與趨勢。鄭曉云認為,張俊峰的研究具有可行的現實價值和學術價值,目前在缺乏有效的解決民間水權糾紛的背景下,傳統的解決思路可以給我們提供啟發。
作為農業發展的基本要素,水利灌溉不僅是物質資料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水文化的精髓。鄭曉云提出,很多文明都是建立在灌溉發展的基礎上,在需要灌溉設施作為生計基礎的地區,灌溉就是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他以中國紅河流域和日本大分縣竹田直入地區為例,從文明進程與文化遺產的角度分析了灌溉發展與當地經濟進步、文明發展的互動關系。他提出,灌溉的發展是居民根據當地自然環境探索出的一種新的生態互動模式。在這種相對和諧的互動中,灌溉的發展可以促進當地農業發展模式的轉型,形成新的農業生產格局,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形成與灌溉相關的新的社會經濟關系和社會合作機制,醞釀出與之相關的水文化,進而成為當地居民的精神財富。張俊峰認為,國內外對水的研究是有傳統的,并經歷了最初的從意識形態方面探討水與國家以及水與政治的關系,轉變到對水利事務的關注。他認為,關注水對地方社會文明影響的學術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對開展水文化和水社會研究具有啟發意義。
當前,水污染形勢嚴峻,如何進行有效治理依然面臨很多挑戰。黃濤珍(河海大學)基于目前中國流域水環境治理府際關系模式以及治理中的事權劃分,指出了我國流域水環境治理面臨的困境,強調了政府間相互協調與合作的重要性。她以淮河流域水環境治理府際關系的情況為例,分析了在我國水環境治理中各政府部門縱向、橫向的交錯復雜關系,指出我國政府在水環境治理中存在縱向事權與橫向事權的權利配置交叉重疊問題、流域水環境保護與地區經濟發展公平權的沖突問題以及府際之間合作難等問題。她指出,政府部門間權責界定分明非常重要,而制度上的改善可以規避管理水流域低效的弊端。在治理水污染過程中,民間環保組織(NGO)具有重要作用。宋言奇(蘇州大學)以蘇州的民間環保社會組織為例,對我國民間環保社會組織的模式與扶持策略展開了分析。他認為,目前我國存在三種民間環保社會組織模式,即“基金會贊助模式”“政府購買服務模式”和“志愿者模式”。他的研究發現,“綠色江南”是蘇州較為典型的“基金會贊助模式”的民間環保組織,該組織曝光了鼎興電子的污染河流數據,并監督鼎興電子對污染進行整改,使河流恢復原狀,參與開展關于太湖流域高排放企業發布會,和其他四家環保組織共同發布調研報告《誰在污染太湖流域?》。鄭曉云認為,在現代社會,水與社會的關系越來越緊密,NGO對緩解水問題以及水與社會的沖突都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水社會學的理論構建和學科建構具有重要意義。施國慶針對水社會學相關議題展開了探討。他在對水的相關概念、水與社會的關系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并闡述了水社會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他認為,水社會學是用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研究水社會各個行動主體之間的互動關系及水社會運行和發展的一門社會學分支學科。所謂水社會,指的是以水為紐帶,由水資源的使用者、開發者、生產者、產品或服務提供者、運行管理者、規制者、受影響者,水生態和水環境的保護者、影響者、受影響者、規制者,以及與水關聯的社區和組織所構成的社會。他認為,水社會學主要研究水資源利用、水資源開發、水資源保護和水資源管理等社會學問題。張俊峰肯定了水社會學這一分支學科建立的必要性,認為水在當前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決定了水社會學研究的價值。鄭曉云從學科建設的角度分析,認為與水利社會學相比較,水社會學發展的潛力更大。此外,他還從學科發展體系的現實性、便利性和可操作性等角度考慮,建議水社會學學科建設初期不要囊括太多的內容,適度“瘦身”有利于學科建設。
二、水利與社會
水利及水利設施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托。作為農業大國,我國各個地區都有其地方特色明顯的水利設施及水利文化。從水利視角探討相關社會學問題、思考社會變遷,不僅有利于人們科學認識水利設施和水利管理,而且有利于推動社會發展。
