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人 殊
(云南藝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
傳統村落與民俗文化復興背景下的墓園策劃★
譚 人 殊
(云南藝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以云南楚雄地區的墓園規劃為研究對象,結合傳統村落的布局特性,從規劃、建筑、殯葬心理及民俗文化傳播等多個角度,創造性地探討了一種宗教式墓園的構建方式,為地域性墓園設計提供了思路。
墓園設計,宗教,傳統村落,規劃布局
墓園設計是一類較為特殊的規劃活動,其不僅蘊含著精神訴求與人文基因,也由于其自身述說著一種人對于生死的認知從而表達了非常濃厚的哲學意義。但與此同時,現代的墓園又是一種帶有地產業性質的建設項目,其神秘的面紗之下依然遵循著商業時代的種種規律。如何從地域文化的角度切入,如何尊重生者與逝者的共同感受,如何在商業推廣與殯葬心理層面權重平衡,這樣的策劃將是一種頗為敏感和富含爭議的大膽嘗試。
1.1 云南楚雄及紫溪山區域的人文地理信息
楚雄地處云南滇中腹地,自古以來一直是少數民族的集聚地,以彝族、傈僳族和苗族為主。如今的楚雄州雖然行政定義是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的地級市,但實際人口卻早已被漢族所同化。截至2012年的人口普查結果,楚雄州全境常住人口約272萬,其中漢族人口占180萬,少數民族人口約92萬,而彝族作為楚雄少數民族的代表,其人口總數卻也達到了74萬有余。近年來,楚雄州一直以彝族文化作為對外宣傳的亮點,將彝族民俗服飾圖案上的紅黃黑三色運用到了城市建設的各個地方,盡管這種平面色彩化的表達很容易吸引游人的目光,但學界和社會反饋卻一直認為這樣的展現過于表面,并期待著開發者與設計師能夠更為深入的從內涵上對彝族文明進行挖掘。
而紫溪山作為楚雄境內離市區最近的一座山脈,其本身所擁有的各類資源亦值得認真梳理。紫溪山位于楚雄西郊,森林覆蓋率高達92%,其中以高山杜鵑最負盛名。此外,宗教文化也是成就紫溪山歷史文脈的一個重要因素,相傳舊時散落在整個山脈之間的大小佛寺多達200余座,只可惜如今早已衰落,僅留下些許斷碑殘垣述說著過往。
1.2 紫溪山擬建墓園所要面臨的問題
擬建墓園的大背景位于楚雄,以對外宣傳與交流的視野來看,那對于本土少數民族文化的發掘便是一種毋庸置疑的地域性表達。但如何發掘,從什么角度進行切入,又如何擺脫表面色彩符號簡單的運用,從而真正意義的發掘到文化精髓,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此外,墓園雖然安放著逝者,但墓園的使用人和評價人卻是生者。傳統墓園的功能僅為簡單的火化和列隊式的墓地安葬,立足點往往限于一種程式化的操作,讓人感到冷漠。如何在功能設定上打破這一局面,于山野綠林的自然環境之中讓生者對于逝者的追憶活動更富精神內涵,從而在根本上改變人們對于墓園的常規定論,創造出一種更為新穎的模式,這又是一個頗為重要的問題。
2.1 借鑒于少數民族傳統村落的規劃布局
傳統的云南少數民族村寨大多有三個重要節點:寨頭、寨心和后山墓林。寨頭由寨門和入口壩子組成,集迎賓、接待與節慶聚會為一體,如火把節、趕秋節等本土重要活動便多在寨頭的壩子舉行,是一個較為熱鬧的門戶性區域;寨心是一個相對生活化的集散場所,勞作間隙的休憩或村里召集大家聚會議事往往都發生于此,甚至有些村寨的龍樹也生長于寨心;后山的墓林則是一塊富含精神內涵和頗具信仰色彩的地方,村內有人過世下葬,亦或是祭山,祭祖等祭祀活動往往都發生于墓林,甚至一些地方小廟也會修建落足于此,這是村寨里的一片神秘區域,也是村民以先祖和逝者溝通的精神場所。
綜上而言,我們在籌建墓園時也將借鑒于這樣的布局:將入口周邊的地塊作為集散與接待,各種殯葬儀式或紙燭售賣均安放于此,將其設置為相對“動”和“鬧”的區域;墓園中間有一片相對安靜的景觀性集散場所,模擬“寨心”,供祭拜者休憩與懷念;而后山區域我們將設置一所廟宇,供奉普度眾生的“地藏菩薩”,把宗教的意義融合于墓園,這也是向傳統村落中“墓林”區域的致敬。
因而,我們對楚雄本土少數民族文化的理解來源于傳統村落的人文地理格局,逝者安息的墓園猶如自然祥和的少數民族原生聚落,這或許也是對地域文化的一種發掘和解讀。
2.2 “萬神樂居”概念的引入
墓園里生者對于逝者的緬懷和紀念往往通過墓地前的祭拜活動或儀式來進行,點燭、焚香、燒紙甚至跪拜,供奉煙酒瓜果,祈求逝者安息,或希望長眠的先人能保佑健在的晚輩。這樣的祭拜形式其實和在廟宇里對于神靈的祭拜極其相似?!霸焐瘛蔽覀兊奈幕蛑胁⒉缓币?,春秋時期的老子,三國時代的關云長和南宋名將岳飛等歷史人物在漫漫歲月的演化中最后都被百姓大眾逐一奉為了“太上老君”“關帝”和“岳王”,并筑廟供奉,頂禮膜拜,富有了神性。此外,很多村落里都修有“宗祠”,其間供奉著村寨中各路祖先的靈位,每逢特定時日,焚香燒紙或舉行法式,這其實也是一種對于逝者的崇敬,并將逝者神圣化和宗教化的體現。
其實,每一位逝者在家人和后代的心中都是一位神靈,生者在墓園中紀念他們同時也祈求他們的保佑與庇護,這種國人傳統而特有的心理機制便是構筑我們的“萬神樂居”概念的核心基礎:我們將墓園的文化定位描述為一座“萬神廟”,每一位逝者都是一位神靈,他們樂居于此,在后山“地藏菩薩”的統領下保佑著家人與后代。這樣一來,就將傳統的墓園創新性的營造成為了一個富含宗教意義的場所,無論對于安葬于此的逝者或是前來祭拜的生者,都是一種神圣化的體現。并且也契合了紫溪山歷史文脈中所隱含的宗教情結(見圖1)。

