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數字網絡技術成熟以來,公眾獲取作品的信息渠道越來越廣泛,對于作品的非故意侵權亦越來越頻繁。版權人便采取了接觸型技術保護措施保護自己的權利,各國對于接觸型技術保護措施的立法亦有不同之處,本文通過分析我國立法,試圖甄別我國關于接觸型技術保護措施在我國是否有相應立法支持。
關鍵詞:接觸型技術保護措施;瀏覽;欣賞
中圖分類號:D923.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8-0252-01
作者簡介:賈勇(1992-),男,漢族,四川南充人,重慶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導師:劉丹。
關于接觸型技術保護措施,我國并未有直接規定,也并沒有直接排除式的規定,但關于技術保護措施的立法,在《網絡信息傳播權保護條例中》、《著作權法》皆有關于技術保護措施的規定,分別規定與《網絡信息傳播權保護條例》第26條和《著作權法》第48條第6款,其中《網絡信息傳播權保護條例》是直接規定了技術保護措施的定義,但卻沒有區分接觸型技術保護措施和版權型技術保護措施,在此規定中,實際上并沒有說明技術保護措施的使用范圍,即并沒有說明技術保護措施適用的主體是否僅僅適用于著作權人,如果只是適用于著作權人,那么是否是包含所有權利,不僅僅是復制權,諸如表演權、改編權等能否使用技術保護措施予以保護呢?立法規定中并未予以明確說明,同時在關于此條文中中明確指明的立法目的,即包括瀏覽、欣賞、表演等技術保護措施的具體立法目的是否對應相關權利也未有說明,換句話說,我國對于技術保護措施的立法并未區分接觸型技術保護措施與控制性技術保護措施。
隨著近幾年我國國力的提升,創新驅動經濟戰略模式的改革,我國加快了各個部門法的修法速度,尤其是知識產權法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訂草案送審稿)》經過長達兩年的的意見征求和整理而形成,其中與前兩個版本不同的是,此次送審稿將其中關于技術保護措施由單獨的一個條文拓展為一個章節,即技術保護措施和權力管理信息,與《網絡信息傳播權保護條例》中關于技術保護措施中十分的相似,但與著作權法中規定的又不相同了,在著作權法中規定的是著作權與著作權相關人,對于權利人與著作權人及著作權相關人之間的主體范圍之間外延的關系如何,《網絡信息傳播權保護條例》中“權利人”是否包含非版權人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這種變化是否暗示這實際上將不屬于版權法中的權利納入可以使用技術保護措施的范圍?是否預示著其他權利可以作為技術保護措施的法律基礎?在送審稿的立法中,大概包含了如下幾個方面的使用目的,第一個是傳統版權法律制度中基于復制權的復制行為,即通過規避他人的技術保護措施后對作品進行復制行為,也包括對于傳統版權制度中的改編行為的的反規避。但正如條文中所闡述的,還包括欣賞、瀏覽等行為,對于此兩種行為,在目前的版權法中并未有相應的權利。對于此兩種行為而言,更多是公眾會行使此兩種行為,公眾在數字網絡信息時代下,更多的會選擇對于作品的瀏覽與欣賞,而不是諸如復制、傳播等商業行為,換句話說,欣賞、瀏覽此兩種行為實際上是公眾的個人使用行為,換言之,實際上我國的立法中關于技術保護措施實際上禁止了公眾的個人使用。而關于公眾的個人使用,是在接觸后最主要要的行為,即禁止公眾瀏覽,欣賞等行為的禁止實際上與禁止接觸行為的法律效果相當。對于此番立法的變化,是否預示著我國實際上承認了接觸型技術保護措施,按照目前的立法,實際上并沒有區分接觸型技術保護措施與控制性技術保護措施,換言之,這條規定實際上是暗含了對于接觸型技術保護措施的承認,但問題則在于,對于接觸型技術保護措施的法律基礎,立法中并未明晰,也無法從相應的著作權權利中找到相應的法律基礎。
對于接觸型技術保護措施來看,其控制權能分為對控制行為的控制權能、對接觸次數的控制權能、對接觸時間的控制權能等,實際上是對公眾是否能夠使用作品以及使用作品的具體行為與范圍的控制,本質上也是對于公眾使用范圍的限制,毫無疑問的是,此種限制是智商會對公眾的個人使用造成影響,也會蠶食掉公共利益,但筆者認為這個對個人使用造成的影響是必要,公眾基于數字技術網絡的便利性和有效性能夠獲得自己需要的作品,但是由于數字網絡技術的匿名性、不易追蹤、侵權高發等,對于公眾來說,實際上其侵權成本十分的低,違法成本也十分的低,著作權人要在數字網絡中識別使用人身份是十分困難,其付出額外成本十分的巨大,而接觸型技術保護措施是一種直接有效且成本相對低廉的一種手段,而接觸型技術保護措施又屬于一種自動控制的技術,不需要著作權手動進行控制。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接觸型技術保護措施實際上已經在我國得到很好的實踐,但我國對于的接觸型技術保護措施筆并未有很好的研究,無論是接觸型技術保護措施的使用范圍。使用限制等,都未有完整的理論性研究。因此,在給予技術保護措施法律保護的同時,也應對技術保護措施予以限制,完善技術保護措施的例外規定,增加技術保護措施實施主體的義務性規定[1]。
[參考文獻]
[1]楊丹.著作權技術保護措施限制制度研究[D].重慶大學碩士論文,20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