水利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與水利相關的社會問題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陳阿江(河海大學)在回顧水利社會學發展歷史的基礎上,闡述了水利社會學的性質與定義,探討了水利社會學可能的研究領域。他認為,水利社會學屬于社會學按“行業分類”的社會學分支學科,且存在狹義與廣義之分,前者是指防洪與灌溉等層面的水利社會學,后者是人類社會涉水事務的水利社會學。水利社會學的研究領域兼具傳統社會學的研究領域和相關水利領域,包括組織制度、生活生計發展與“水利之害”(因水行動產生的社會問題、水利工程產生的社會后果等)。在此基礎上,陳阿江還探討了水利社會學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基礎。鄭曉云認為,水利社會學建設有其學術發展的需要和現實需求,并建議推動相關經驗研究。
王毅杰、王春(河海大學)通過對蘇北農民用水戶協會的調查和思考,分析了鄉村水利的制度設計等問題。他們認為,總體上看,蘇北各地農村水利運轉基本順利。鄉村用水秩序看似一湖靜水,但這并不意味著用水戶協會可有可無,實質上反映出村民對基層水利管理傳統的一種習慣性服從。他們的調查發現,不少農民對于水費價格偏高頗有微詞,卻只能被動承受。他們認為,農民用水戶協會制度的推行,是為了節水減排進而減輕農民的水費負擔,但更深層次的制度用意在于借此激發農民民主管理意識,并滲透到鄉村自治的其他領域。然而,制度催生的現實是農民用水戶協會與制度設計的理想狀態相差甚遠,實際運行陷入了重重困境。黃濤珍認為,在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背景下,農民用水戶協會的組織化進程以及未來承擔的新職能都有著很大的研究價值。
水利不僅僅是基礎設施,也是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一部分。吳金芳(安徽師范大學)從水環境與國家政治經濟系統、水環境與地方社會秩序、水環境與地方文化民俗、水活動與生態環境四個方面開展了水利社會研究。她認為,自然環境、水利、社會三者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水環境對地方社會秩序的構建而言,既是限制性因素又是拓展性因素;與此同時,水環境對地方文化、民俗的影響,也附上了當地水資源的性質與特色。她提出,需要從環境史的角度解析人類水活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互動。宋言奇認為,吳金芳從國家政治、地方政治和鄉村文化三個層面出發,作了很好的文獻梳理,為未來的學術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何志揚(河海大學)認為,暴雨洪水及其次生災害,是中國長期面臨的主要氣候災害類型之一,由此導致的非自愿性的災害移民規模龐大。他基于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案例的分析,認為氣候災害移民的安置政策存在供需錯配的問題,據此提出了相應的調適措施。他認為,政府機構要重視水災等自然災害的應對和受災移民安置政策的研究,轉變氣候災害移民安置的傳統思路和模式,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化的災后重建安置體系。
此外,還有學者對水利水電項目中的性別視角和傳統水利管理理念進行了剖析和解讀。王旭波(河海大學)通過描述水利水電項目社會性別影響評價工具和流程,展示了水利水電項目社會性別影響評價分析框架。她認為,社會性別影響評價工具可以幫助理解項目開展的現狀、語境以及項目對這些背景環境帶來的影響,并且在后續發展中可以用社會性別標準評估潛在的影響及其實現情況。程得中(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基于水利視角,對歷史時期巴蜀基層社會治理進行了剖析,闡述了社會各階層在水利工程建設與維護管理中的角色,提出了針對水資源分配產生的糾紛的解決措施。他希望通過分析歷史時期巴蜀基層社會水利事務的治理,可以為當下中國的新農村建設提供一些參考。宋言奇提出,可以利用《公共事物的管理治理》的思路來理解傳統社會的農田水利,認為傳統水利管理的研究可以為現代農村水利建設提供借鑒。
三、海洋與社會
學術界在“水與社會”這一主題研究中,逐漸從內陸擴展到了海洋。當前的海洋開發和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也對學界探討這一問題提出了更高要求。