3.1 墓園入口區域板塊的功能策劃
墓園的入口周邊以經營香蠟紙燭和紙扎的商鋪為主,輔設一定數量的零賣超市或餐館,以此作為殯葬行業的周邊設施。
此外墓園的接待中心,一個集游客咨詢,休憩,事務辦理為一體的綜合建筑也將建設在這個板塊。其1層可考慮對外接待和素食餐廳;2層以上則可考慮園區內的辦公空間需求;其配套用房亦可安排員工住宿。
而追悼場所在設計上可利用自然元素,如光、風、水聲等作為創作靈感,設計出一個富含自然主義意味的悼念性建筑。這是生者送別逝者的一個場所,通過發生于其間的悼念活動,我們期望將追悼儀式與建筑本身相結合,營造出一種靈魂升華的神圣感和宗教感。最后是殯葬火化用房,一個功能性的場所,主要負責遺體的火化處理。
3.2 墓園安葬區域板塊
這個板塊是墓園的核心,也是逝者長眠的區域。其中普通型墓地以相對常規的方式,沿山體等高線排列布置墓地。這是容積率較高,價位相對保守的一個墓地片區,針對低消費家庭對于逝者的安葬,其宗教特色主要體現在墓碑的設計與建造上。
而第二類組團式墓地的單體占地面積較普通型墓地則稍大一些,布局方式以組團呈現。設想中的墓地組團周邊將種植或保留原生樹林,亦或者是以另一種樹葬形式穿插其間,樹木林蔭之下立碑,又呈現出一種碑林的文化既視感。這是一種將殯葬文化、宗教文化與自然山水人文相結合的方式。第三類獨立大墓的表現形式則類似于一個墓亭,有頂、柱和片墻作為空間界定,遮風避雨,墓碑立于其間,墓前設有供臺,也可根據需求雕刻和定制逝者造像。這是一個極富宗教表達的墓葬形式。此外還有一處臨時寄存骨灰的樓層式建筑,用于安置暫時未考慮入土下葬,僅作為臨時存放的逝者。整個建筑可考慮為一個頗具宗教形式的表達:底層大廳可供奉“十殿閻羅”或“金剛藥師佛”等帶有冥界意味的神靈,2層以上寄存逝者。逝者的寄存方式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相對簡單的方式,僅在房間四壁網格或柜架類存放;另一類可將大空間分割成相對獨立的小隔間,并將每一個隔間布置成一個帶有供桌的靈位,靈位前放有蒲團,可供祭拜者屈膝或跪拜。最后是墓葬區域中央的景觀休憩場所,一個頗具人性化的靜謐場所。在格局上模擬傳統村落中的“寨心”,其本質功能是為前來墓園祭拜的游客提供一個戶外的休息和緩沖空間。場所中可種植或保留大樹,既增加景觀的中心性,為游人提供綠蔭,同時也引來鳥棲蟲鳴,為場所本身增添一份自然而悠遠的意味。
3.3 后山廟宇板塊
后山的廟宇將供奉象征著救苦救難和普度眾生的“地藏菩薩”,并設置有兩個方向的出入路徑:一條可由外界直接通達廟宇,另一條則需要穿過墓園。廟宇設置的初衷既是在墓園中設立一個高等級的神靈,對整個墓園的宗教體系形成一個統領,同時其單獨對外的路徑設置也可以讓墓園以外的人群不經過墓園而直接到達廟宇中進行祭拜,這也將廟宇本身的功能輻射到墓園以外更廣闊的區域,成為一個地區性的廟宇,從而為本地的宗教傳播作出了貢獻,也為墓園的宣傳起到了更為積極的作用。
本案通過對楚雄本土傳統村落格局的解讀,從而勾畫出籌建墓園的大體功能布局,這是一種對于地域文化的深度提煉與運用。再者于紫溪山脈創造性的提出“萬神樂居”的理念,將對于逝者的敬意與緬懷神圣化,這也為墓園后期的規劃與建筑設計奠定了一個宗教性的基調?!吧揭熬G林,萬神樂居”——希望這種試驗性的策劃能為將來的墓園設計與營造激發更多的思考。
[1] 安永剛.墓園規劃設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5.
[2] 李曉丹.傳統建筑理論在現代墓園設計中的應用[J].城鄉建設,2016(4):23-24.
[3] 王江萍.城市墓園規劃設計的蛻變研究[J].城市建筑,2015(32):60-61.
Planning of regional cemetery build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raditional village and folk culture renaissance★
Tan Renshu
(YunnanCollegeofArt,Kunming650500,China)
Taking the cemetery planning of Chuxiong region in Yunn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target, combining with layout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 starting from aspects of planning, building, funeral psychology and folk culture broadcasting, the thesis creatively explores religion-style cemetery building methods, which has provided some ideas for regional cemetery design.
cemetery design, religion, traditional village, planning layout
1009-6825(2017)06-0009-02
2016-12-06★:本文為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4Y345)
譚人殊(1982- ),男,講師
TU251.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