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現行繼承法早在1985年就頒布了,其中很多規定已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現實需要,而今,民法典編纂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這無疑給繼承法帶來了改革的春風。本文將對繼承法修改的重點問題之一即繼承范圍進行分析,找出不足支出,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繼承法;遺產范圍;修改建議
中圖分類號:D9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8-0205-02
作者簡介:顏利華,女,四川遂寧人,貴州師范大學,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一、遺產范圍的立法現狀
我國現有的遺產范圍制度主要體現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以下簡稱《繼承法》)第三條之規定,遺產的范圍包含:公民的合法收入;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公民的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公民的文物、圖書資料;公民的著作權、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利;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公民的合法財產。伴著時代的變遷,我國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等法律法規,使遺產范圍的相關規定得到進一步完善。綜合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遺產內容主要是指被繼承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而不包括不合法的個人財產,并且遺產范圍僅指被繼承人所遺留遺產是積極的狀態,而并不包括消極的狀態,即我國的遺產范圍僅包含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財產,而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債務不納入其中,至于被繼承人死亡時所遺留的債務,需由繼承人在繼承遺產之后償還,這是法律所賦予的義務。①
二、遺產范圍規定的不足之處
(一)遺產范圍的規定過于狹窄
繼承法誕生于社會生產力不高的時代,所以遺產的范圍僅限于幾類與家庭生活密切相關的財產,隨著生產力的高速發展,私有財產的數量如雨后春筍,直往上冒,當然,其種類也隨之愈加豐富,所以,原本的繼承法所規定的遺產范圍已然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不能適應時代的潮流了。雖說《繼承法》中也有規定兜底性條款,但這種兜底性條款不能直接的適用,還需嚴格的法理依據來支撐,加之這種條款的任意適用會使得自由裁量權發生擴張,不利于司法公正,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輕易使用,所以實際上實踐中很少會用到兜底性條款。因此,放寬對遺產內容的限制是解決現實需要的大事,應當提上日程,而民法典的修改,正是難得的契機。
(二)繼承法與相關民事法律規定不協調
《繼承法》中對遺產范圍的規定與相關法律規定有一定的偏差,出現不協調的情況,這會直接影響遺產范圍的判斷。比如,1、侵權責任法、物權法等法律的頒布,規定了新的私有財產范圍,但繼承法并沒有進行更新。導致法律與法律之間的規定脫節。2、如果從《繼承法》第四條的理解出發,很多人會覺得,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可以算在繼承財產范圍之內的,只是有特定條件限制。但是如果認真了解《土地承包法》、《農業法》等相關規定,卻又認為其不屬于遺產范圍,不能繼承。這樣的矛盾容易導致一般人在使用法律上陷于迷茫狀態。3、《繼承法》將公民個人所有的房屋歸屬于遺產范圍,而《土地管理法》、《物權法》等法律規定,一戶農村村民只能有一處宅基地,實踐中對于土地使用權的處理又采取的是“地隨房走”原則,這樣就會導致宅基地使用權、房屋所有權和繼承權三者之間相互矛盾,相互分離,試想,土地使用權如果都不能保證,房屋所有權還有什么意義,就更別談房屋繼承權了。諸多不協調的規定,使民法典中對繼承法遺產范圍的修改顯得更為迫切。
