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軍
(濱州市小開河引黃灌溉管理局,山東 濱州 256601)
影響濱州引黃灌區發展的因素及對策
韓小軍
(濱州市小開河引黃灌溉管理局,山東 濱州 256601)
濱州地處黃河下游,水資源人均占有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是水資源缺乏地區。黃河水源是區內主要的客水水源,通過分析引黃灌溉主要影響因素,給出引黃灌區灌溉發展對策。
引黃灌區;農業灌溉;影響因素
濱州市位于黃河下游,北瀕渤海,屬黃河沖積平原區,水源條件較差,淡水資源貧乏,具有冬寒少雪,春旱多風,夏熱多雨,晚秋又旱的特點。引黃灌區是農業豐收的重要保障,水資源短缺是長期制約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濱州市屬半干旱半濕潤氣候,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水資源時空分布嚴重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為586 mm,其中6~9月份降水量占70%左右,水資源的年內分配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區內氣候具有降雨量少,蒸發量大,在農作物急需灌溉的3~5月份,降雨量較少,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10%~25%,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灌溉供水是保證農業生產的必要條件。人均水資源占有量320 m3,是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4%,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達1 266.9 mm,屬于資源型缺水區。
區內以黃河沖積平原為主,主要河流包括小清河、黃河、徒駭河、德惠新河、漳衛新河、馬頰河等過境河流,其水污染難以控制,除黃河外其它河流流量小,污染嚴重,灌溉利用價值小。過境水資源的污染,已不適宜作為農業灌溉水源,這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的供應緊張。
1)農業灌溉水資源利用率不高。田間工程老化,工程配套率低。由于建設資金不足,工程配套不全,干支渠配套率約80%左右,經過多年運行,老化失修嚴重,急需更新改造;大多數灌區除總干、干區部分襯砌外其他均未做防滲處理,灌溉水用量大,渠系水利用率低,目前灌溉水利用系數平均僅0.5左右,與先進國家的0.7~0.8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2)對黃河水源的依賴性大,總量不足。濱州是一個典型的以黃河為主要水源的灌溉區,引黃灌溉是保證區內小麥、大豆、棉花等作物豐收的重要基礎。引黃灌溉依賴性強,灌溉用水缺口量大,濱州市分配到的黃河水量為9.2×108m3,僅為多年實引量的77%,正常年份缺水3.0×108m3;據預測,濱州市2010年缺水 6.4×108m3,2030年缺水10.2×108m3(平水年)。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3)黃河主河槽變深嚴重影響引黃灌區引水量。引黃灌區引黃閘大多建于2002年以前,自2002年黃河調水調沙以來,區內黃河河段受調水調沙影響主河槽變深,嚴重影響引黃灌區的引水能力。據黃河河道統計資料分析,2002年5月至2006年4月,高村至汊二河段主槽平均降低0.50 m。該段黃河主河槽的變深使灌區有水引不出,影響灌溉效益。黃河調水調沙后,黃河下游主河床加深,使灌區有水引不出,影響灌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特別在春季灌溉時此種現象尤為嚴重,在春季,境內黃河流量150 m3/s左右,在多年調水調沙后,近幾年的春季供水量還達不到灌區設計流量的1/3。
4)引黃灌溉泥沙問題突出。引黃必引沙,引沙必清淤。沉沙池、輸沙渠的淤積抬高灌區渠道的高程,影響灌溉引水能力。灌區清淤占用土地,加劇水土流失和沙化,影響生態環境。灌區每年清淤不僅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淤土堆放占地矛盾愈加突出。
5)引黃灌區,供水價格低。引黃灌區農業供水價格遠低于成本,價值與農業水價背離,在農產品中成本結構的水費比例不合理,灌區內糧食平均每畝水費僅占總成本3%左右,而化肥費用的同一指標則分別達到35%和20%,兩者相差高達6倍多。顯然農業水費的支出與水在農業生產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極不相符。低水價無法維持灌區工程的正常運行,灌溉工程因資金缺乏而維護不足,普遍老化損壞,效益衰減嚴重。
1)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水利部門應當協同環保部門,依靠各級政府,加強領導,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加強入河排污口的監督管理,對工業污染物進行沿程處理,對污染物要最大限度地綜合利用,實行末端污水處理,通過處理使其成為水資源的一部分,以緩解水供需矛盾;嚴禁各種污水進入河道,杜絕污染源,保護水環境,保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2)興建蓄水工程充分利用雨水、黃河水源。由于本地區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勻,因此,采取措施充分利用雨洪資源,在河道建設節制閘、橡膠壩,湖區加大蓄水力度改造,加快平原水庫的建設。同時錯時引用黃河水源,錯開用水高峰,增加經濟、社會和生態的水資源供應量。
3)改革農業供水管理體制,發展農民用水協會,實現社會參與水利工程建設。將農業小型水利工程灌溉管理經營權移交給農民。逐步推廣和規范農民用水者協會等形式的用水管水組織,讓農民自己參與管水,負責末級渠系的水量分配、水費收取和渠系維修等工作。通過成立農民用水協會,理順了農村用水秩序,解決了用水糾紛,改善了灌區用水狀況,避免水資源浪費,提高了單方水的效益。
4)應用非工程節水措施。農業非工程節水措施具有投資少、見效快,選育耐旱作物品種,引導農民種植抗旱作物和耐旱品種,充分利用生物機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采用耕作節水技術,改良耕作方法,通過改善土壤耕層結構,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和無效消耗,重視水土保持、納雨蓄墑、合理施肥、以肥調水;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降低農田污染和改善土壤環境。
5)實現引黃灌區泥沙資源多元化利用。利用渾水灌溉輸水沙入田、泥沙分散處理;沉沙池集中處理,利用泥沙改良鹽堿地,擴大耕地,增加高產地,改善生態環境。利用引黃泥沙作為窯場用土、燒制各類磚瓦的建材原料;結合國民經濟的發展,灌區清淤淤土用于國民經濟建設,改善灌區清淤堆積問題,節約了土地資源,提高泥沙利用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6)加強生態化建設,整治水土流失。采取以生物措施為主、工程措施為輔的原則控制水土流失。通過土地平整、防洪除澇、農田灌溉、小流域環境生態化綜合治理、水資源管理與保護、污水資源化,水環境的監測、監督等措施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經濟林、提高水果產量、種植人工草場、發展畜牧業,既能滿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要,又能改善生態環境。
7)強化多元化投資,推進市政或工業部門直接投資節水農業建設。強化財政投資力度,改建引黃閘,解決灌區渠首有水引不出的問題。積極推進市政或工業部門直接投資節水農業建設,推廣噴灌和滴灌等節水技術,修建管道與輸水渠,使農業節約下來的水供投資單位使用。
8)協調黃河水源的谷峰供應,保證灌溉用水。黃河調水調沙后,黃河下游主河床加深,使灌區有水引不出,影響灌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特別在春季灌溉時此種現象尤為嚴重。為此,應協調黃河部門調整春季黃河水量,保證灌區春季灌溉用水,確保糧食安全。
[1] 牛加明.濱州水問題解析與對策研究.水利科技與經濟[J],2007(8):596-598.
[2] 郝金之.山東黃河、東平湖排蓄洪能力分析與建議.中國水利[J],2006(17):49-51.
(責任編輯 趙其芬)
S274
B
1009-6159(2017)-06-0043-02
2017-03-10
韓小軍(1976—),男,工程師