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晨曦
我認為靜有很多種類型,從某種方面來講,低調就是靜,是人在經受磨煉之后一種超然的美好心態。
莫言是中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圓了中國人幾個世紀的“諾獎夢”。他在領獎時說:“今后要做的就是好好寫作,低調做人,爭取寫出無愧于這個時代的作品。”正是因為這份低調,才成就了莫言這一文學大師。
靜是成功的一股內驅力,是智者韜光養晦的遠見卓識,是人生大起大落之后的恍然大悟,是生存與發展的大智,更是一種做人的美德。歷史上做事高調、內心浮躁的人何其多哉!戰國時期龐涓自恃有才,張揚跋扈,根本不把孫臏放在眼里。而孫臏寧靜致遠,不欲與人爭鋒。在魏國攻打楚國的戰爭中,“聰明”的龐涓在戰爭中被孫臏牽著鼻子走,最后以失敗告終且身首異處。難道龐涓的智謀真的不如孫臏嗎?絕對不是。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就是龐涓不懂得收斂,心不靜,最后成了天下人的反面教材。
諸葛亮的草廬中有一副對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靜可謂是做人的最佳姿態。寧靜的人正如路邊的小草一樣經歷嚴寒酷暑依舊頑強如初,而絢爛的“牡丹”不一定經得住風吹雨打。寧靜做人可以使自己融入社會,與人和諧相處。在默默無聞中等待時機、積蓄力量,之后在悄然前行中成就事業。寧靜既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美好的人生。
指導老師 惠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