崔鳳(中國海洋大學)以海洋實踐為主體,通過梳理海洋實踐的概念、具體表現和特征,分析了現代人們的海洋實踐對社會變遷的影響。他認為,海洋實踐就是人類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的實踐活動。在現代社會,利用、開發和保護海洋的各種實踐活動,在廣度、深度、動力和內容方面都演變出了有別于傳統社會的現代特點。在描述海洋實踐的全面性、合作性、開放性、高風險性、高科技性、海陸一體性及潛力性特征的基礎上,他梳理了海洋實踐活動社會變遷影響的具體表現。他認為,可以從微觀層面漁村的產生與變遷,中觀層面沿海城市的產生與變遷,宏觀層面沿海地區的變遷及區域性海洋社會的形成與變遷,來分析海洋實踐對社會變遷的影響。
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極地冰川融化等因素的影響下,海平面上升議題成為政府和公眾關注的重要內容。黃健元、梁皓(河海大學)運用SPRC(源—路徑—受體—結果)模型,從資源子系統、環境子系統、經濟子系統和社會子系統四個方面剖析了海平面上升對我國沿海地區產生的影響。他們主張通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思路來解決相關問題。其中,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健全海平面上升的預防政策體系,提升民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建立起良好的國際合作關系,等等。王歡(河海大學)基于“資源—環境—社會—經濟”耦合關系的系統分析視角,認為海平面上升對沿海地區的發展具有多方面、多層次的傳導性影響。她梳理了海平面上升對我國沿海地區的自然影響,分別是海洋和海岸防護工程、海岸侵蝕、風暴潮、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沿岸低地淹沒、近岸生態系統和海洋權益。她立足于預測和數據分析,認為未來我國沿海海平面呈緩慢上升的變化趨勢,而海平面的持續性上升還會導致沿海地區風暴潮災害頻發。張鑫(河海大學)通過對風暴潮災害損失與災害救助之間的關聯分析,提出了風暴潮災害四維救助體系的建構。她指出,風暴潮災害具有發生時間集中、地域差異顯著、經濟損失嚴重等特點,可以從時間維、空間維、邏輯維三個路徑來看待風暴潮災害損失與災害救助之間的關聯,并闡述了風暴潮災害救助保障體系建構的四個體系:風暴潮災害救助的內容體系、風暴潮災害救助的結構體系、風暴潮災害救助的層次體系、風暴潮災害救助的服務體系。
當前,我國海洋污染形勢嚴峻,衍生了很多社會問題。顧金土(河海大學)以江蘇海州灣海水質量的變化為例,分析了海洋環境污染的嚴重性。他認為,目前沿海開發的戰略定位促使漁民形成了向內和向外這兩種反應類型,即分別采取近海露天養殖和工廠化車間養殖兩種生產方式。這兩種方式在生產過程中雖然有很大的差異,但都會對海洋環境風險造成影響,只是程度有所差別。就工廠化養殖而言,它本身也積累了較高的社會風險,比如2006年11月和2015年7月“嗑藥多寶魚”的負面新聞就引起了產業災難。陳濤(河海大學)認為,海洋污染不僅導致了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引發了大量的利益沖突和維權運動。他以蓬萊19-3溢油事件中路易島居民的環境抗爭為例,分析了政府在漁民環境抗爭中角色轉變背后的利益訴求。他指出,“維穩壓力”和“去污名化”是基層政府走向漁民環境抗爭對立面的雙重機制。其中,“維穩壓力”主要源自政績考核壓力,而“去污名化”主要源自地方政府對海產品銷售(包括出口)以及沿海旅游業等經濟收入的考量。
四、結語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人類文明起源和發展的重要肇因。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人類對水資源的開發能力明顯提升,但也引發了很多問題。正如恩格斯所言:“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在對我們進行報復?!痹谌祟惿鐣顒犹貏e是不合理的水資源開采和使用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并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約制,亟待深入研究。
在本屆研討會上,來自社會學、管理學、歷史學、人口學等領域的學者就“水與社會”這一議題開展了深入探討,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反響。綜而觀之,“水與社會”學術研討會的成功召開,進一步凝聚了學術共識,推動了水與社會的學術研究,加強了學術共同體的建設。更重要的是,本屆會議的成功召開也激發了青年學者的研究熱情。與會學者紛紛表示,本屆學術盛宴中碰撞出了很多新的研究思路,期待下一屆“水與社會”研討會如期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