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智 瑋
(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北京 100082)
?
東福寺方丈庭院的設計鑒賞與啟示
劉 智 瑋
(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北京 100082)
介紹了日本著名枯山水庭院東福寺方丈庭院的歷史背景,分析了其東西南北四處小庭的設計手法和理念意趣,表述了造園大師重森三玲將傳統風格與時代特質有機結合的設計精神。
庭院,枯山水風格,園林,景觀因素
從公元6世紀~8世紀開始,日本開始逐漸吸收中國古典園林特色。隨著時代變遷,又由于客觀的地理、氣候、人文及社會經濟的差異,日本園林脫胎換骨自成一派,形成了多樣的庭院風格,其中以枯山水作庭成就最高。東福寺方丈庭院,就是枯山水庭院的典型代表。
東福寺位于京都東南,由于連年戰事曾一度被燒毀又重建,于1938年—1939年間(昭和14年)由著名的造園大師重森三玲將東福寺方丈庭院設計為枯山水作庭。這處庭院既沿襲了鐮倉時代的硬朗干凈之風,吸收了日本傳統山水庭院特色,體現了深邃的禪宗思想的同時,又吸納了現代抽象藝術手法。可以說,東福寺方丈庭院既有傳統園林的影子,又有現代思潮的風骨,兼容并蓄,朝圣敬畏之意與追慕新事物之愿均不曾偏廢。
東福寺方丈庭院的設計者重森三玲(1896年—1975年),出生于本州西南角的岡山縣,起初學習繪畫,迷戀插畫與茶道,熱衷于園藝農事和開辦哲學講堂。后以畫家身份從偏僻小鎮來到東京,既受到了新奇思潮的沖擊,又熱衷于傳統文化和復古之風,這兩種反差在他身上和諧共生。1932年,重森三玲開始對京都地區的寺院園林進行實地考察,對每個園林進行調研分析,實地拍照,改繪,共完成了24卷的《日本庭園史圖鑒》。他積累了大量的園林素材并完善了自身的理論體系,自學成才的重森三玲憑借一腔熱情和卓越悟性開始了實踐創作。他的第一個代表作,即為東福寺方丈庭院。
東福寺方丈庭院以方丈建筑為中心,分為東西南北四座小庭,通過不同的景觀要素體現日本近現代枯山水風格。
2.1 南庭
南庭是主體建筑的前庭,長約45 m,寬約13 m,是四個庭中最大的一個,主體建筑正對著的即為方丈庭院的入口大門(見圖1)。南庭的西面是幾座起伏的杉苔地形,象征日本五山(見圖2)。南庭的東面是四大組景石,分別代表蓬萊、方丈、瀛州、壺梁。石是南庭的重要構成元素,四組石頭均有一主石,其周圍由多個小石襯托。重森的布置講究恰當,四組石頭的擺放不僅考慮便于庭院入口進出的游人通行,也重視從主要的視點——主建筑前廳參禪的僧侶眾人們的視角產生的觀賞效果。四組石頭一方面要達到峰巒疊嶂的隱喻內容,另一方面,通過石頭擺放形成錯落感,強調景深。石材的選擇也層次豐富,或聳立或匍匐,縱橫交錯,前后呼應,或光滑或凹凸起伏,質地不一。雖然僅以石成景,卻不單薄,整體而統一,統一中又見豐富。

重森對景石的應用充滿創新的色彩。他重點考慮建筑的體量、庭院的大小與景石之間的關系,景石的大小恰到好處,不僅沒有給庭院產生壓迫擁堵之感,反而改變了庭院本身平面化的單薄機理。
南庭的地面,主要以白色砂礫作為鋪裝材料。日本的枯山水庭院常用細石覆蓋大面積裸露土地,這些細石多選擇細砂石,最常用的是灰色或灰白色,還常有黑色和淺褐色砂石。砂石通過造園者或僧侶精心耙制,形成不同的機理,這些機理都寓意十足,多表現溪流和大海波紋,或清流徐緩,或驚濤駭浪。
日本人歷來對大海充滿神圣的崇尚之情,以 “海為母,島為家,木為衣”。不同于中國人對海的懼怕心理,日本人將大海視為一個共生的觀賞對象。置山疊石也極力表現大海主題。方丈庭院的南庭,景石縱橫起伏,隱喻海上山巒島嶼;地面鋪耙制白砂,環繞四組石向外輻射,繼而交接重疊,象征著大海波濤涌動。
2.2 北庭
北庭的市松庭是四個庭院中相當有名的一個,以小市松和青苔為主景,被稱為“青苔花園”(見圖3)。如果說南庭開敞空曠充滿禪思,那主建筑后的北庭則顯得植被充盈,形成半郁閉空間。庭院呈一個近似的三角形,一邊是碎石路,瓦片隔開,另一邊是平鋪的青苔坪與宛若星辰的方石間隔排列。重森對地面鋪裝的把握非常到位,使用錯落有致的網格狀鋪排,以使過分厚重的青苔坪有一呼一吸之動勢。同時網格也非均質排列,而是由密轉疏,成擴散狀,向外過渡。青苔與方石間隔布置,也便于行走。
為了起到建筑與地形的過渡,北庭的北面布置緊湊,植被充分,青苔坪邊緣是一叢叢球狀市松,層次逐漸抬高,由空曠轉向郁閉,郁閉的空間給人的視野一個集中收縮,營造私密安全的氛圍。假若后院過于空曠,建筑則沒有依靠,顯得太過孤立,了無生氣。
2.3 西庭
西庭是廢棄物再利用而作的井田式庭園。長約15 m,寬約8 m(見圖4)。
重森善于利用廢舊的材料,而不是推倒重建,他保留了戰后方丈寺庭院中的原貌,進行改造,保留了不規則苔地的同時,種植了井田式杜鵑花圃,每到杜鵑開放的時候,紅色艷麗的杜鵑花點綴在濃綠之中,使得原本沒有生氣的庭院充滿生機。植物的一起一落,協調生動,充滿情趣,人們可以走在庭院中賞花識景,修身養性。

