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虐童案引發人們極大的關注,但該案背后所涉及的諸多情理法問題仍需探討與分析,因而本文從批捕與否、虐待及非法收養問題做出了進一步的探討。
關鍵詞:批捕;虐待;非法收養
中圖分類號:D925.2;D9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8-0260-01
作者簡介:黃寧(1992-),女,漢族,河南洛陽人,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2015級法律碩士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
繼南京餓死女童案之后,一起虐童案又將南京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雖然有句老話叫“棍棒底下出孝子”,但這起棍棒下的教育卻使人們產生極大的爭議,也迫使人們考慮該案背后所涉及的情理法問題。當法律案件遭遇輿論圍觀,保證依法、獨立辦案的同時,在尋找情、理、法的平衡方面,南京虐童案或許可以為司法部門提供一個參考的模本。
一、批捕與否問題
該案引發輿論爭議主要問題在于檢察機關是否應批捕施暴者。人們普遍認為應對養母予以批捕,但檢察機關在作出不批捕決定前,舉行檢查批捕聽證會并聽取了18位代表的意見后,最終作出了不批捕決定。決定一經作出就引發了社會公眾的廣泛討論,但是檢察機關所作出的不批捕結論是有事實和法律依據且兼顧情理的。
強制措施的本質在于是一種侵犯或干預公民基本權利的強制方法,而逮捕作為強制措施的手段之一也是符合其本質的,但是大多數人卻認為逮捕屬于刑事處罰措施的一種,不逮捕就意味著犯罪嫌疑人會逃脫刑事處罰,這也是民眾對于不逮捕做出巨大反應的原因之所在。但是,逮捕并非刑事處罰措施,它是預防性而非懲戒性的,其僅具有程序性效力,并非對案件進行實體處理。結合虐童案來說,檢察院認為在此案中,有證據證明犯罪嫌疑人實施了故意傷害行為;犯罪嫌疑人法定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屬于輕微刑事案件;且全案基本證據已得到搜集、固定,不需要再通過采取羈押的方式進行調查取證。對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審的方式也不會對被害人再次造成人身傷害或打擊報復。此外,檢察機關認為該案系家庭教育方法不當引發的刑事案件,因此,犯罪嫌疑人實施故意犯罪與其他故意虐待、無端毆打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行為有所差異,其主觀惡性相對較小。如若對犯罪嫌疑人批準逮捕,會對被害兒童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甚至造成“二次傷害”。因此,對本案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審措施而不予逮捕是合乎情理法理的。
然而除了不予批捕外,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思考。那就是檢察院雖未予批捕,然而法院卻在法庭中當庭予以逮捕,并最終作出有罪判決。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在于,犯罪嫌疑人在法庭上情緒失控并意欲撞墻自殺,這一行為一方面使得其不再符合取保候審的條件,另一方面法庭有足夠的理由認定,養母在今后較長的時間內不適合收養、監護包括本案被害人在內的兒童,故作出逮捕的決定。
二、有關虐待問題
我國并未規定虐童罪,僅規定了虐待罪。虐待罪是指對于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經常予以打罵、捆綁、凍餓、限制自由、不給治病或強迫作過度勞動等方法,從肉體上和精神上進行摧殘迫害,情節惡劣的行為。在刑法修正案九中規定:對未成年人、老年人等負有監護、看護職責的人虐待被監護、看護的人,情節惡劣的,追究刑事責任。但本案的養母并未被判處虐待罪的原因在于主觀故意不同。虐待罪的主觀故意是出于對被害人進行肉體或精神上摧殘和折磨的故意,養母并無此故意,而是系教育方式不當,且僅具有傷害兒童人身健康的故意,因而應認定為故意傷害罪。即收養中父母打罵子女的行為并不一定均構成虐待罪。
三、有關非法收養問題
在本案,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問題,那就非法收養。本案犯罪嫌疑人在不符合收養條件的情況下違規將受害兒童帶至家中進行撫養。根據我國民法通則及收養法的規定,無效的收養行為,自行為開始時起就沒有法律效力。即本案犯罪嫌疑人與被虐男童之間的“母子關系”并不成立,該收養本身就是違法行為。翻閱有關收養法的條文,并沒有規定已經形成事實的違法收養關系該如何處置。收養法是規范收養關系的法律依據,因而不能僅對“怎樣做合法”作原則性、粗線條約定,更須對“如果違反怎么辦”做出明確規定。在我國尤其是農村地區,這種親屬間過繼孩子的問題十分普遍,如何對這些非法的收養關系予以處理并保護被收養子女的健康與教育問題,是不可忽視的。
除了以上討論的幾個方面外,有關該案律師對程序問題死磕意欲引起輿論關注的問題、媒體輿論的爭議對兒童隱私暴露的問題等都是值得討論的。然而不管事態怎樣發展,對受傷害兒童的撫養與教育,才是最重要。培根說過,“以無情的目光論事,以慈悲的目光看人”。情理法兼顧,才能更接近司法公正的目標。尤其是對于未成年保護的問題,我們更應該從情理法方面考慮,避免他們遭受進一步的傷害。
[參考文獻]
[1]孟煥良.南京虐童案的法理問題研[D].河北經貿大學,2016.2.
[2]王慶志.南京虐童案背后的情法糾葛[J].法律與生活,2015(10).
[3]申琳.南京虐童案中的法治溫度[N].人民日報,201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