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宏 李鍾國
(1.廣西師范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4; 2.韓國啟明大學校建筑學院,大邱 東城郡 704701)
?
·規劃·建筑·
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村落分析研究★
劉志宏1,2李鍾國2*
(1.廣西師范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4; 2.韓國啟明大學校建筑學院,大邱 東城郡 704701)
傳統村落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如何在提高少數民族生活水平的同時,保護好地域文化特色,是城鎮化建設中急需解決的問題,以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傳統村落為調查對象,從傳統村落的現狀分析出發,對傳統村落的類型、保護與發展,到村落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對策方法進行研究,通過實際案例分析研究,總結出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路徑,得出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新策略,為少數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參考。
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村落,調查分析,應對策略
本課題在依據廣西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和自治區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家民委印發《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提出“十二五”期間將在全國重點保護和改造1 000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本研究按照廣西不同類型的少數民族傳統村落的特點來進行分析。目的是通過分析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村落的現狀,來有效保護民族傳統文化遺產和振興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1]。
1.1 傳統村落原風貌的現狀
近幾年,快速的城鎮化進程,霧霾污染,生態環境失衡、資源流失等現象加劇。在發展的同時,也有諸多原始村落從地圖上慢慢消失,眾多的新建村落原始風貌正走向形象單一、面貌雷同,民居建筑重復復制,呈現出“千村一面”的風貌[2]。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發展,少數民族地區村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時,村落的原始特征也迅速在消失,以少數民族地區村落最為突出。如何避免和克服在建設和保護中出現的問題,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1.2 傳統村落現狀調查與分析
1)少數民族傳統村落現狀。通過對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北傳統村落的實地調研,廣西聚居著壯、漢、瑤、侗和苗等十幾個主要的民族,其中壯族人口為1 415.42萬人,占全廣西總人口的33.5%。壯族是我國最大的少數民族,來源于古代百越人,歷史悠久,是廣西的原生民族,并有自己悠久、統一、豐富的民族語言[3]。其村落選址與民居建筑建設歷史悠久,且特征鮮明,代表了中國少數民族稀有的傳統文化。具體的調查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村落建設年代及數據分析
2)傳統村落功能與類型分析。廣西桂北一帶,是少數民族傳統村落分布最廣聚居地,有壯、瑤、侗、苗等少數民族群體。不同民族,它的歷史文化和民俗民風都有著很大的差異,其民居建筑形式與風格也就呈現出各自的特色。比如,融水苗族自治縣貝江河畔的長賴村和三江侗族自治縣程陽八寨等傳統村落,多以木質材料和瓦屋頂為主(如圖1所示)。

廣西桂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民居建筑主要是以木頭和竹子為結構。其中以鼓樓、風雨橋及侗族民居等木制建筑聞名世界的三江侗族自治縣的程陽八寨為代表性。 其類型和功能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多以活態居住為主。具體村落特征與地域分布情況見表2。

表2 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村落現狀分析
就廣西壯族自治區而言,2 000多萬少數民族群眾,60%以上生活在農村,少數民族聚居的村落眾多。一些村落因為靠近城市要道,經濟較為發達,建了許多鋼筋水泥樓房,已經沒有了本土特色。通過調研分析發現,每一次修繕與更新,都嚴重破壞了村落原貌的風格,特別在新建民居建筑中很多出現了與之少數民族文化截然不同的現象。
2.1 缺乏保護意識,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通過實地調查發現,在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保護與建設上,由于極度缺乏科學的、可持續保護理論的指導,很多原始的村落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古跡等都被破壞和遺失。并且急進的旅游開發,很多村落出現了大量的假文化和偽造古民居等,造成資源浪費能耗加大和環境污染等現象。
2.2 盲目建設與急進更新
傳統村落是原始生活方式和原始生產的具體表現載體,它反映著特定時期下民族文化、經濟水平及民俗民風等的需求[4]。在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民居建筑中,其原始風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村落受到了現代居住文化的影響,很多民居由于居住功能的需求,慢慢在向現代式的水泥鋼構架形式靠攏。在改善居住功能的同時,連原有的風貌及傳統元素一并破壞掉了。也因此影響到傳統村落的原有風貌和村落傳承文化的延續,許多村落失去了民族文化的特色(見圖2)。