2.4 東庭
東庭也是廢棄物再利用而成的庭院,即使用柱石的一部分而做的北斗七星庭。庭院長約15 m,寬約13 m(見圖5)。

東庭也采用了抽象的藝術方式,在原有的基礎上改造,將圓柱形石樁比喻為北斗七星。重森非常擅長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加工而不是另謀方式,這樣一來,他的景觀與周圍的建筑顯得和諧生動,不曾突兀,同時兼備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色。這些景觀并不一味求新求獨,雖為人工修剪,卻讓人感到舒服,既沒有自然的張狂,也沒有設計的過分拘謹。兩排綠籬遮擋建筑前庭,中間是青苔地與“海洋”的交互形成的柔和曲線,“海洋”上以立礎石作為構成元素,錯落排列,寓意北斗七星,洗練的筆墨卻有很深的意境,令人遐想萬千。立礎石是古建筑中的柱下與基礎之間的交接石件,用以防止木頭的潮濕和腐爛。重森利用廢舊材料恰到好處,使其產生了豐富的藝術效果的同時,還充滿了哲學意味。
綜上,方丈庭院又稱為八相庭,即由蓬萊、方丈、瀛州、壺梁、五山、市松、井田、北斗七星等八種元素構成的庭院。
通過對東福寺方丈庭院的四處小庭進行解讀,分析重森三玲的設計精神意趣,透過日式園林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時代演變過程,有如下幾點啟示。
3.1 適合即為最好
東福寺方丈庭院南庭的置石,其選材非獨一無二,大小體量也不在“奇絕”,重森三玲考慮更多的是合宜的尺寸,恰當的元素,充分襯托建筑的主導地位,尋找日式禪院的神韻所在。元代計成在《園冶》中提到“故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然后定其間進,量其廣狹,隨曲合,是在主者,能妙于得體合宜,未可拘率”,中日園林都講求合適之物為最佳,同時布置庭院不拘泥保守,而是收放自如,這也是當代設計不可忽視的要義。重森對每一處景石的布置,都足見其積累之深厚,表現之自在。隨著西方思潮的涌入,現代主義深入人心,他又能結合時代腳步,從傳統的日本古典園林中提煉升華,體現當代特色,恰如其分。
3.2 “減法”與“抽象”
“枯山水”就是以沙代水,以石代山,無水卻看似有水,這種簡練抽象的手法,恰好也契合了現代抽象藝術精神。日本造園師適時地將古典園林過渡到了現代風格。而這種“減法”設計,在方丈庭院中十分突出:僅有石和沙的主庭,廢棄物再利用的東西兩座庭院,一來降低設計營造成本,二來足具意境,被重森稱為“永遠的摩登”。
3.3 重森三玲的實踐精神
實踐是重森進入園林領域的敲門磚。他熱衷田野調查,喜歡搜集現場資料,對于僅有的殘缺資料總是無法滿足。日本人對于尺度與測量十分熱衷,重森積極投身于精確記錄的“渺小事業”里面,前后共測量繪制了日本大大小小共500座庭院,完成了24卷的《日本庭園史圖鑒》,也可見其超越常人的耐心和熱情。
3.4 近現代枯山水的精神意趣
東福寺方丈庭院集中展現了枯山水庭院的精華。禪宗在日本大為流行,枯山水正體現了禪宗的神秘與禪思。譬如,中國古典園林選石講究“瘦、漏、透、皺”,而重森所代表的近現代日本枯山水,其選石,著重于神圣意境與隱喻色彩。“惜物”是日本人的精神特質,因其狹長的島國面貌,資源有限,災害頻頻,他們始終對未來有種不安,這種不安體現在事物上,是他們對每一個客體,都有一種珍惜之情。造園師對于一座石頭,一叢花草,都賦予了其憂思和禪悟,由心而發,心隨景動,這可能也是東福寺方丈庭院的魅力所在。
[1] 劉庭風.自學成才的造園巨匠——憶日本重森三玲先生[J].中國園林,2002(4):64-68.
[2] 姚雪艷.抽象的藝術——淺析日本禪宗枯山水庭院[J].園林,2000(3):12-13.
[3] 劉桂華.日本現代枯山水的創作者——重森三鈴及其作品[J].視覺空間,2006(2):24-29.
[4] 計 成.園林注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47-48.
The analysis of Tofukuji Abbot Courtyard
Liu Zhiwei
(ChinaInstituteofBuildingStandardDesign&Research,Beijing100082,China)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historic background for the Buddhist Abbot Yard of Tofukuji with the Japanese rock garden, analyzes the design methods and ideas for the yard in four directions, and expresses Mirei Shigemori, the Japanese garden designer, and his design by combining with the traditional styles and time feature.
yard, Japanese rock garden, garden, landscape factor
1009-6825(2017)06-0231-02
2016-12-15
劉智瑋(1989- ),女,碩士,助理工程師
TU25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