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建設法治央企提出的背景及內涵進行了闡述,并就中央企業“法治央企”建設工作存在的問題與難點進行了分析,并針對問題提出了解決對策和相關途徑。
關鍵詞:中央企業法治;對策;途徑
中圖分類號:D92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8-0278-02
作者簡介:王生博(1981-),男,漢族,河南光山人,碩士研究生,法學碩士學位,中國核工業集團(天津)機械有限公司紀檢監察審計法務部,科長。
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戰略部署。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的中央企業,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落實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重要主體,新形勢下,全面建設法治央企,是貫徹落實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重要內容,是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的必然選擇,也是提升中央企業核心競爭力,做強、做大、做優的迫切需要。
一、“法治央企”提出的背景和基本內涵
2005年,國資委確定了中央企業法制工作三個三年目標,即:第一個三年目標是“建立機制”,第二個三年目標是“發揮作用”,第三個三年目標是“完善提高”。2014年,中央企業法制工作第三個三年目標順利實現,在年底的中央企業法制工作會議上,國資委提出了未來五年的總體目標和“法治央企”的要求。“法治央企”是中央企業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具體措施,其內涵包括如下內容:
首先,法治央企是依法治理的企業法人。是指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依法合規;企業規章制度健全且執行嚴格;員工合規意識強,能夠依法辦事和按章操作。
其次,法治央企是誠信守法的經營實體。是指企業能夠崇尚契約精神和誠信精神,重合同、守信用;能夠帶頭遵守國家各項法律法規,堅決杜絕違法牟利現象;能夠支持公正司法、嚴格執法,善于依法維護企業權益,切實保障國有資產安全。
此外,法治央企是公平競爭的市場主體。是指企業在遵守市場規則的前提下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通過自主平等、規范有序的市場行為,引領帶動各類所有制企業共同營造法治化的市場行為;能夠自覺維護市場秩序,紀檢履行社會責任。
二、中央企業法治工作存在的問題
在中央企業法治工作實現三個三年目標和法治央企的建設中,中央企業法制工作在組織體系、業務領域、工作層次上取得了較大成效,法制工作從傳統的“救火隊”,主要負責審合同、打官司,逐步轉變為經營管理的“防火隊”和“參謀部”。然而,雖然中央企業的法治工作已取得了矚目成績,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一是現代企業制度還不健全,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有待完善,國有資本運行效率需進一步提高。2003年3月,國務院正式成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根據國務院的授權,專門承擔國有資產監管職責,不承擔社會公共管理職能。這一體制,明確了政府以出資方式管理國有企業,在解決政企不分、國有企業多頭管理等方面邁出了一大步,為國有企業成為獨立市場主體奠定了體制基礎。但是由于政府出資人身份和監管者身份的雙重性以及中央企業經濟人身份和準政治人身份的復合性,使政企分開、政資分開還不完全到位,國有資產監管工作還存在越位、缺位、錯位現象,監管方式存在一定行政化色彩。
二是大多數國有企業由于處于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或關鍵領域,市場化程度還不高,部分企業主要領導人一定程度對運用法治手段管理企業重視不夠,自身法律意識淡薄,防范法律風險意識不強,經營決策不考慮法律因素,甚至出現有法不依,有章不循,“一言堂”、監督機構被架空等問題。
三是央企依法治理模式尚未形成,尚存在較多問題,部分企業還不同程度地存在章程有名無實、董事會虛設、內部人控制、監督弱化等問題,嚴重制約了企業的科學決策和經營發展;部分企業法務依法規范經營、依法合規管理機制還不完善,有的企業為了牟取私利觸碰法律紅線,有的搞“一言堂”、盲目決策造成巨大經營風險和經濟損失;還有的將制度束之高閣,管理主要靠“人治”、憑經驗,產生較大的法律風險隱患。法律顧問隊伍整體水平與全面推進法治央企建設的要求和先進跨國公司相比,差距仍比較明顯。
三、關于貫徹落實法治央企的對策與有效途徑
一是堅持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改進國有資產監管方式和手段,完善公司治理模式。首先應厘清國有資產出資人監管的邊界,做到主抓資產監管,對企業自主經營權不進行干預。監管重點放在國有資本布局、資本運作的規范化和資本回報、資本安全的監管上。其次,更多運用市場“這雙無形的手”,順應市場規律,主要把精力放在企業的市場定位、發展規劃、資本運作、業績考核等方面進行監管。最后,充分發揮章程在公司治理中的統領作用,通過“一企一策”制定公司章程,合理配置股東權利義務,明確議事規則和決策機制,將國有資產出資人意志有效體現在公司章程中。重視運用章程規范企業運用,用章程監管和指引董事會運作,不斷優化監管流程,提高監管效率,加強監管工作協同。
二是加強企業領導干部的法治意識。領導干部是法治央企的重要推手,是一個企業的“關鍵少數”,只有企業領導人有對法律的敬畏之心,自覺學法、守法、用法,才能在企業形成“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圍,才能上行下效,推進法治工作的有效開展,否則“法治”也只能掛在墻上,落在嘴上,落不到實處。要大力提升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使其意識到依法治企,這既是央企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企業做優、做強、做大的內生需求。同時要提高領導干部依法辦事能力,充分發揮領導干部學法守法用法的示范作用,努力形成領導干部帶頭,全員守法的良好氛圍。最后,將央企的法治建設納入經營業績考核。筆者認為各單位可結合自身經營實際和特點采用獨立的法律考核體系,與經營業績接軌,制定獨立的考核辦法和細化的評分標準,并將考核結果經轉化后納入經營業績考核,這樣能夠引起企業領導干部足夠重視,進而促進法治建設。
三是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為契機,抓住我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大好機遇,結合中央企業自身實際,以依法合規經營為抓手,以加強企業依法管理能力為目標,大力推動企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抓好法治央企建設工作。首先,要轉變工作思路,由被動轉為主動,要充分利用企業紀檢、審計等部門專業優勢和資源,形成合規管理和法律監督一體化的大格局。著力將法律風險防范工作融入企業經營決策的各個環節。再次,要找準法律管理職責定位,切實發揮法律風險防范機制的作用,使法律審核成為經營管理的必經環節,同時認真梳理相關法律法規、市場規則和行業準則,制定符合企業發展、合法合規的制度體系和管理機制,將違規風險和損失將至最低。最后,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要加大社會選拔力度,將既懂法律又懂經營管理的優秀人才選拔到法務隊伍中來,要建立與經營規模和市場地位相匹配的法律事務機構,配備與經營管理需求相適應的法律人員,逐步探索建立企業法律顧問能力評價體系,探索有效管用的職務、職級的激勵機制,全面提升法治工作隊伍整體水平和業務能力。
四、結語
依法治企是推行依法治國的微觀基礎,是企業正確決策、有效管理的基本保障。隨著我國深化全方位對外開放,中央企業走出去步伐進一步加快,必然要求中央企業主動適應市場化、國際化新形勢,只有加快推進法治央企建設,不斷提升法律風險防控能力,才能使中央企業在國際競爭的浪潮中屹立不倒,樹立央企良好的國際形象,為全面依法治國戰略部署的落地作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王文斌.全面推進法治央企建設,為“十三五”時期中央企業改革發展再立新功[z].中央企業法治工作會議,2015-12-28.
[2]黃淑和.努力打造“法治央企”[N].經濟日報,201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