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專利法》第四次修改草案中引進了懲罰性賠償責任制度,引發學界熱議。引進懲罰性賠償制度有利于遏制專利法領域泛濫的侵權行為,有其必要性、正當性、可行性。
關鍵詞:懲罰性賠償;填平原則;專利侵權
中圖分類號:D923.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8-0228-01
作者簡介:楊楠(1993-),女,漢族,陜西延安人,西北政法大學,2015級知識產權法學專業研究生。
一、《專利法》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有現實意義
近年來我國專利侵權量劇增,多數案件涉及復雜技術事實,裁判結果往往涉及企業生存,糾紛難以化解,為此我國法院在司法實踐中不斷的探索新的賠償方式,期以更加切合實際的方式解決糾紛,做到“案結事了”。
專利權的非物質性,以及知識產權侵權成本低而獲利高,專利權人維權成本十分高昂并且取證艱難,填平原則下的補償性賠償遠不足以彌補被侵權人的損失,極大打擊其維權積極性和創新活力。各國實踐證明最有效的解決方式就是懲罰性賠償制度,因此我國《專利法》中引入這一制度有十分的必要性。
二、《專利法》引入懲罰性損害賠償的理論依據
我國民事責任中的賠償以填平原則為準則,我國《民法通則》對賠償形式的規定也以補償性賠償為主,但其難以填平侵權造成的傷害,致使眾多糾紛難以化解,權利人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障。鑒于此類情況,我國逐步引入懲罰性賠償,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55條確立了消費者對于經營者的欺詐行為所造成的損失可以要求三倍的賠償額,最高院在《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司法解釋》第9條也規定了出賣人故意隱瞞相關情況而致合同無法履行的,買受人可以請求出賣人承擔不超過已付購房款一倍的賠償責任。《食品安全法》第148條規定了價款十倍或損失三倍的懲罰性賠償,《侵權責任法》在第47條首次明確使用“懲罰性賠償”一詞。
在知識產權侵權中,侵權人沒有開發知識產權的成本和許可使用費,因此侵權人的侵權成本遠遠低于該知識產品能為權利人所帶來的利益,填平性賠償雖能夠填平權利人損失但無法消除侵權人的非法獲利。且我國司法實踐一般根據權利人的直接損失來確定賠償額,而忽略間接損失,這種賠償標準不僅難以消除被侵權人因此收到的損害,也無法威懾侵權人。因此在《專利法》中增加懲罰性損害賠償尤其正當性。
三、《專利法》引入懲罰性損害賠償的法律制度
懲罰性賠償相對于侵權人而言,是極為嚴格的賠償原則,因此對其的適用要嚴格遵循法律的限定條件使其合法可行。在侵權責任法中即對其適用有嚴格的條件限制。對懲罰性賠償責任的適用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應明確侵權人對所造成的損害情況具有主觀故意。懲罰性賠償的目的在于懲罰具有主觀故意的侵權行為,威懾侵權人并遏制這一類侵權行為的發生,而非僅是為了提高賠償數額。并且賠償金額應當與侵權人的主觀惡意相當,應由法院根據個案確定賠償數額。對懲罰性賠償原則的適用設定嚴格的適用條件可以在科學合理賠償權利人損失的基礎上,防止權利人以此牟私利,通過賠償賺取經濟利益。基于侵權責任法中懲罰性賠償原則的適用限制,《專利法》在引入懲罰性賠償時也應加以嚴格限定,防止“專利釣餌”現象的出現。
首先,確定專利侵權中是否適用懲罰性賠償原則應考慮侵權人的主觀心理狀態。知識產權法一般以過錯原則為歸責原則,多數負有賠償責任的侵權人都有侵權的“故意”。而懲罰性賠償作為懲戒手段,應嚴格限制其適用于“惡意”的侵權人,且應明確限定“惡意”的范圍,只有在侵權人被告知侵權仍然繼續不法行為時,才構成惡意,應當適用懲罰性賠償。
其次,對于懲罰性賠償的適用應由被侵權人啟動,由其向法院申請并提供有關證據,法院不能依職權適用該規則并判決,以防公權力過多的介入私權之間。
最后,法律應明確懲罰性賠償的計算方法。現行專利法第65條所規定的確定賠償數額的順序為:被侵權人的實際損失、侵權人所獲利益、專利許可費的合理倍數以及法定賠償額。但實踐中卻多以最后一種方式“法定賠償”確定損害賠償額,及“一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這樣巨大的賠償數額的差異給法院的自由裁量權范圍過大,實踐中法院往往保守地確定賠償數額。以此基數即使將賠償額提高至三倍,也無法達到懲罰的目的,難以威懾侵權企業。因此懲罰性賠償可以借鑒其他國家如美國的損害賠償的計算方法,法院建立起獨立于法定賠償的計算方法。
[參考文獻]
[1]吳漢東.知識產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曹新明.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責任探析-兼論我國知識產權領域三部法律的修訂[J].知識產權,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