(三)與民俗相關制度需要進一步完善
歸扣制度在國外許多國家盛行,它對繼承人的繼承利益起著保護作用,是能平衡多個共同繼承人之間利益的一種有效制度。它的利益平衡功能表現為,以繼承人應公平享有被繼承人財產權益為前提,當發生繼承事實時,使繼承人將被繼承人生前所贈與的財產予以返還,并納入總的遺產范圍,然后在所有共同應召繼承人之間進行公平的分配。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歸扣制度發揮彌補功能的強弱與被繼承人贈與的財產數量的多少成正比。在我國民間,一直有著“分家析產”等傳統習慣,那就是如果子女在分得財產后,在繼承時對遺產應該不分或少分。由于我國目前的繼承法受到特定時代背景的限制,并沒有在繼承法中對歸扣制度進行規定,這實質上使繼承人在繼承利益分割時并不平等,很容易致使繼承人之間因此而產生糾紛。缺乏歸扣制度不利于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不利于對共同繼承人合法權益的保護,所以應當盡快建立合適的歸扣制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②
三、繼承范圍修改的相關建議
(一)刪除遺產界定中的合法性限制
關于遺產的來源,國際上通行采用的是推定合法的標準,即認為被繼承人死亡時個人遺留的財產,不管什么情況,均屬于遺產范疇,而用其他法律對瑕疵的被繼承財產權利進行救濟。這樣的做法,使得對遺產界定的條件變得更加寬松,減少了繁雜的判斷程序,讓遺產繼承的進行能夠更加方便快捷。對于遺產的來源,按照我國的規定,有合法性判斷的要求,需要運用第三方力量來分析,這樣的情況,不僅增加了程序負累,加重了相關繼承人的負擔,并且也違背了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不告不理原則。繼承權屬于私法領域,奉行意思自治原則,當事人可以憑借自我意思自由處分,至于權利的救濟,采取不告不理原則,我國現有的法律救濟已足以對權利人的合法權利進行保護了。因此,建議民法典修改時,繼承法中遺產的界定應該排除合法性限制,轉而采取推定合法原則。
(二)選定適合的立法模式
列舉式和概括式及結合式囊括了遺產范圍的主要立法模式,不同國家選擇的模式大相徑庭,但無一例外的排除了單一的概括式或單一的列舉式立法模式,而選擇結合式的立法模式,我國也不例外。選擇什么樣的遺產范圍立法模式,主要取決于本國的具體國情。原本的法治傳統在我國國情下是有優勢的,修訂時不應一味摒棄,而應當在保持采取列舉式與概括式并舉的立法模式基礎之上,對我國遺產范圍規定進行適當完善,進行列舉時,應當注意,不能只是簡單地寫出具體的財產內容,要對遺產內容采取歸類概括的方式,與此同時,加入一些新出現的內容,并將實踐中爭議較大的內容以具體法律的形式加以明析,這樣對我國司法人員的操作和相關權利人確權都能提供具體且明確的法律指引。
(三)增設合理的歸扣制度
在遺產繼承中,當被繼承人死亡時,如果存在多個繼承人且需共同繼承遺產的情況,如何做到公平的問題就應運而生了。通常情況下,只需將被繼承人的遺產在共同繼承人之間按規則進行公平分配,各個繼承人無反對意見或沒有侵害其他繼承人的合法利益,遺產繼承便順利完成,然而,現實的復雜性決定了分配規則存在多樣性和特殊性??催^《當代中國民眾繼承習慣調查實證研究》一書的人都了解,分家的習俗在我國已經屢見不鮮了,分居之后,與父母分居的子女基本上不再繼承遺產,剩下的遺產由未分家的子女來繼承;同時,多數情況下要扣除女性繼承人的嫁妝,女性繼承人基本上也不再繼承。這樣子做的愿景是使遺產在共同繼承人之間可以平均分配,防范先取得贈與的繼承者不顧其他繼承人的利益,進而維系親人之間珍貴的倫理關系。歸扣制度在我國民間有著廣泛的市場需求,歸扣制度的構建,能夠實現廣大群眾要求遺產分配更加合理化、公平化的愿望,能夠維護家庭成員之間倫理關系、擴大實質遺產范圍、實現各繼承人之間實質平等。③但歸扣制度不是只有利而無弊,所以在歸扣的對象上應當規定合理的限制。
[注釋]
①許志昆.我國遺產范圍制度完善研究[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5):3.
②麻昌華.論法的民族性與我國繼承法的修改[J].法學評論,2015(1):144-146.
③樊熊,杜軍.遺產歸扣若干問題探討[D].西南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9):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