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發 根
(銅仁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
以銅仁學院為例探討高校歷史建筑保護利用★
邱 發 根
(銅仁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介紹了高校歷史建筑的含義與保護現狀,從制定保護條例、遵循“修舊如舊”原則、異地原樣復建等角度,闡述了高校歷史建筑的保護措施,并分析了銅仁學院明德樓異地原樣復建的實施策略,有利于高校校園文化的傳承和營建。
高校,歷史建筑,保護措施,校園文化
高校歷史建筑主要是指存在于高校校園內或曾經存在過的(有照片或圖紙遺留的)有一定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能反映校園歷史文化,體現辦學理念和特色的建筑。歷史建筑(historic building):是指有一定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反映城市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的建(構)筑物[1]。
國家標準對建成時間的界定并未作明確的要求,另外地方各類規范也沒有對建筑的建成年限有明確的限制,只要建筑具有30年~50年 甚至更短的時間都可以認定為歷史建筑。這樣寬泛的界定從某種角度上看更有利于保護一些反映近幾十年城市發展中的代表建筑,拓寬了保護范圍。
隨著我國大學教育的蓬勃發展,各大高校進行擴招、重組,隨之而來的是校園的擴建與新建,這一系列的建設行為直接威脅了部分大學校園歷史建筑的生存狀態。目前仍有大量的非文物類歷史建筑存在于高校內,這些建筑因為尚未進行認定和公布,但其蘊含豐富的高校文化和歷史價值,能較好的體現當時的建筑技術水平,且符合歷史建筑的定義。這類建筑在平時的維護和修繕方面往往被忽視,處于弱勢和被動的局面。這類建筑往往因不合理的使用而日漸衰弱,存在還是被毀滅,這是高校歷史建筑直接面臨的問題,如何保護與利用是一個十分緊迫而重要的課題。
由于現有的歷史建筑保護體系并不健全,對歷史建筑的認定和保護有不同的認識,加上歷史建筑與文物之間模糊的界限,影響了對歷史建筑的評估、認定進程。以長沙市為例,2016年長沙市住建委官網公示了長沙市第三批歷史保護建筑擬保護名單,并發布長沙市第三批歷史保護建筑調查及保護研究報告。自2009年長沙市公布第二批歷史建筑,時隔7年,又一次公布長沙市22個歷史建筑項目,其中中南大學校園建筑共有10余棟入選[2]。由此可見,被政府認定為歷史保護建筑并非易事,其過程較為漫長。
大學在教育與文化傳播的發展進程中都能在校園內形成或保存一批具有特色的校園老建筑,例如廈門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著名學府都保存了一大批造型優美、風格獨特能反映大學辦學理念的歷史建筑。這些建筑起初多是為了滿足學校的教學、科研、行政辦公以及大學校園生活的需求。這些建筑反映了當時校園建筑的建造技藝和地方城市建設風貌。保護好這一類建筑是遵守國家和地方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教育意義,它們體現了建造時期的社會背景和當時建設者的教育理念和指導思想,它們見證了大學的發展歷程,體現了建造的時代特征。其已經成為一種校園文化符號象征,對于繼承延續文脈、追本溯源有著重要的價值。
4.1 制定適應當地特點的保護條例
近些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發展,歷史建筑的保護問題也愈發的突出,在國家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等法規基礎上各地方文物主管部門也在積極出臺一些地方性法規條例對本區域的歷史建筑進行保護,例如北京、廣州、廈門、天津等城市頒布了適應地方情況的歷史建筑保護條例。天津市在2005 年公布了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筑保護條例,對歷史建筑的保護進行了規定:“歷史風貌建筑是指建成五十年以上,具有歷史、文化、科學、藝術、人文價值,反映時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建筑”。在這樣的環境下就可以加快認定一批具有較高價值的高校歷史建筑,與保護建筑的認定相比,歷史建筑的認定就會更為寬泛一些。
4.2 按照“修舊如舊”原則進行修繕
歷史建筑的保護原則首先是不得拆除,對其所作的維修改善都應保持原有外形和風貌特征不改變,但是可以在使用功能上更加靈活[3]。建筑的根本性質是為人服務的,建筑只有在人的使用下才能得到更好的維護,重現光彩,這是在歷史建筑能夠得以保存的狀態下最好的保護利用策略。例如部分建筑在保持原有的古樸韻味的前提下,進行一定的內部結構的改造,仍然可以承擔教學、辦公、科研的功能。
4.3 異地原樣復建賦予新功能
對于高校進行整體搬遷的情況,新校區全是新建建筑,校園文化仍然需要傳承,對于校園文化環境的重新營建是一個相對較漫長的過程,異地原樣復建歷史建筑,按照1∶1的比例重新修建,賦予新建建筑新的使用功能是繼承延續文脈的切實可行的做法。此做法,歷史建筑的意義已不再是簡單的建筑,它更像是一種文化符合象征。當學子一看到它,便能感受到源遠流長的校園歷史。
4.4 復建工程采用新技術新材料
由于受到建造年代材料和技術的限制,大部分建筑都是磚木結構,而今就現代建筑技術發展而言,如果還是照搬照抄采用原始建筑使用的材料,已經不合時宜,也是無法實現的,許多材料工廠也無法生產。從材料的耐久性、防火性能、節能環保、工程技術和工程造價等多方面的因素考慮,應在保持建筑原有面貌和立面效果的前提下,盡可能使用現代技術及材料[4]。
