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從貴
數形結合是數學教學的重要思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圖像表征促進學生的理解,是數形結合教學的基礎。通過圖像表征,能夠實現動作表征、圖像表征、符號表征三者的相互轉化,實現文字與圖像的互譯,最終促進學生數學理解能力的發展,提升其數學能力。探究了圖像表征的意義,并且提出了有效的教學策略。
小學數學圖像表征理解教學圖像表征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在短期內很難養成良好的理解能力,這與小學階段學生對漢字的掌握程度有關,與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也有一定關聯。要想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就要盡量將教學內容以一種直觀的形式呈現給學生。
一、圖像表征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意義
(一)將教材內容具體化
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字詞掌握程度的有限,對于許多漢字或詞語不認識或者不能清楚的理解其中的含義,因此,數學教材或者練習題中大量的文字內容反而成為學生數學學習的第一道障礙。加之小學階段,學生缺乏足夠的理性思考能力,做出判斷更多的憑借的是直觀的判斷,這是學生成長的生理階段,只能順應。采用圖像表征的方式,能夠將抽線的內容轉化為具體直觀的圖像,便于學生理解。
(二)為學生勾畫思考的時間
在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進行文字與圖像的轉化過程中,實際上已經對題目有了自己的判斷。數學是一門需要數學思維與邏輯的學科,通過這種轉換,能夠給予學生靜心思考的機會與時間,正是這個過程,能夠逐漸培養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意識,是學生成長的重要推動過程。
(三)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思想
從小學階段開始,數學課程都是由代數與幾何兩部分組成的,可以說數字與圖形組成了數學學習的全部,數形結合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思路,對于許多問題的解決都是互通的,數形結合的思想,能夠使學生形成一定的意識,在日后的學習中做出推動作用,尤其是推動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中。
(四)強化學生對于數學概念的認識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強的且內容枯燥的學科,尤其是對剛剛接受教育的小學生而言,很多概念都是沒有辦法掌握的。因此,如果合理利用圖像的表征,就能促進小學生對于數學概念的理解。例如,一些可以與形象圖形聯系起來的數學概念,數學老師可以借助適當的圖形,將數學概念的本質屬性表現出來,并且引導學生的思維由動作思維向形象思維再向邏輯和符號的思維轉換,加強學生對于數學的感性認識,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數學的概念。
(五)引導學生通過圖像表征獲得解題思路
小學生的邏輯思維不強,對于很多問題也不能像成人一樣一步一步進行推算,小學生的思維基于動作和形象方面比較多,因此,數學老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在指導小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解答的過程中,引入圖像的概念,通過圖像將題目中的題意立體化呈現出來,學生能夠更直觀的理解題目,也能夠根據圖像很好的發掘數量關系,并且利用集合圖、示意圖和線段圖形成自己的解題思路,因此,數學老師應當利用圖像這一特點,幫助小學生獲得解題思路。
二、圖像表征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一)借助于圖像表征理解教材內容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隨著年級的增長,教材中文字的部分越發增多,尤其是其中的概念性內容愈發增多。在傳統教學中,面對大量的數學概念,教師都會要求學生進行背誦,但實際上,這種情況下,即使學生能夠記住概念也不能有效地運用概念解決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于圖像表征將教材中的文字進行轉換,變為直觀可見的示意圖等內容,借鑒語文教學中的“看圖作文”教學方法,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對圖像的理解:看圖的順序,圖形所表達的主要內容,圖形表達的重點等,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找出圖形中隱藏的信息,總而言之,數學老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讀圖的發散性、選擇性和有序性。尤其是單元的主題圖和數學教材中的插圖,老師要從集束性和發散性兩個方面加強學生的讀圖能力,鼓勵學生從圖形中去探索、尋找和思考,最終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二)將圖像表征運用于題目的解析中
在教學過程中,數學知識的運用,也就是題目的解答,既是檢驗學生對數學知識理解能力的直接形式,也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將圖像表征教學法運用于數學題目的解決中,能夠提高學生對數學題目的理解能力,幫助學生逐漸理解數學知識;其次是通過這樣的形式,將解題中出現的情景等進行簡單的演示,使學生在其中邊演示邊思考。
(三)將圖像表征運用于計算中
在小學階段,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基礎能力,同樣也可以運用圖像表征法進行解決。最為突出的就是我們小學階段初次接觸的計算公式。例如,在小學階段,有等式豎式之分,其中的豎式就可以看作為一種簡單的圖式,如同語文字詞的拼音,輔助于學生的數學學習。除了這樣的直接計算外,還有數字排列組合等知識,也是可以運用圖像表征的方式進行解決的,因此,運用圖像表征進入到計算教學中,也同樣能夠增強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除此之外,數學老師還可以應用“畫圖”這種方法,引導學生的思維由具體向抽象進行轉變。新課程改革后,新的數學教材在材料的形式上呈現多樣化,如圖文結合、情景對話、圖畫和表格等,因此,數學老師可以摒棄傳統的教育理念,通過讓學生“畫圖”引導學生對數學信息進行觀察和收集,將獲得的信息表達出來,再利用文字的語言進行描述。除了引導學生的思維從具體向抽象進行轉變,老師還可以利用“畫圖”,引導學生的思維由粗略轉變為精致。小學生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對于數學的理解過程是按照操作順序來的,因此,學生對于數學題目的解題順序也就包含了學生的思維進程。小學生的邏輯性不強,因此解題思路的思維進程常常表現出混亂的現象,并且這些思考都是淺顯且無序的。針對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數學老師應該讓學生利用“畫圖”這一方法,通過圖形的表象特征,整理自己的思維,對混亂無序的思維進行完善和改進。
(四)形成圖像表征的體系特征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嫻熟運用圖像表征法進行數學教學,需要現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圖像意識。圖像意識的形成,是一個完整的訓練體系,學生在最初可能并不適應,只有經過一段時間的習慣,才能最終形成這種能力——圖形讀取、動腦想圖、動筆畫圖、表達與解決問題。只有形成這種讀圖能力,教師需要有目的地進行教學。例如在教學過程中主動運用圖形進行問題解決,示范給學生。增強圖形的趣味性,因為圖形本身存在直觀等優勢,教師在教學中稍微進行組織,提高教學的趣味性,例如借助于多媒體技術博取學生關注等,能夠以輕松的方式將圖像表征傳遞給學生,使學生建立起圖形意識,提高對圖像的興趣。給學生留下足夠的表達空間,在讀圖之后,不僅是要講給學生聽,更要學生自主的分析與講解,讓學生說出對圖的看法。要清楚的是,圖像表征實際上是思維培養的過程。
三、結論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應用圖像表征法,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數學內容。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看到圖形本身的美感,通過圖形的發現與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潤色與豐富數學的教學,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小學階段充分利用圖像、挖掘圖像,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也能為其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永.圖形表征與綜合貫通[J].小學青年教師,2004,(5):65-66.
[2]韓洪剛.小學數學教材“主題圖”使用現狀及探尋[J].中小學教學,2008,(04):63-64.
[3]葛素兒.幫助初入學學生學會思維的三個視角[J].江西教育,2008,(0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