2.3 城鎮化對傳統村落的影響
廣西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地區。在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下,逐漸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使得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村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村落慢慢受到時代的沖擊,其原始面貌在慢慢減退,表現出另一種風貌。特別很多開發商由于利益的原因,在開發傳統村落的時候,采用低成本、假文化、偽造遺產等的手段來進行急進建設。對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村落進行毀滅性開發,使得大批傳統村落失去了原有的特色。
近幾年,人們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村落及環境保護的認識在逐漸提高,如何使傳統村落得到更為科學有效地保護,這將是我們目前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5]。同時,對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村落的文化遺產保護與建設問題,既要順應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需要,也要注重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和民生改善。
3.1 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的宏觀引導分析
不同的自然資源狀態、文化宗教習俗影響著對環境的營造,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形態特征[6]。在保護與發展應對策略方面,傳統村落采取國家法律的支持和政府政策的主導相結合;妥善解決保護與發展之間產生的矛盾問題;維護村落居民發展的自身利益,引導村落居民自發進行古村保護與修繕;開展各種節慶活動和展示會活動。強調與自然的調和,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突出古村的原真性。
3.2 傳統村落可持續的保護措施分析
尊重少數民族民俗民風,保護傳統村落原始居住形態。首先應該在尊重當地文化,對傳統村落文化遺產等加以保護,特別是要保護其原始聚落的居住形態[7]。例如:龍勝各族自治縣和平鄉龍脊古村落,在保護與發展應對策略方面,尊重少數民族文化傳統,保護傳統居住形態,進行傳統村落的長遠規劃;調動村民的支持性、全民參與,加強政府引導和資金支持,促進傳統村落的原生態發展。
4.1 傳統村落保護與城鎮化建設協同發展
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村落建設必須遵守自然發展的規律。發掘民俗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有機結合,提高村民的自信心,大力發揚民族傳統文化[8]。對城鎮化建設,采取協同發展。例如:三江侗族自治縣程陽八寨,許多侗族村民團結起來舉辦百家宴和侗族人載歌載舞活動。旅游、度假養生、節慶活動、飲酒文化等等新的消費模式,是改善少數民族村民生活水平實際性的標志。積極探索適合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路。
4.2 合理規劃、科學發展
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村落基本上都是分布在邊遠的山脊和農耕地區。對不同民俗民風的少數民族地區來說,在村落規劃上必須首先滿足本地的特色和地理條件。制定出適合少數民族地區特點的村落規劃模式,使其更加合理化。傳統村落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有效地發展模式,對傳統村落進行保護模式發展[9],挖掘出傳統村落的文化價值。
通過對廣西幾個少數民族傳統村落的案例分析,對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建設現狀進行了分析,提出如何避免和克服在保護和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通過實際案例來分析研究,總結出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的路徑。得出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新策略,有效做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和諧統一。為少數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參考,同時為今后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村落如何申遺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
[1] 郭 磊.現代生態民居建筑設計的可持續發展[J].東北師范大學,2010(15):5-6.
[2] 劉志宏,李鐘國.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少數民族古村寨建設與保護研究[A].韓國產業技術研究所論文報告集[C].2014.
[3] 覃彩鑾.壯侗民族建筑文化[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6.
[4] 公茂武.廣西傳統村落分級分類保護研究[J].廣西傳統村落保護發展,2014(11):27-33.
[5] 李艷英.福建南靖縣石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策略研究[J].建筑學報,2004(12):54-56.
[6] 劉志宏,李鐘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原生態古村民居保護與更新研究[A].韓國產業技術研究所論文報告集[C].2015:41-48.
[7] 王 茜.新疆少數民族社區居住文化的傳承與變遷研究[J].新毫大學學報,2005,33(3):78-80.
[8] 朱自煊.干名城保護任重道遠[J].城市發展研究,2012(17):39-41.
[9] 單德啟.新型城鎮化催生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少數民族村寨貴在保持文化特色[J].中國民族報,2014(12):99-101.
Study on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Guangxi★
Liu Zhihong1,2Lee, Jong-kuk2*
(1.GuangxiNormalUniversity,Guilin541004,China; 2.KeimyungUniversityCollegeofArchitecture,Daegu704701,Korea)
Traditional village is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national culture, how to improve the living standard of ethnic minorities, while protecting the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urbanization is the urgent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 Taking the minority villages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s the survey object,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type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o the villag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methods. Through the actual case analysis, summed up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draws up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prote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new strategy,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Guangxi minority areas, traditional villages, research analysis, preventive solution
1009-6825(2017)06-0001-03
2016-12-16 ★:本文系2016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年度資助一般項目“西南少數民族特色古村落保護與申遺應對策略研究”(項目編號:16BSH050)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劉志宏(1978- ),男,副教授,在讀博士
李鍾國(Lee, Jong-kuk)(1959- ),男,韓國人,博士生導師,教授
K928.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