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王凱
(臨邑縣水務局,山東臨邑 251500)
臨邑縣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探討
李鵬,王凱
(臨邑縣水務局,山東臨邑 251500)
分析了臨邑縣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現狀,闡述了工程建設過程中,強化設計,加快進度,加強管理的各項措施,為類似工程提供參考。
城鄉供水;工程建設;水資源管理
長期以來,臨邑縣城鄉居民一直飲用地下苦咸水,為了改變這一現狀,2013年,德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全市整建制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創建全國城鄉供水一體化樣板市的宏偉目標,臨邑縣緊跟步伐,將城鄉供水一體化列為十大民生工程實事之首,把實現全民飲用黃河水列為重點工作目標。通過周密謀劃、精心組織,高質量的完成了各項任務。
為確保工程順利進行,臨邑縣及時成立了以縣長任組長的工程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對全縣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建設進行組織、協調。各鄉(鎮、街)成立了相應的指揮機構,具體負責本鄉(鎮、街)工程遷占等工作。按照職責分工,層層簽訂了責任狀,將責任逐級落實到單位、崗位和具體人員。縣委、縣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在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遷占、資金落實等方面進行專題研究部署,對工程建設提出具體要求。
城鄉供水一體化主要涉及水庫建設、管網鋪設和水廠改造三項重點工程,其中規劃是基礎和前提、必須真正把工程做優做細,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科學的做好規劃設計工作。
1)利民水庫規劃設計。在規劃水庫建設位置時,抓好布局、防滲、挖深三大關鍵條件,擇優確定了水庫建設位置。講究布局合理,即設計水庫初址選于距離縣城東南7 km,供水距離適宜,且水源從引黃上游四分干至此,能夠確保水質安全;利用天然防滲,即水庫初址擁有三層天然不透水層的黃膠泥,有利于水庫建成后的防滲;確定合適挖深,通過多方論證,決定挖深為3.5 m(一般下挖2.5 m),這也是在全市率先實現了水庫挖深的突破。
2)管網鋪設。為把安全供水和節約運行成本有效結合,邀請相關專家,經多次論證,由山東建筑大學規劃設計了環狀主管網,安全、科學的管網布局,大幅提高了供水的可靠性。
3)水廠改造。著眼城市發展需求,首先將臨近水庫5 km、供水能力強的第一水廠實施提升改造,達到日供水能力4萬m3,采用深度水處理工藝,經檢測106項生活飲用水指標全部合格。水廠信息化建設及管網遠端控制都選用了國內先進設備和技術。第二水廠改造工程也采用深度水處理工藝,日供水能力提升到3萬m3,2016年底已運行供水。兩個水廠總供水能力達到每天7萬m3,進一步保障了全縣城鄉居民生活用水。
臨邑縣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建設任務重,時間緊、施工難度大、資金短缺。為解決資金困難,縣委、縣政府加大政府投入,積極爭取上級補助資金,不斷拓寬融資渠道。在水庫建設中,與山東省水利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大膽采用了BT及BOO模式,解決了資金一次性投入的困難,在臨邑縣形成了利民水庫模式,為今后的基礎建設提供了經驗。在管網鋪設中,加大資金籌措力度,確保2013年底實現了全縣村村通,覆蓋率100%。在水廠改造中,積極爭取上級資金。2014年國家啟動了縣級水質42項常規指標監測中心建設工作,臨邑縣成功入選,并在2014年年底投入使用。
為保證施工進度,縣政府分管負責人盯在施工一線,遇到問題現場解決。成立了專門的工程建設督導小組,每10 d對工程建設進行現場調度,對各鄉鎮部門、施工單位的工作進展情況及時進行全縣通報,保障了工程快速推進。2012年臨邑縣遭遇了6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地下水位快速上升,水庫施工面臨各種困難,2013年惡劣天氣頻繁,馬頰河、德惠新河、徒駭河三大河流連續超警戒水位運行,地表徑流不斷加大,管網鋪設工作舉步維艱。為克服各種困難,各施工單位倒排工期,掛圖作戰,搶抓施工黃金時機,加大人員、物資投入力度,管網建設工程一直保持在50個以上的工作面,確保了工程建設的高速度高質量推進。經過全縣上下不懈努力,利民水庫、管網鋪設及水廠升級改造三大工程同步推進,僅用一年半的時間實現了由開工建設到投入運營,創造了全縣水利工程建設的歷史。2013年12月31日全市城鄉供水一體化現場會在臨邑縣召開,德州市成為第一個整建制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的地級市。
為確保供水工程良好運行,提高農村飲水安全工作的總體檔次和水平,高標準、嚴要求的做好工程運行管理工作。
1)加強水源保護。臨邑縣政府出臺了《臨邑縣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方案》,劃定了利民水庫一級和二級保護區,明確了各職能部門水源保護職責。在輸水渠道和利民水庫水源地保護范圍設置了明顯的保護標志,在輸水河道的主要斷面和利民水庫安裝了監控設備,24 h不間斷全方位監控。利民水庫制定并嚴格執行水源水質監測制度,確保水源安全。
2)嚴格水質監測。水質安全是飲水安全工作的核心。要重視和加強水質自檢工作,嚴格按規范要求,做好源水、出廠水和末梢水的檢測工作。我縣城鄉一體化供水水質要經過四級監測:一是水廠自檢。對出廠水和末梢水每日進行11項指標自檢;二是縣水務局每月進行一次42項常規指標巡測;三是市水利局“飛檢”抽測;四是縣衛生部門定期不定期地進行監測。2014年,投資240萬元,依托第一水廠建成了水質監測中心,能夠檢測《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中42項常規指標,并且配備了采樣監測車和現場便攜式監測儀,能夠及時準確監測管道水和末梢水的水質情況。
3)強化系統建設。信息化系統是提高供水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針對我縣供水工程的管理流程,規劃建設了一套方便、穩定、安全、實用的水廠自動化調度與監控系統,農村飲水安全綜合信息化系統,使復雜繁瑣的管理事務自動化、流程化、數字化。全縣完成供水管網GPS定位300 km,安裝管網流量監測點83處。壓力測試點36處,管網末端水質監測點4處,測控點數量共123處。信息系統能夠清晰地反映水源、水處理、二級泵站、管網和末梢水等所有供水過程中的水質、水壓、水量等檢查化驗數據和設備運行情況,極大提高了水廠與鄉鎮供水站的工作效率。
4)合理控制水價。目前,臨邑縣城鄉供水統一末端水價,財政、物價等部門實時監督供水公司和各鄉(鎮、街)的水費收繳情況,便于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水價,既能保證供水工程正常運行,又不加重農民負擔。針對部分村莊管網建設標準低、水表安裝不全,跑冒滴漏嚴重的情況,截止2015年底,對350個村莊的村內管網升級改造,更換入戶表4.20萬塊,全縣做到了計量收費,一戶一表,真正讓群眾明白用水,滿意用水。
5)提高管理水平。臨邑縣城鄉供水運行管理由縣供水總公司負責,各鄉鎮街道成立供水管理站,各社區配備了水管員,組建了各級專業維修隊,配備了交通和維修工具,明確了管護責任。縣供水公司和鄉鎮供水管理站都公布了維修服務電話,確保24 h服務到位。不但在工程上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在管理上也實現了一體化,保障了供水工程長效運行和居民用水安全。
(責任編輯 趙其芬)
S277.7
B
1009-6159(2017)-08-0026-02
2017-03-29
李鵬(1978—),男,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