銅仁學院具有悠久的辦學歷史,其前身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紀初由美 國基督教遵道會在銅仁創辦的明德中學。1916年,遵道會差會美籍傳教士衛理(C.B.W)在銅仁市北郊板橋村松林坡(現銅仁學院本部)創辦了貴州第一所教會學校,學校取名“明德”,出自于《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學校的創立開始了美國基督教會在銅仁興教辦學的歷史[5]。銅仁學院也一直將“明德致用”作為校訓,它突出了人才培養的方向,概括了辦學理念。“明德”體現了銅仁學院的辦學歷史淵源,也是一種崇高的道德追求。致用是一種重要的治學態度,強調師生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腳踏實地,注重實效,注重運用,學用結合。彰顯了學校培養地方性、應用型人才的辦學特色。
明德樓是銅仁學院在辦學歷史進程中重要的教學及辦公建筑(見圖1),是銅仁學院歷史和文化的載體,對于弘揚高校人文精神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下高樓大廈在高校已經屢見不鮮,但真正感動人的,還是具有年代感的,歷經歲月的老房子,老建筑。可以說明德樓是學院發展的一種獨特資源。明德樓建筑形式中西合璧、紅墻黛瓦、優美大方,既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特征又具有傳統情結,整體結構形式為磚木結構,屋頂為歇山頂,建筑風貌保存完好,建筑內部空間仍能正常使用,符合歷史建筑的定義。隨著學院新校區建設的逐步完善,如何保護與利用老校區具有歷史人文價值的明德樓建筑遺產被提上了議程。

明德樓采用在新校區異地原樣復建的方法繼承延續老建筑的歷史人文價值,這樣不僅有利于保護這一重要的歷史建筑,更有利于高校文化的營建和傳承。這樣的做法在全國各大著名高校新區建設中也是常用的保護策略。同時能為保護銅仁市當地歷史建筑遺產提供現實的參照。新建明德樓按照1∶1的比例重新修建(見圖2),建筑采用框架結構,為中軸對稱布局形式,除了建筑材料與色彩外,基本保持了原建筑的基本特征與建筑立面,新建建筑將作為校史館陳列、展示學校在發展歷程中的一些重要歷史資料,同時展示學校新校區建設沙盤,作為新生入學教育基地。雖為復制建造,但其建筑風貌與原建筑基本一致,異地原樣復建并賦予新的功能,這一做法從某種角度上看是歷史建筑重新獲得生命力的最佳方式之一。

高校歷史建筑的保護利用能夠深入挖掘高校校園歷史文化,并對高校校園文化環境建設與傳承起到積極推進的作用。尤其是在校園整體搬遷新建時期,校園文化環境亟待重塑的時期,老建筑的歷史價值尤顯重要,從這個角度看,高校歷史建筑在文化教育上的意義已經遠遠超越了建筑本身的價值。“異地原樣復建與再利用”作為其保護利用的可行策略也正在被采用與認可。隨著保護意識的不斷加強,各類保護措施技術不斷成熟,通過政府、學界及群眾的共同參與,高校歷史建筑的保護與利用定會在高校校園發展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1] GB 50357—2005,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S].
[2] 長沙晚報[EB/OL].http://www.cngjg.com/zixun/jianzhu/2016/0518/296621.html.
[3] 劉 暉,梁勵韻.歷史建筑的認定與保護[J].南方建筑,2011(2):23-25.
[4] 李鳳木.高校歷史建筑保護與維修[J].山西建筑,2014,40(22):20-21.
[5] 葉 丹.銅仁明德中學歷史略考[J].銅仁學院學報,2010(1):85-87.
Inquiry on historical university building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with Tongren College as an example★
Qiu Fagen
(TongrenCollege,Tongren554300,China)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historical university building and its protection status. Starting from aspects of formulating protective rules, following the principles of “repairing the old building as its ancient patterns”, rebuild building as its original pattern in different regions, it describes historical university building protecting measures, and analyzes the implementing strategies of rebuilding Mingde building as its original pattern in different region of Tongren College, which will be good for inheriting and creating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university, historical building, protective measures, campus culture
1009-6825(2017)06-0007-03
2016-12-17 ★:銅仁市科技計劃項目“銅仁學院明德樓異地原樣復建的動態保護研究”(項目編號:銅市科研(2016)78號)
邱發根(1986- ),男,碩士,講師
TU-8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