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飛速發展,現代金融領域,信用工具被大量使用,信用交易方式廣泛存在,信用問題漸趨突出。信用離不開信息,為了解決市場經濟中信息不對稱這一根本問題,各國逐漸建立起了征信制度。隨之帶來的個人信用信息的披露與流動,使個人空間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由于信用信息中隱藏著大量的隱私信息,在交易中隱藏信息而導致的“逆向選擇”和隱藏行為而導致的“道德風險”問題應運而生。個人征信與隱私權的矛盾日益尖銳。如今學者們對如何平衡保護隱私和信息自由流通這兩種社會利益也沒有達成共識。
關鍵詞:信用;個人征信;隱私權;立法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1;D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8-0268-01
作者簡介:印雨柔(1995-),女,漢族,江蘇南京人,鹽城師范學院,應屆本科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學。
一、概念定義
(一)個人信用信息
個人信用信息是個人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表征信用特征的信號的內容。各國理論界就其概念存在不同的提法。冰島、挪威、芬蘭等稱之為“個人資料”。奧地利、日本等國則對其做“個人數據”的定義。筆者認為這三個概念之間既相互聯系同時又存在區別。區別在于三者的側重點不同。而就聯系而言,個人資料和個人數據是個人信息的載體,個人信息是個人資料和個人數據的內容,個人數據又是個人資料的表現形式之一。
(二)個人征信
中國人民銀行對個人征信的定義是為信用活動提供的個人信用信息服務。實踐中表現為專業化的、獨立的第三方機構依法采集、調查、保存、整理、建立個人的信用信息和檔案,并對其資信狀況進行評價后向外界提供,以此滿足從事信用活動的機構在信用交易中對信用信息的需要的一種活動。
二、相互關聯
(一)無法避免涉及個人隱私
從上文所述的概念定義中,不難得出,個人信用信息就是個人征信的客體。而個人信用信息則涵蓋各類可能影響個人信用的因素。具體包括三類信息:常規信息、一般信息、特定信息。具體而言:第一,常規信息,如:個人姓名、住所地址、出生日期、教育背景、家庭構成、工作經歷等。第二,一般信息,包括個人習慣、道德品行、交往行為等。第三,特定信息,含收入水平、付款記錄、婚姻狀況等。
三、矛盾沖突
(一)產生原因
缺乏規范和限制地開放個人信用信息勢必導致隱私權遭受嚴重損害。然而,沒有個人信用信息信息的開放,個人征信便是無從談起。但站在保護個人隱私的立場,又必然希望最大限度的保護個人信用信息。這樣一來,征信系統中就形成了個人信用信息開放和保護的沖突,同時,也意味著立法者必須在立法上對兩者做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二)法律需求
在美國的歷史上,征信開始之初,許多美國人不可理解個人信用信息應當透明公開并交由專門機構審查的想法,并且非常抵觸。在一個崇尚個人“獨立”和“自由”理念的社會里,人們認為征信機構是“愛管閑事”。在歐洲一些國家,征信數據公開卻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全民義務”或者“文化傳統”,人們認識到,征信制度為授信人對受信人進行甄別提供了更為可靠的依據,便于受信人根據公開的個人信用信息甄選出信用狀況更好的受信人。但即便如此,在個人信用信息公開中對隱私權的保護仍然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四、立法保護
(一)重大意義和迫切需要。十九世紀中葉,征信服務首次出現在。而征信立法卻始于二十世紀中后期。隨著現代信用經濟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保護自己的個人信用信息。信息信用經濟中,個人信用信息具有極大的潛在價值。因此,“應當給予人格權和財產權的雙重保護。”
(二)現存問題及立法建議。
(三)就我國目前征信立法的現狀來看,仍然存在許多不足有待改進與完善。本文選取其中三點共性分述如下:
第一,有關規范性文件的效力層次太低。
我國現多以地方規章及以下的規范性文件來規范征信方面的諸多問題。目前為止僅有唯一一部《廣東省企業信用信息公開條例》是由廣東省地方人大頒布的地方性法規。顯然,低層次的立法對鄭新行業的發展和被征信人的保護非常不利。
第二,征信活動相關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配置不合理。
當下我國征信活動中被征信人往往負擔了過重的信息提供義務。盡管有些地方規章僅僅對行政機構的相關行為加以規范,但是強制提供信息政策并未配合激勵措施,不利于提高行政機關提供信息的積極性。
第三,征信機構職責或者功能定位不清。
當下,我國部分地方在立法上采取個人信用信息采集和評價相分離的模式。例如湖南省和黑龍江省的佳木斯市分別發布了《湖南省征信和信用評估管理暫行規定》和《佳木斯市信用企業評價管理辦法》。然而,戲弄評估僅僅是征信機構的具體活動之一,這種認識上的錯位導致立法條款規定了之間概念代指模糊。
要解決上述問題,就需要明確人民銀行對征信業所負有的監管職責同時妥善處理其與其他政府部門之間的關系。人民銀行無疑在征信監督管理中擁有主導地位。但僅賦予人民銀行監督管理權不利于中國征信業迅速健康發展。因此中國征信監督立法應當確立以人民銀行為主體的多格局思路。
[參考文獻]
[1][美]瑪格里特·米勒編.征信體系和國際經濟[M].王曉蕾,佟焱,穆長春譯.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81-82.
[2]林鈞躍等.企業與消費者信用管理[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56.
[3]劉德良.論個人信息的財產權保護[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