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警察出庭作者制度是保障人權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國法制化進程的重要組成,為提高司法效率、公正公平起到促進作用。通過對警察出庭制度的研究,期望能夠為警察出庭制度規范的完善提供參考,為法治化國家的建設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出庭;作證;警察
中圖分類號:D9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8-0193-02
作者簡介:董春雷(1984-),男,漢族,安徽蕭縣人,法學學士,就職于北京市公安局大興分局,研究方向:公安刑事司法和行政管理。
一、警察出庭作證現狀分析
(一)現有的法律規定
在修改之后的刑訴法條文中,對于警察出庭作證制度的規定更加系統完善,對推動我國刑事訴訟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在刑訴法中第187、57條對警察出庭訴訟制度作出了規定,即如果雙方提供的材料無法有效證明證據的合法性,此時檢察院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請,通知本案的偵查人員出庭說明;法院也可以根據需要,直接通知偵查人員出庭說明情況。與本案相關的偵查人員,也可以主動提出申請,要求出庭說明情況。刑訴法的修改,使得警察出庭作證制度有了基本法的支撐,也是我國法制化建設的重要體現。
(二)警察出庭作證的重要意義
1.有助于司法公正的實現
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無論是司法界工作人員,還是普通的民眾,都存在著“重實體、輕程序”的錯誤觀念,這也導致了實踐當中出現許多的冤假錯案,在這些案件中,很多就是因為偵查人員通過刑訊逼供的方式獲得口供,而將這些口供作為定案的依據。通過引入警察出庭作證制度,能夠使警察與被告人對質,說明口供的合法性,體現司法的程序正義。
2.保障人權的體現
很多國家都將對質權作為基本人員的一種,雖然在我國《憲法》中沒有規定人們對質權,但是在加入《兩權公約》的基礎上,為了體現出對公約的遵守,應當將對質權納入到法律當中,而對質權的實現就需要證人能夠出庭作證,即警察能夠出庭說明自己提供的證據的合法性,保證被告方對質權能夠行使。我國《憲法》于2004年將保障人權納入其中,表明我國是個高度重視人權的國家。在面對各國對我國人權保障質疑的情況下,將警察出庭作證納入到法律條文中,是對人權的最好保障,也是對質疑聲的最好回擊。
二、現有警察出庭作證制度的缺陷分析
(一)法律規定缺乏合理性
刑事訴訟法雖然對警察出庭作證進行了規定,但是不同條文之間存在著矛盾之處。在該法第28條中對回避的相關問題作出規定,其中提到了擔任本案偵查人員的,應當回避。根據28條的規定,可以看出偵查人員并不在出庭作證的人員范圍之內,應當遵守回避條款的規定,這也是很多警察不出庭作證的原因。但同樣在該法當中,第187條和57條又規定了警察應當出庭作證的情況,兩者存在對立性。
(二)證人身份不明確
警察出庭就證據收集的合法性作出說明,究竟應當以何種身份來出庭,在法律中并沒有做出詳細規定,這也導致了很多人并不認可警察作為“證人”的身份出庭作證,同時影響到相關制度的完善。在刑訴法當中48條,并沒有完全排除警察可以作為證人出庭的可能性,但是在28條當中,卻規定本案的偵查人員不能當證人。法條并沒有對警察具備的證人資格進行明確。在《刑訴法》60條中規定了,并沒有將警察排除在證人范圍外,但是在187、57條中,也沒有明確警察是以證人的身份出庭作證,只是籠統地說出庭說明情況,究竟警察是否屬于“證人”的范疇,這個問題還有待進一步說明。
(三)作證范圍不清晰
警察的職責是懲罰犯罪,每天的工作任務都很繁重,如果每個案件的審理都要求警察出庭說明情況,這無疑是加大了警察的工作負擔,同時也降低了司法效率。除此以外,在實踐中還存在著不適合警察出庭作證的案件,因此究竟哪些案件需要警察作證,哪些不需要,我國的法律并沒有做出明確界定。
在刑訴法57條中規定了,被告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提出質疑的時候,警察應當就該程序問題出庭向法院說明情況,來說明證據收集是合法的;在該法第187條中規定了,如果警察在執行任務的時候看到犯罪行為,此時應當出庭作證,即就實體問題作證。誠然,我國法律確實對警察出庭作證范圍作出規定,但這個范圍未免太小,還有很多情況都沒有顧及。比如法官在對定罪量刑有疑惑的時候,警察應當出庭說明作案細節,為法官的最終判決提供參考,但是法律并沒有規定該種情況。有些案件涉及到商業秘密或者國家秘密,是無法對外公開的,此時警察應當有權拒絕出庭,但是法律也未考慮到該問題。
(四)流程規范不詳細
警察出庭作證應當遵循的具體程序,包括警察通過言語表達的方式,來說明證據在收集過程中是合法有效的,并且接受來自控辯雙方和法庭的質詢。雖然我國的警察出庭作證制度已經有了四年的發展,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制度建設仍然不成熟,在程序細節方面規定仍然是空白,很多細節問題都沒有涉及。建立和完善我國警察出庭作證的具體流程,不僅要考慮到當下我國的具體國情,還應當借鑒西方先進的立法經驗,同時結合我國現有的法律制度加以完善。
三、現有警察出庭作證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現有法律規范
首先在刑訴法第57條當中已經明確規定,警察應當出庭說明情況,因此在該法第28條中,應當將“警察”排除在應當回避的人員中。
其次為了增強警察出庭作證的意義,應當明確“非法證據排除”的具體含義。一是如果警察親手制服被告,或者親眼目睹犯罪經過的,應當主動到庭作證,使其常態化,而不需要法律條文的硬性規定;二是法官及時通過閱讀警察偵查時的筆錄,也不能保證偵查過程的合法性,案件的真實性,此時如果控辯雙方也有疑惑,應當要求警察出庭說明情況。
(二)明確證人的資格
明確警察作為證人的出庭資格,主要基于以下幾方面理由:一是證人具有不可替代性,而警察恰恰符合了這個屬性。警察參與了案件辦理的各個流程,若要證明辦案程序的合法性,警察是必不可少的;二是警察出庭說明情況,并沒有觸犯到“回避原則”。在該法28條中規定,曾經擔任過案件證人的警察,應當回避,本文中談論的警察出庭作證,是在先偵查,后審判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也就不存在先入為主的問題。
為了保證警察作為證人的法律地位,應當刪除掉該法28條中規定的,警察不可作為證人的相關內容;同時,在該法48條對證人資格的規定中,不應當將警察排除在外。
(三)明確作證的范圍
首先在程序事實方面,警察的出庭作證范圍應當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1)警察參與到案件調查的全過程,如果控變雙方對筆錄內容有質疑,警察應當出庭說明;(2)保管的證據出現的變化,警察也應當出庭說明情況。
其次在實體事實方面,警察出庭作證范圍包括以下幾方面:(1)警察現場目擊了犯罪過程,或者親手逮捕罪犯,此時應當出庭作證;(2)罪犯主動認罪、悔過、立功等,警察因為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同時該資料關系到定罪量刑,因此警察也應當出庭。
(四)規定具體流程
警察出庭作證也應當有詳細的程序規范,具體包括以下幾個環節:(1)啟動程序,一種是控變雙方提出申請,另一種是法官主動提出;(2)通知程序,無論是控變方還是法官提出了警察出庭作證申請,法院都應當向警察發出通知書,告知時間、地點、具體事項;(3)身份確認程序,即在作證之前,書記員應當核實該警察身份,確認其有作證能力;(4)質證程序,即警察應當就控變雙方提出的問題,作出真實的回答,不能做偽證。
四、結語
綜上所述,完善警察出庭作證制度,首先應當理清現有法律規范的矛盾,健全現有的法律體系;其次明確出庭作證的具體范圍,節約優先的司法資源;再者,明確警察作為證人的法律資格,重新理清警察和控變雙方、法院三者的關系;最后,具體明確作證流程,確保程序合法。
[參考文獻]
[1]張曉菲.刑事案件中警察出庭作證可行性探析[J].政法學刊,2010,4,27(4).
[2]方攀.警察作證制度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0.3(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